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焦虑症】才是每个北上广年轻人的日常

王伟晨 狐狸拆解 2022-05-10

我读过很多各个机构有关年轻人的洞察和标签。

这些标签往往带着浓烈的居高临下的姿态。

比如叛逆、非主流、不好管理、追星族、二次元……


与这些标签化、碎片化的对年轻人的理解不同。

我眼里的年轻人或者说工作后的年轻人,

并没有媒体口中那么特立独行。


很奇怪,

大多数的中年人或有成就的人,

在自己年岁渐长后,

就不再年轻了。

准确说,

是忘了自己年轻时的所思所想所感。

而事实上,

许多感觉,与现时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每个人,

年轻或年长,

大多有多个社会身份。

有些领域里,我们是大拿;

有些领域,我们经验稚嫩。

有些领域,我们兴致勃勃,

有些领域,我们兴趣缺缺。


而媒体和调查机构却往往想通过我们在某些领域里的某些动作和经验,

来定义这就是全部的我们。

这让我觉得有些唐突。


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存在于朋友圈里,现实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焦虑症


小时候我们有个天敌叫做别人家孩子,他活在父母口中。

听话,打扮新潮,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会玩会闹,兴趣广泛,考试名列前茅。


长大后,我们远离了父母。

这个天敌却如影随形。

他不再形貌不清,TA变得栩栩如生。


他们天天出去玩,仿佛永远在旅游。

他们消费着美食美酒奢侈品,但仿佛永远不用工作。

你猜测着他们也许做了代购和微商?

但翻了翻朋友圈好像也并没有什么蛛丝马迹。


还有些人的朋友圈可以说是“正能量”能量场。

永远有名人名言,永远是鸡汤,现在为了不讨人厌,又全是发布会和干货宣讲。


在这些让人嫉妒的次元之外,

我们这些普通人却仿佛总在“打野”,

永远在准备,期待着攒齐装备冲出野区,

上去先杀他5个人头,转瞬消灭大龙小龙,10分钟后扮演龙母分分钟推倒对方水晶。


但是很奇怪,

现实里我们一直在准备,但塔却若隐若现。

工作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要做什么。

如果在老家,我们大抵知道回家做饭或出去聚会,聚会完毕也许去个KTV或桑拿。

可是在北京,明明有更多的选项,我们却匆匆挤着地铁回家打游戏或看综艺,追剧……

而另三个选项偶尔提上日常让我们大呼充实,一个是加班,一个是约饭,一个是健身房。


当然了,这个生活时间的分配比例上,50%我们都是在加班。

加上我自己是摩羯座,工作使我快乐……

因为有工作,我们不用分心想其他更多让人不安的选项。

因为努力工作,我们逐渐掌握技能和资源,逐渐获得更多的工资,获得更高的名望和成就感。

而最重要的,工作本身让我们缓解焦虑。

工作之外,我们并不知道放假该如何活的更加多彩。

去旅行?有点贵,何况夏天感觉天气好热,不如待在家里吹空调打游戏吧,还省钱。


嫌挣钱少且慢?打开各类理财APP,最高年收益10.8%,于是一咬牙把积蓄全变成了定期理财。

这回安心了,没钱可花,不用多想了。


想看看最近房市?

估算了一下,社保还没交满5年,最重要是即便父母倾家荡产,凑齐了首付也很难还的起月供。


转眼要考量结婚生子。

又是一大笔开销。


赶上朋友结婚,或者自己生个小病,亦或是交个房租,

大多数的北漂、沪漂都要一朝回到解放前。


与这些几乎算是提前进入“中年危机”的持续性焦虑不同。

我们在面对失业这件事的时候,就无形中更加凸显了工作是多么有效的缓解焦虑。



当我们有工作的时候,接到猎头们打来的电话时我们非常有底气的挑三拣四。

当我们没有工作的时候,猎头们仿佛也集体放假了,隔三差五打来个电话我们恨不得跟人家聊半小时。


工作多年以后,

满心以为,我们不用跟刚毕业的应届生们的拼学历高和工资多低了。

结果从2016下半年的经济下行开始,企业用人成本也不断提高。

现在应届生们的毕业起薪已经5K起了。

而我们这些老帮菜要的薪水虽然对得起自己的能力和资历,

但在企业看来,依然是狼多肉少。

企业也很绝望啊,我们也想找到合适的人,但却总是信息断层或失之交臂。

打开各类求职APP,简历投了几千份依然杳无音讯,

让我们十分怀疑简历投到了异次元。

或者对面的HR是用抽签的形式在决定哪些简历要打开,哪些直接删除?


面对这些职业介绍APP里各种千奇百怪的职位推荐。

只要按照固定关键字订阅后,只需刷几天,

我们就会发现都是些重复和不知道在干嘛的公司名。


如果你也是一个营销人,大抵你也会突然之间有点迷惑和彷徨。

我们所理解的营销人大多属于广告、公关、咨询等行业。

也存在于品牌商的市场部和品牌中心。

这些人指挥着大多数品牌在媒体中的传播战役。


但即便你的能力在行业里已经取得一些成就,

当我们离职休息超过一个月,也依然会显得很是焦虑。

因为大多数营销人是不纠结行业本身的,

我们坚持的无非是不同品牌本身的不同调性在传播战中应该如何匹配玩法。


这样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是不是改行去深入到某个具体行业中深耕是正确的呢?

这个所谓正确是指会不会带来更多的工资收益,以及对焦虑的更进一步缓解。


每每面对这个问题,即使工作多年我依然给不出答案。

因为大多时候,我们在选择入职一家新公司时,

也许在选择前,我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司和行业可以选。


2010我选择进入婚礼策划行业。

2011我进入了一家护肤品公司做新媒体策划。

2012我去一家代运营公司,干了几年,从文案策划变成电商运营。

2015朋友介绍我进入智能硬件领域的电动车行业做品牌和销售。

2017也是盆友介绍,短暂的了解了健身教练培训行业。


虽然一直都在市场部相关岗位上打转。

但就公司本身所处行业来说,我在选择前并不知道会去这样一家公司。


去或者不去的原因,

已经变成了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这个新公司的软硬件条件是否达到我们的期待?

工作地点距离怎么样?公司团队有多大?办公室装修是否让人舒服?

福利待遇怎么样?预期的销售目标和营销预算有多少?

老板是否通情达理或者本身就是营销大神?是否价值观一致?

这家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能让我们在职场本身含金量再上一层楼?


诸多的考量让我们选择进入一家公司。

当然在入职前三个月使用期里,我们依然需要仔细观察是否两相匹配。

不过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有一份工作了。

我们可以短暂的远离焦虑这件事。

用心在工作本身上。

熟悉新行业,熟悉新流程,找到自己在新公司的价值。


一切似乎又回归平静和循环,

没有工作时的焦虑经历让我们慢慢封存,

像是经历过一场冒险,一个被人冤枉的动作冒险片,

通过才智和努力,我们度过危机,重新回到正轨和平淡。

这让我想起了《绣春刀》和《碟中谍》……

电影散场,我们却永远知道,邪恶并未远去,“焦虑”幽灵依然在我们周围伺机而动。

我们心底暗暗可惜,没能在待业休假时出去玩玩或者多看看书,跟我们每次开学时对假期的印象如出一辙。

假期总是因为焦虑,奔马即逝。


投入工作后,我们开始为公司焦虑。

好像每家公司员工的感受与老板的焦虑之间,总是拦着千沟万壑。


也许是视角,也许是信息。

大多数公司老板们与员工之间,都缺乏有效的沟通。

而许多时候,老板们的焦虑本身在员工身上,也藏着解决方案。


为公司焦虑其实也是为自己焦虑。

每个公司都有对这个岗位的期待,这些期待演化成完的成和完不成的KPI,

影响着年底年终奖的发放。


我们开始焦虑着努力看书,努力看案例;

努力结识更多媒体达人,努力与agency沟通清楚需求,大家一起为创意焦虑。



以上,大抵是我每次工作中或者失业中的真实感受。

依次循环。


你在职场里的焦虑是什么?

留言我们一起聊聊。





以及我继续分享一下我喜爱的书单。

下面的书单是我自己读过的一些好书,希望可以帮你建立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文章的最后,如果你想获得干货资料:

安卓用户,打赏功能继续存在,你可以直接打赏获得干货资料

苹果用户,请扫描底部二维码付款后到后台留言,

                  给我付款截图(这样对得上号)打赏后需要后来留言我才知道是谁打的款……


详细内容见:

1元加群,2元学习写营销海报,10元得运营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