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西弄堂第一面!文汇报、新闻晨报都点赞的面馆原来在长宁
🍜 沪西老弄堂面馆
地址:定西路685号
营业时间:10:00-20:30
人均:31元
定西路弄堂里的本帮面馆火了!
最近接连上了《文汇报》《新闻晨报》,
其背后是店主徐秉华
“做一碗让上海人骄傲的面”的坚持。
“您好,欢迎来我们家吃面!”
……
如果不是跟着导航找“定西路685号”,第一次来的人很难找到藏在这条路上的沪西老弄堂面馆。
沿着弄堂往里走20米,才能看见“老弄堂”的招牌。靠墙的一边摆放了几张木质折叠桌,桌上放着青花的筷筒和辣椒盒,还有上海人吃炸猪排必备的黄牌辣酱油。墙上挂着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沪西老弄堂面馆,10:00-20:30,只想做一碗好吃的面”。
进入面馆,左边是小小的收银台,收银台背后的大黑板上,是用彩色粉笔写的菜单。招牌有炸猪排、辣肉面、大肠面、蛤蜊猪肝面、鲍蛤蛏海鲜面。收银台旁后就是厨房,浇头和面的香味时不时从厨房里飘出来。面馆二楼还摆着一些桌子,整体规模不算太大,但一到饭点就座无虚席,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队,员工们端着面进进出出,进店的每位客人都会收到一句“欢迎来我们家吃面”的问候。
面馆虽小,却承载着兄弟俩“想做一碗好吃的面”的理想。
老板徐秉华和表弟杨宇慧经营沪西老弄堂面馆已经两年了,但整个面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1年,当时他们的奶奶在虹口开面摊。他们是吃着奶奶的面长大的,徐秉华特别喜欢吃面,顿顿吃面也不会厌倦。
在开面馆之前,徐秉华在一家装修公司工作,每个月的工资比现在开面馆赚的多。因为工作做得并不快乐,他想到了自己开面馆。如今在上海街头,很难找到一家面馆可以吃到小时候奶奶做的面的味道了。他辞职开店的想法,在家人里只有表弟杨宇慧支持。于是,他和表弟以及朋友开始筹备开面馆。
要开店,选址是第一位。有一天,他们偶然路过了定西路685号,当时就觉得这条弄堂很有小时候的感觉,便租下了这里。
不久,沪西老弄堂面馆开张了。开业的第一个月亏损了9万5千元,但徐秉华没有慌张,仍然坚持自己的标准,做好每一碗面。一般的餐饮店可能要2年才会盈利,但老弄堂在开业第三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实现了单天保本,这被同行称为奇迹。
就这样,这家载有兄弟俩梦想的面馆,成了很多客人都喜欢的一家面馆。
徐秉华认为一碗上海本帮面一定是很精致的,面要劲道,浇头要灵光,面汤要好喝。徐斌华自豪地说店里每一碗面都是招牌,味道都好,因为每一碗他都尝过才能上桌。
老弄堂的面都是定制的,点餐时徐秉华会询问客人对面的要求,让员工控制面的软硬程度和面的多少。如果遇上老人吃面,徐秉华会把面下得软一点;如果碰上女生吃面,徐秉华会询问是否面要少一点。“我们原来一碗面是4两,发现很多客人吃不完,就改成3两。如果客人觉得不够,可以加面,我们这里加面不会再收钱的。店里的最高记录保持者是一个高中生,他一次吃了1斤2两。”
为了保证食材的质量,徐秉华和表弟每天早上5:30就跑到江杨北路的菜市场去买菜,因为那里是上海蔬菜最大的批发点,菜最新鲜。采购完送到店里,厨房就开始做浇头。
浇头的好坏会决定一碗面是否好吃,因此,每天的浇头烧好后,徐秉华每道都会试吃。如果当天的浇头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标准,这个浇头就会“报废”。“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会直接告诉客人,今天这个浇头味道没达标。”这样的做法获得了许多客人的支持,钱文忠曾来这里吃面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做就要做得像样,坚持下去。”徐秉华也是一直守着自己的标准。
除去面的软硬劲直和浇头,面汤的口味也是影响一碗面是否好吃的因素。“有时候,浇头、面、汤,分开吃味道不错,但是合在一起吃的时候,味道就不一定好了。”徐秉华谈到自己对一碗面的理解,“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的美味,这才是一碗及格的面。”
对于装面的碗,徐秉华也格外讲究。“我们的碗是老上海的碗,分量十足。”上面时,服务员会端着一个银色的大托盘,一个托盘只能装两碗面,上面有一个白色透明罩子罩着。送到客人面前时,服务员会揭开罩子,把面端出来。这样精致的服务,吸引了很多公司的老板都来学习,有的还会带着员工一起来吃面。“周边几家星级宾馆都来过我们家,有一次兴国宾馆的老总带着员工一起过来。一位女员工告诉我这是他们老总,叮嘱我要服务好。我和他们说不仅你们老总我会服务好,其他人也会一样服务好,说完大家都笑了。”
开业至今,老弄堂面馆一直坚持标准,收获了食客的认可,现在每天可以卖出五六百碗面。
辣肉面
辣肉微辣,又带甜味,不仅有肉糜还有大块的瘦肉。
蛤蜊猪肝面
老板推荐拌面,猪肝丝毫没有腥臭味,味道浓郁甜而不腻,还吃得出蛤蜊的鲜味。
芹菜牛肉
豆腐干面
牛肉很入味,很嫩,芹菜增加了爽脆的口感。
葱烤大排面
超大一块大排,非常嫩,烧得十分入味。除了葱还有些许卷心菜,口感丰富。
以前奶奶的面摊,来吃面的都是熟客,徐秉华出去上学,要和每个叔叔阿姨打招呼,那种弄堂的感觉深深印在他的心中。老弄堂之所以选址在这里,他就想让来吃面的人都能拥有弄堂记忆。
很多人吃了面后,都会感叹“好久没有吃到这种味道了”、“这个就是小时候的味道啊”。老弄堂不仅面好,氛围也好,“我们店的顾客,由80%的老客人和20%的新客人组成。很多老客人来吃面,不只是为了吃面,而是来聊天,就像小时候弄堂里的场景。”徐秉华说道。
面馆招待客人的方式很暖心,只要客人进店,任何员工看到了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您好,欢迎来我们家吃面!”客人们吃完面离开的时候,他们还会说:“祝您生活愉快!”很多新客人不是很习惯这种打招呼方式,脸上往往会有几分惊讶。而老客人就习惯多了,还会多和徐秉华或员工们寒暄几句。
面馆每天最忙的时间段有两个,一是中午11:30到下午1:45,另一个是晚上5:00到晚上8:00。这两个时段,店里的员工会忙到脚不沾地,收银台前,经常排着长队。在顾客口中,他的面馆和隔壁的店被称作“定西路排队双雄”。
开面馆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徐秉华如数家珍。
曾经有一对老夫妻来吃面,叔叔杵着拐杖,戴着老克勒的帽子,和阿姨手牵手进入店内,除去吃面的时候,两个人始终手牵手。点单的时候,叔叔点了咸菜面,阿姨点了素浇面,但阿姨忘了说不要葱,等面端上来才发现。他们没有要求重新换一碗,只见叔叔把阿姨碗里的葱花一粒一粒地挑了出去。两人吃完面后还是手牵手走出面馆。徐秉华当时看完了整个过程,特别地感动。
还有一个很凶的阿姨,从进店到点单都是一副很凶的样子,徐秉华和店员最开始以为她是来找茬的。没想到她吃完后问:“你们这里不会关门吧?”徐秉华回答:“不会啊”,阿姨说:“那太好了,我以后一直有的吃了!”徐秉华说起这件事情的反转,笑了起来。
除了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客人,对于员工,徐秉华称他们为“宝贝”,“我的每个员工都是最棒的!”
每一个员工都为他们在这里工作感到骄傲,都在用心地工作,或做好一碗面,或认真地服务。有时候,徐秉华看见员工在朋友圈里发为自己的工作骄傲的时候,他都会很感动,他的朋友觉得这家面馆简直像一个乌托邦。徐秉华坚信:多为他人付出,不仅自己开心,别人也会开心。
夜间的二楼颇有氛围
最近,位于广东路500号的新店将要开业。“最初我是不想开新店的。只想安静地做一碗好吃的面,守着老弄堂,这样就够了。开新店人手、精力都不够。”由于面做得出色,曾经有不少人想投资或者高价收购他的店,都被他一一拒绝。
直到有一天,有位客人对他说:“你的面就是老上海的味道,应该要发扬,让更多人吃到。”和表弟商量之后,徐秉华决定将新店地址选在广东路。那里周围有不少上海的景点,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吃到正宗的上海本帮面。“海派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但也有其特色,我想通过我的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上海的文化。”
但徐秉华还是最喜欢定西路的老弄堂,这里有他爱的面,他的宝贝们,还有朋友们。哪怕在新店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回到这里,就给他一种家的感受。“在定西路看着熟悉的邻里们聊着天、吃着面,我就特别快乐。”
……
“吃好啦,祝您生活愉快!”
文字/摄影|陆骏健、王艺融
编辑|黄吉
本文为中山公园周到原创编辑
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违者必究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