查看原文
其他

张夷 陈放 | 陈去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治国思想

苏州民革 2023-09-20

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陈去病(1874-1933)

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元老、南社(见附注)鼎甲陈去病(1874—1933)作为孙中山的袍泽老友、革命幕僚,凭借着他的笃诚礼贤、以及渊博广深的知识,一面聚贤结社、为辛亥革命作良将准备,一面奔走四方,呼唤革命,酝酿策划并亲身参与武装暴动。与此同时,他以高度的前瞻性与宏大的抱负,写出了一批具有治国方略思想的文章,所涉及的有政治体制、疆域设置、军事建设、国家经济、水利民生等多方面。陈去病详尽阐述治国大策,为民国政府的成立和建国起到了导策作用。





自1904年始,陈去病就有志于新政体思想的改良。撰有《漠南北建置行省议》上、下两篇,并附《漠南北新建置总表》,详细说明了内蒙古、省名、旧部落名、府名,直隶厅州名称及管辖范围、州县名,包括原州县与新置州县名称、历代沿革、地理位置、杂志等,刊于1908年《国粹学报》42、43、44期。

1907年岁末,作《奴祸溯源》,又名《明清最初之交涉》,共四篇:《明清最初之交涉》、《清初赫图河濑四祖考》、《南关北关考》、《明清递嬗之往迹》,并作自序、后序,刊于《国粹学报》。

1908年,作《蒙古建置行省议》、《升上海为直隶州议》、《论顺天府尹之当废不当改称巡抚》。(图1)

图1

1909年11月6日,在《民吁报》发表《南社雅集小启》,13日南社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0月22日,著《中华民国国旗纵论》。115日,苏州独立,陈去病等创《大汉报》,发表《发刊词》:“……革命哉!革命哉!二十世纪之中国,真我黄帝子孙发扬蹈历之时日哉!”,表示要“张吾民族之气而助民国之成,并提倡民生主义,以亟图社会之升平,获共和之幸福。

11月24日,刊《州县民政长之解决》。是年亦有《苏州宜改县矣》一文。1214日,作《冠服问题宜早解决》。1219日,陈去病认为南社之目的已达到,拟改组成共和政党,以襄国事。在《大汉报》启事:“光复以来,南社之目的已达,惟建国伊始,一切事宜正资讨论,亟应组织共和政党以策行。

11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任。是时,作《迁都篇》上下集。是年又著《西藏行省议成》(图2)前论和议后、《淮北增置行省议》。(图3)

图2


图3

1914年6月20日,《夏星》杂志第一期发表《西藏改建行省论》。8日,发表《论建立国会之非易事》。(图4)这些政论文跨越的时间也正是其筹划革命、策动武装斗争、鼓吹思想的同时所进行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索,为民国政府的成立和建国起到了导策作用。

图4

辛亥时期的陈去病,在军事战役思想上又体现了当时文人从军,投笔从戎的谋略意识及胆识。结社以组织精英为目的,自1903年(30)岁,在日本同黄兴、杨度、蓝天蔚等组织“拒俄义勇队”,立下“外抗沙俄,内反清廷”、“誓以身殉,唤起国民铁血之气节”始,操练学生军,攘臂签名编队,制定军纪军规,并掌握喉舌,著有《革命闲话》之《义勇军队与中国教育会》、《论电争广西事》、《军国民教育会成立》等革命檄文。署名瑆狮在《新民丛报》发表《题(黑奴吁天录)后》、《读史三首》,《警醒歌》。在《江苏》四期以季子名刊《革命其可免乎》,“革命乎!革命乎!其诸海内外英才奇士,有辍耕陇而恍然太息者乎?予则将仗剑从之矣!”。

6月29日,章太炎,邹容因《苏报》案,陈去病、柳亚子、金松岑奔走营救。1904年2月14日,在《俄事警闻》发《论中国不与俄战之危险》,提出反清反帝的双重任务。10月创《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于上海,改良戏剧,以戏剧为鼓吹革命的阵地,大获成功。

7月3日,陈会葬邹容并私购军械准备暴动,泄密遭通缉避沪又及镇江。8月,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辛亥革命始胎动。1906年1月陈加入同盟会。在此以前,便组建或参加了“雪耻学会(与金松岑)、中国教育会”(与蔡元培等)、“吴江游学会”(日本创)、“华兴会”(与黄兴、宋教任、章士钊、蔡锷、黄炎培等)、“对俄同志会”、“国学保存会”、“光复会”(与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等)、“黄社”(与黄宾虹等)。6月《广益丛报》发《越棠亡国史》。10月《复报》载《吴三桂借清兵歌》,以励民众抗争。

2月13日秋瑾遇难,作《鉴湖女侠秋瑾传》,组建“神交社”。11月参加路权运动。1908年1月上海倡组“文社”,“藉文酒联盟,好图再举。”2月25日,葬秋瑾,组“秋社”。4月于绍兴建“匡社”。8月主汕头《中华新报》,将该报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宣传阵地和“联络处”,并与云南、广东各省革命党人共商举事,响应孙中山在东南亚的起义。

1908年,陈担心沙俄对西北的觊觎,刊《论筹防天山南路》。(图5)

图5

1909年南社立。1910年陈去病为周祥骏拟宣告独立文。1911年,与陈琳(鲁迅、陈去病共同的学生)创“越社”,由鲁迅、陈去病、宋琳拟定简章。7月,赴宁同南京新军共举。10月10日,武昌起义。10月24日,陈赴宁助阵英士(其美)举,不料病足,无奈回苏住院。11月27日,《大汉报》发《规复金陵之借筹》,分析了南京地理形势,提出进攻方案,为南京光复战役胜利奠定了战术基础。28日发表《联军规复南京城外地理之一览》,29日发《除恶可不尽乎》,主张将张勋等生擒击毙。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自7日至15日间在《大汉报》连发六篇《贤哉,孔子之子孙》、《不肖哉!孟氏之裔》、《满虏今昔之比较》、《呜呼,苏苏其不复苏乎!》、《冠服问题宜早解决》、《对于嫌疑者之感言》。

7月21日,《平民日报》发《呜呼,边陲之风云急矣》。24日又发《东邻之危机一发》,告诫国人警惕沙俄与日本对中国的野心。在这过程中,还不断阐述了《论粤西兵变》、(图6)《韩边外传》(图7)、《满汉畛域之见果可终泯耶》(图8)、《说边关三省》、《升上海为直隶州议》(图9)等边疆军事或地理区域的问题和看法。

图6—1


图6—2


图7


图8


图9

国家经济,水利民生也是陈去病魂牵梦萦的问题。早在1907年,苏浙爆发收回筑路权运动时,以“苏路股东吴江陈庆林”名在《中华新报》发《贻苏路股东书》(图10)疾呼:“就贫民以论……必须留住积累而成,固来可谓非辛苦事也。反对把贫民股东受富豪节制、别而以辛苦不易得之财……为富人之附属,供其挥霍”,辛亥革命爆发当年,11月30在《大汉报》发表了《忙漕改折案之释疑》。光复诸省纷纷“宣布辖免钱粮,而江苏省议会只决议减征,受到各地批评。”陈去病立发此文,宣传新政初立,希各界民众谅解,呼吁各界动员一切财力支援革命。

12月16日,又发《借外债与购德械》,以论述经济与时政的关系。恰逢此时苏南大水,在《大汉报》发《吴中水利议》,建议开浚河渠,详述苏南水系状况和疏导计划,并附先后缓急决策表,供省议会採释。而对于清朝过渡至民国后的社会关系等问题,则也作了《论满汉通婚礼之难订》(图11)文,特别写了《说圆》(图12,以“圆”的理念来阐述和谐圆融的人文关系,倡导社会平稳过渡,有利于新国家的迅速发展。此间还擅文《论国会请愿者之人格还不如慈善家之高尚》(图13),批评时俗争以当官为荣,而表彰鼓励慈善家为民生而作的努力。

图10


11


图11—2


图12



图13

过去对于陈去病的评介及研究一直停留在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及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等领域。其实,在他的一组《我固知之矣》(图14)(九年筹备国民政府国会咨议局)的杂文中,对当时时政态度批评的犀利和深刻,均能超过他以前批谏清政府腐败的力度。特别是《所谓富豪者听者,有心世道者亦听者》(图15)一文,在当时他已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一名词概念,分析了当时社会及政府的体制腐败而导致人民罢工反抗的现象是必然的因果,同时,也分析了欧洲社会主义现象对于中国的影响和人民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民生的必然发展之路。因此,他告诫“富者”,即统治者和富贵族,不要只顾个人利益,服务腐败政府,要听听呼声,看看世界。“宫威无能压制此主义也,慈善事业无能调合此主义也,强权不除阶级不去,共产制度不行,诸君其难一夕安抚于高楼大厦中矣,愿所谓富豪者听者……”。这说明陈去病当时已有了同情共产制度的倾向,也受了孙中山吸收共产党人给国民党换血的思想的影响。以至他后来他多次拒绝国民政府许奉的高级领导职务,均体现出其政治危机感和鲜明的抗议性。“西山会议派”被别人硬挂上了名,其时他未到会,正忙于《总理哀思录》编撰工作),亦不尽愿作任何解释,屈就终誉,心已灰矣。

陈去病作为孙中山矢志不渝的信仰者,尽管能看透时弊的不良,也能批驳时恶,早知新革命浪潮的必然到来,但当孙中山革命时代的逝去,便认为自己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不合时流也算是革命生涯的善终,乃急流勇退。(原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社研究”栏,2012年第1期,第43—45页)


图14


图14—2



1909年南社成立于苏州。南社传统延续至今。

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倡导新文化、以文学为武器、以追随孙中山先生推翻清王朝为革命目的的文化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由同盟会会员和晚清新型知识分子在江苏苏州成立,南社作家遍布全国及东南亚各地,最盛时在册社员多达1180余人,未登记社友2000余人。他们为中国近代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教育、新闻、出版、翻译、科技、宗教、女权等多方面作出了贡献。

南社的三大主要发起人为陈去病(苏州同里人 入社书1号)、高天梅(时江苏金山人 入社书2号)、柳亚子(苏州黎里人 入社书3号);政治家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宁调元、于右任、廖仲恺、叶楚伧、田桐、居正、李根源、张继、邹鲁、陈陶遗、吕天民、李曰垓等;文学家鲁迅、苏曼殊、包天笑、周瘦鹃、沈雁冰、诸宗元、黄侃、谢无量、胡朴安等;书画家黄宾虹、邓尔雅、叶玉森、肖蜕、白蕉、沈尹默等;报人戴季陶、邵飘萍、林白水、成舍我、雷天涯、陈蝶仙、范鸿仙、景耀月等;近代法学家沈均儒、史良、章乃器、张子让等;戏剧家吴梅、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翻译家马君武、陈望道、范烟桥等;教育家经亨颐、马相伯等;国学家邓实、黄人、姚光、马叙伦等;以及创办《科学》杂志的近代科学奠基人杨杏佛、任鸿隽、胡先骕;女社员吕碧城、张默君、何香凝、徐自华、谈月色、金章、张汉英、唐群英等众多社会名流,都是活跃在社会各界的南社社友。

南社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是较早引进“西学东渐”的新型知识分子群落。南社胡石予的学生顾颉刚先生曾说:“那时革命的文学团体,是陈去病和柳亚子所领导的南社……我们作为中学生仰望之若神仙。”南社酝酿时期(1906-1907)的先觉者:陈去病、高天梅、沈均儒、黄兴、黄宾虹、于右任和陈独秀、瞿秋白、金松岑、章太炎等同道,他们也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南社还是保存国学的坚持者,他们组建的“国学保存会”“国学商兑会”等国学保护传承组织,以致力于国学研究保存和对传统文化的梳理整合为宗旨,使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了对中华文化主体的坚持,承担起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的重任。

事实上,南社社友不少人本身也是文化新思想的倡导和参与者,如蔡元培、沈尹默、柳亚子、胡朴安、余十眉、邵力子、陈望道、曹聚仁、沈雁冰、刘半农等。他们为中华文化的继续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学术资源。

南社人是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先践者。其中不乏有许多早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也有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等中共人士的老师,还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向警予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赴欧美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推动者。中共“一大”会址就是南社人李书城(李汉俊兄长)的家,他们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以极大的热忱参与新政协的创建(数十人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和受邀登上了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建国后,又在百废俱兴的各行各业中肩负重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南社介绍





作者张夷,陈去病外孙,江苏省政协委员,民革江苏省委委员,中华南社学坛常务主席兼总秘书长。


作者陈放,陈去病孙,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市南社研究会副会长。




来 源 _ 张夷、陈放

编 辑 _ 蒋思远


扫码关注我们微信号:suzhouminge苏州民革


往期精彩回顾



【基层速递】“中山博爱 共献温暖”——民革太仓市委党员向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捐赠物资

【基层速递】民革高新区基层委召开二届六次会议

民革苏州市委召开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暨“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部署动员会

市政协主席朱民率队专题督办001号提案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