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媛:打破性别偏见

2016-09-03 冯媛 C计划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讲坛C计划主题讲座精彩实录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打破性别偏见

编者按:本文是冯媛老师9月1日线上讲座的实录,经冯媛老师增补修订。回放完整讲座,请戳“阅读原文”。C计划系列讲座两周一期,多元的主讲人与你探讨教育、性别、公益、创新、情感等诸多话题,有趣,有料,有深度。


各位伙伴,大家晚上好。我们今晚的讲座,主要和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性別偏見-对女性的区别对待和性别歧视-谁是性別偏見的受害者-破除性別偏見,你能做什么最后,我们会留一些时间,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
我们都难免于性别偏见,性别偏见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性别偏见一般是以负面的看法表现,也有一些则看上去出于好心、偏爱或偏好。
性别偏见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受每个人认知、情感、信念的影响,在处理信息时做出的倾向性判断,即对人、人际关系、性别关系的看法和态度。性别偏见是非理性的定见。性别偏见所反应的,并不是被偏见对象的问题,而是持偏见者自身的问题,自身的谬误。
性别偏见以什么形式出现呢?
1)双重标准对待性别差异采用双重标准,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男性身上,是一种评价;在女性身上,又是一种标准。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剩女问题。都是大龄单身未婚,但一说到男人,就是男过三十一枝花;到女人,就是女人三十豆腐渣。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知识在提升,人生经验更成熟,那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是一枝花。如果认为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价值在贬值,那也无论男女,都有可能是豆腐渣。很多差异是个体差异,因人而异,而非因性别而异。但按性别进行不同的评价,就是双重标准。
再举另一个常见的例子。人们总是对各种绯闻津津乐道。但当一个男人绯闻缠身,人们倾向说他“风流、有吸引力”;女性则被批评为水性杨花,或是淫荡。
2)本质论第二种偏见是本质论、生理决定论,对不同性别的特征,把习性归为天性。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女生天性温柔。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
3)以偏概全第三种偏见是以偏概全。某个个体表现出某个特点,概括为整个这个性别就这样。例如某个男人出现出轨一类的绯闻,就概括成“男人都这样”。例如去年出现过一个非常极端的、女司机不文明行驶的案例,就把这个司机的不专业、不熟练,概括成“女司机都这样”、“惹不起的女司机”。这个偏见,还经常和双重标准联系在一起。例如某个男人的领导能力差,人们通常不会概括说“男的都不适合当领导”。但当某个女人做领导时没有体现出足够的魄力与风范,人们就会说“女人当领导就是不行”。
C计划有一堂课讲绝对概括、过度概括,这个问题在性别领域,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小C注:冯媛老师提到的这期课程,即将第三轮开课,戳文末报名表,手慢无哦~)

性别偏见也不完全针对女性。也有很多负面的性别偏见针对性少数,也就是那些在性别身份和性的取向上不同于异性恋的少数群体。我们经常听到说“同性恋,都如何如何”的话。这也是以偏概全,过度概括。
4)因果颠倒还有一种形式的偏见,是因果颠倒。
动不动说,女人婆婆妈妈。有的时候,女性是显现出心细嘴碎的特点。但女人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是性别分工造成的。在沿袭至今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关系下,女性必须注意小事和细节。她不关心这些,就没人关心。很多时候,女性的声音不被重视、不被倾听,她们只能不断重复来强调。这些是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固化的性别分工带来的结果,但一些人却认为是女性的天性,是因为她们婆婆妈妈、唠唠叨叨,所以不被重视。
另一个例子,很多人认为女人善妒。女人之间总是充满妒忌,很难和平相处。如婆媳关系是天敌。其实这也是倒果为因。女人间为什么会有妒忌,婆媳间为什么总是有矛盾?所谓的天敌,常常是在性别制度安排下,让女性围着男性转,让男人决定女生的升降沉浮、决定女人的命运、决定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际遇和资源分配,但却让女人觉得是别的女人导致了自己的问题,但事实上是性别制度导致女性之间的竞争。女人间互为“天敌”是果而并非根本原因。
如果为上面这些偏见做一个总结,那就是性别偏见缘于以直男为样板模式规范。不符合这种规范,就是次等、辅助、附属的。女性一般不能像男人那样。如果表现出男性气质,很难得到首肯。只有类似花木兰、穆桂英的个别案例得到肯定。如果男性表现的像女性,女里女气,从事女性从事的工作、做家务,就更会遭到负面评价。简单的说,性别偏见固化了性别成规、性别不平等,它们互相强化。
生活中对女性的区别对待有三种,并不都是歧视,但大多数是歧视。歧视不一定出于恶意,也有可能不自觉,甚至出于“善意”。
1)保护性区别对待最常见的情况,例如我们经常说的“女士优先”,听起来显得很绅士。但这背后暗含的假设,是把女性当成弱者。尽管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女性在生理的某些方面确实比男性弱一些,但并非每个女性都弱于男性。将女性一概当成弱者,尽管是保护性的,也可能形成一种歧视。
另一种保护性的区别对待,叫做四期保护: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这是为根据女性健康的需求,女性母亲功能的需要,当然也是为了人类繁衍的需求,而进行的保护性对待。这种保护性对待,是对女性权利的肯定,常常是有益于女性的。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体力劳动的要求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女性想、也能够在多方面发展自我潜能。保护如果过头的话,反而会形成对女性的限制,也可能引起歧视。
2)贬抑性、排斥性的区别对待贬抑性、排斥性的区别对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歧视。
歧视又有两种。一种是显性歧视。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直接的歧视,将女人视作吸引眼球的客体、性的对象,认为女人低男人一等。
另一种是间接歧视、隐性歧视。例如2012年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里面对房产的有关规定是,婚前一方付首付,婚后共同还贷,离婚后房子归付首付的一方,只是对另一方参与支付的贷款进行返还。这里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传统里,常常是男方准备婚房,城市里常常是女方负责装修。这样规定,现实中会让中国很多女性的资产贬值而男性的资产增值,女性失去住房还承受金钱损失。在2014年联合国专家委员会审查中国对《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的履约情况时,联合国的专家们就指出,这样的条款,属于对女性的间接歧视。
3)肯定性措施、暂行特别措施肯定性措施,也是一种区别对待。但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歧视,为了消除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造成的后果,为了实现性别平等。所以,这种区别对待,并不是歧视。而且这些措施也不是永久的,一旦情况变化,手段也会改变。
例如妇女参政配额制,就是为了纠正妇女极低的政治参与度而设定的固定指标。女性要达到立法行政管理职位的三分之一以上。才能发挥应有的影响。
在北欧很多政党曾有一个约定,候选人中女性比例不能少于40%。20多年前,这个目标就已经达到了。这条规定因此调整为任何性别不能低于40%。
谁是性别偏见的受害者?一说到这里,肯定首先会回答:女性。
女性,从刚刚出生的女孩,未出生的女胎,到老人,都会是性别偏见最大的受害者。性别偏见,让女人处于社会、家庭中的屈从地位,低自尊、低自信。例如我们会看到女人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普遍面带笑容、更加柔声。不这样的女性会被认为不够女人。这类对女性的评判,也体现性别偏见和性别角色定型、性别陈规的相互作用。
妇女还被所谓善意的性别所害,如被“保护”所害,女性的活动方式和范围、才能发展和权利受限;女性还受到处女膜拜、母性崇拜也之害,被求全责备。
除了女性,性少数也是性别偏见的受害者。如同性恋、双性别、跨性别人士。因为ta们的行为方式不符合直男标准,因此被视作不正常,低一等、弱一等。
而男性也是性别偏见带来的性别特权的受害者。性别偏见另一种表现,是性别偏好。对男性的偏爱,会给男性带来更多特权,但特权,并不100%是红利,有时可能要为特权付出代价。
例如男孩偏好,造就了大量消失的女婴。国家政策还进一步固化这种男孩偏好:对一些农村夫妇,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几年后允许再生二胎。男孩偏好造成的性别失衡,造成剩男现象,这就是媒体渲染的未来将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同年龄段的女性做配偶。这说明男性也会成为性别特权的受害者。
在普通的家庭中,男性也有可能是受害者。例如,很多男性,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差,与人相处能力差。脱离父母庇护、女性照顾,基本上生存很难。因为男性特权,他们从小到大被无微不至的照顾。不光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做判断、做决策、承担责任和抗压的等作为人的能力,尤其是期待男性具备的这些能力等都不到发展。久而久之,唯一巩固的,是他的男性中心、妄自尊大等等。
总之,性别偏见让每个人的行为受限、语言受限、思维受限。你、我、Ta,人人受害,性别偏见面前没有赢家。受害的甚至不仅是人类,还包括我们所在的世界,如人定胜天:人(男人),很多灾难是Man-made/(男)人为的,包括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冒险等男性气质/男子汉气概的推崇,是不可小觑的助力……
怎么破解性别偏见?每个人都有能力破解性别偏见。
首先,我们要学习批判性思维。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相当一部分渗透了性别的成规。性别成规镶嵌在每个人身上,只有审视和反思,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检验,才能帮助我们跳出性别偏见。
性别问题发展到今天,性别偏见已不再是简单的,对女性赤裸裸的贬低、排斥、压制。性别偏见和歧视变得更为微妙、隐性。例如我们上面说到的男女双重标准,某些角色定型将女人困在私人领域,等等。我们都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隐藏的偏见,看到既有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中性别文化的烙印,反思公私两分、双重标准、角色定型对制度、政策、法律和每个个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的使用一些不一样的表达,脱口而出的一些说法要过一下脑子,重新思考。例如大家常常说[妇孺皆知]。这个词就充满了偏见——妇女儿童是无知没有见识的。当我们想要用[妇孺皆知]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用[人人皆知]来替代。又例如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时,不要过度注意她的外表,不要仅仅夸她漂亮可爱,而要注重看她有多能干、有多健康。当我们面对一个伤心委屈的男孩时,也不要简单地说,男孩不能哭。我们要用别的办法支持鼓励他。
破解性别偏见,我们要正视自己。要练习自我觉察,注意到被自己内化在思维、表达、情感中的性别陈规和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深深的偏见。我们就生活在一些陈规之中,有的一时难以克服,难以改变。即使这样,我们即使难以改变观念和态度,也可以行动领先一步——说正确的话、做对的事情。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要有意识的锻炼自己,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就像我们知道随地吐痰不好。但因为身体、空气原因,总是有痰。我们就必须克制自己,或找到其它办法,而不要把痰吐在地上。
最后一点很重要。我们要反思自己的骄傲。因为很多人看到自己处于性别不平等或无法改变,或者对性别偏见视若无睹,常常受到自己的经济文化状况所限,难以改变现状。我们要避免居高临下去指导别人,要看到他们生活中有没有不得已的地方,在现实面前究竟有没有、有多少选择。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指点者,把自己放在救世主的位置上。
总之,破除性别偏见,要求我们在表达的时候,把事实和观点分开,不要把习性当天性,不要把个体当群体,不要双重标准,不要做习惯的牺牲品。
改变性别偏见,我们可以。我们可以以小搏大,从自己做起。从自己想问题、说话做事开始,减少性别偏见。我们可以营造一个非歧视的小气候,影响亲友和朋友圈。我们作为公民,必要的时候,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参与国家法律征求意见,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让法律政策更加性别平等。公民的倡导,可以促成大的变化。当我们面对不平等的事,还可以运用媒体来发出声音,自媒体、小众媒体和大众媒体,促进进一步的改变。例如现在有一些青年志愿者,在面对性别歧视的时候,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之前四个就业歧视的案例,其中好几个都胜诉。尽管只有5000块的赔偿,带来的社会意义,却远远甚于这5000块。因为它给出了一個指标[性別偏見、性别歧视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会被追责的。
打破性别偏见,失去的只是束缚,拥抱的是更多可能——更加丰富多彩的自己和世界。


// 问答环节


问: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比如在生育方面。现在二胎政策来临,如果多生一個孩子,給家庭带来更多的开销,主要还是女性带孩子,但这是很多人认为迫于无奈也正常不过,这样的分工会导致女性社会地位下降吗?
答:二胎政策,需要其他支持性政策。如何出台政策鼓励男性分担家务、抚育孩子;如何减轻生育给女性带来的负担和影响,如发展幼儿园、托儿所等社会服务。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性政策,女性的地位确实有可能下降。
问: 一天到晚要面对各种直男癌直女癌的挑衅,但同时也尽力体谅他們其实同为受害者,可以怎么应对他们的挑衅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
答:直男癌的患者,不仅仅是男性,还包括女性。我们要看到,自己也可能有这样的尾巴。除了据理力争,常常需要用机智和幽默来应对,更加让人思考,气氛也不那么紧张。
问:在当下的环境,创作反对性別刻板印象的、具有性別平等意识的文化产品(小说、電影等)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
答:对于超越性别成规,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婴儿、女童的学习能力是很強的。更多这样的文化作品,对于打破偏见有很多作用,值得提倡。
问:对于受到性別歧視、但是Ta[乐在其中]不愿意去承认和面对的人,应该从什么角度去交流沟通呢?
答:不是马上去改变ta。而是鼓励ta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提倡平等、打破成规,不是要洗脑,要统一思想。打破陈规,不是用一个新的教条去替代老的教条,世上没有千篇一律的女权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人看到多元世界的可能性,接受和尊重不同于自己、不同于常规的人的权利。
问:请教一下,关于性別其实分类的出处是什么?
答:[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的国际公约。中国也是签约国。
问:其实我想知道,真正达到男女平等的国家或地区在哪,有沒有可以借鉴的?
答:理想而言,世界沒有哪個国家达到男女平等,只有说比较好的。比如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丹麦、挪威、瑞典等国家,在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就业等方面领先世界,非洲一些国家也后来居上。但是北欧国家仍然多少存在就业市场上的性別隔离,比如很多妇女都集中在服务业。这些地区也仍然存在家庭暴力。尽管如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消除性别偏见上都有很好的经验。特别是国家承担责任上,有很多实践。性别平等,是政府责任,不是妇女组织、妇联的责任。国家政府,要用政策杠杆、财政预算的杠杆来促进性别平等。
问:性别分工对妇女角色有什么影响?
答:性別分工的最大的影响,把女性局限在家庭里,局限在日常的照料里。但是在一些重要的资源配置、重大决策上,沒有女性的参与的地位。
问:有没有系統的方式去学习社会性別?
答:有很多出版物。推荐吉林人民出版社的译著《女女权主义》。100多頁,书很薄,但是內容不浅薄。
// 听众推荐
-Zoe: 推荐波伏娃的《第二性》,讨论得挺彻底的最近正在看,细思恐极性别歧视从古到今无处不在。
-Aki: 推荐上野千鶴子的《厌女》,语言通俗,很好读,涉及方方面面的女性歧视內容。
-王潇潇:《女性的反响 续集》也值得一看。
-睿:《性/別打結》这本书娓娓道来,曾经在台湾作为大学的教材,可读性很强。
-Jasmine萧: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也很好。
-冯媛老师补充: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出版的性别差距报告,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有关性别平等的数据和分析。

 
主讲人 | 冯媛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瑞典隆德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帆葆董事会主席,汕头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妇女研究中心顾问。
正在报名!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堵住思维漏洞想要知道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破解制造偏见与歧视的逻辑链?9月26日起,[堵住思维漏洞]一期课程第三次开课,也是近期最后一轮开课,手慢无!四周时间攻克错误归因、过度概括、非黑即白、立场先行四大谬误。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批判性思维八要素 时间管理公民教育身份与暴力王宝强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Change your m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