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自媒体戏精去看了电影《芳华》首映礼,随后宰了个编辑祭天

王伟晨 狐狸拆解 2022-05-10

【一个北方的冬天某日】 


编辑A:狐狸狐狸,你能写影评吗?


狐狸:嗯,我偶尔写些影评。


编辑A:我想请你来参加电影《芳华》的首映礼,然后你可以观影后写一篇影评。你觉得怎么样?


狐狸:嗯,好啊。非常感谢。


编辑A:好的。那我们到时北展见。会后我们可以对一下影评内容哟。

狐狸:赞,不见不散



【观影后】


编辑A:狐狸,电影看完了,感觉怎么样?


狐狸:握草好好看。今年看的另一部感觉好看的只有《相爱相亲》了。


编辑A:你这太笼统了,你快想想影评从哪个角度写!雕爷最近的文章说,牛逼的人面对一个提问,都是回答好多条线,甚至几个面的。你加油。


狐狸:……



【1小时后】


编辑A:狐狸你想的怎么样了?


狐狸:嗯,我想好了。我觉得应该从导演的角度来写。

毕竟冯小刚导演在中国影坛的地位是大神级的人物,自带爆点。

我在看片之前,一直觉得这部片子应该是类似《致青春》一样的青春爱情片。

坦白讲,我对《老炮儿》的故事是有点不置可否的。


好像自从老炮之后,小刚导演走哪都自带文痞的人设。

就感觉好像对很多社会现象都不满,带着教育人的口吻。


在观影前,我很担心这部《芳华》会带着浓浓的60后70后眼光,给所有80后90后一个群嘲。

毕竟我们这些相对年轻的伙伴并没经历过文革,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氛围说不上多了解。


但是观影之后,我是松了口气的。

这部戏,导演表现的非常克制,且完成度相当不错。

完全没感觉到说教,其中浓浓的怀旧情怀,倒是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文革年代的年轻人对当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很多处情节的设置是能够牵动我们的情绪情感的,无论是对于男女主角的的代入,或者是对于集体生活的向往和审视都有。


甚至回看小刚导演的一些采访,我觉的芳华做了一些特别有突破性的尝试。

比如小刚导演在《芳华》选角时,就要求所有演员都素颜面试。并发微博,站在一个导演的角度,指出了目前演艺行业的一些弄巧成拙的点。

比如经纪公司为了包装艺人,会专门拍摄很多杂志类型的硬照。这种艺术照到了导演手里,几乎看不出本人长啥样。


另外,《芳华》在拍摄时,导演花了3500万专门拉着100多个演员,还原了一个真的文工团生活。

演员们在这期间,生活在一起,读剧本,排小品,重新学习表演课。

还要参与舞蹈、歌唱、乐器、军训、甚至射击、医疗等多维度的培训学习。

甚至在冯导的要求下,为了让演员们体会到真实文工团生活,在这期间演员们都不许带经纪人和助理。

日常打饭、洗衣服等工作都自己来。


到真正拍摄时,演员们早就相处的像真的战友一样了。

这才有了到“礼堂分别”那场戏时,浓重的战友情流露。


当然了,导演对怀旧这件事在很多细节方面其实是做了很多安排的。

比如为了还原小时候看电影的感觉,特意把八一厂的音乐和形象展示放在影片的一开头,一下子带大家回到了70年代。

比如首映式就选在了北展剧场,这就是小时候小刚导演和朋友们每次看电影的场地。


还有……





编辑A:狐狸狐狸等等哈。

这些信息其实在影片开始前。

很多消息都是新闻里已经提到的,我觉得你应该写点其他的,比如故事。


狐狸:嗯,我觉得编剧确实也有的写。

你看啊。编剧是国宝级的编剧严歌苓老师。

严歌苓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那是相当多。

而且《芳华》还跟其他严老师原创的作品有所区别。


《芳华》电影故事的缘起,其实是在多年前在2013年时,冯小刚导演和严歌苓老师的一次交集。

因为两位前辈年轻的时候都曾经在文工团里服役。

这段年轻的经历给了两位大师难忘的记忆,所以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共同创作这样一部电影。


2016年4月严歌苓老师写完剧本,5月时冯小刚导演就开始根据剧本选演员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最近雕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他说所有专业领域的参与者,可以分成四个层级。

第一层是还没入门,

第二层是入门了,初步掌握了基本框架,

第三层是高手,掌握了可以清晰判断框架里任意位置的能力,

第四层最厉害是框架制定者。


无疑,在中国电影行业中,小刚导演就属于框架制定者的行列。

他清楚是知道自己想拍什么。所以这次他也担任了电影《芳华》的总制片人。

他能够整合自己所需的各路资源,最终促成这个项目的完成。

比如编剧他找到了严歌苓老师,比如作曲找到了赵林。

比如他觉得用流量明星太贵不划算,就干脆自己寻找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


你看这个……




编辑A:等等,狐狸。我指的是故事啊,其实是剧情本身。你看在不剧透的前提下,你对于《芳华》的故事怎么看?


狐狸:啊,不剧透啊,这确实有点挑战。

那我从这个戏的矛盾设置角度来说说吧。

其实芳华故事的矛盾设计都巧妙。

表面上,是70、80年代的壳。

精神内核呢,却是每个年代人都需要面对的矛盾。


比如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处理。

我们都知道,在70,80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影片中许多的场景设置也都表现出了这种过渡期的矛盾。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其实在心里都是怀念过去的群居、集体生活的。

在这种时候,大家都比较穷,攀比心理比现在要小。

大家有着共同的时代记忆,大家要么参军,要么知青下乡,也经历过恢复高考后大家重新学习等等历史事件。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单纯的年代里,也让这一代人都能够培养出非常真挚的感情。

同学情,战友情,发小情、工友情等等。


这种组织包办一切的氛围里,每个人都是比较单纯的。

如果需要移情的话,其实可以同样对标80后90后曾经经历过的高中和大学集体生活。

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让我们充满了安全感,集体荣誉感。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群体里的个体,这种过于亲密的关系又让我们经常感觉不适。

比如一个宿舍,大家也有因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不同待人接物方式所带来的关系远近。

所以在一个集体里,越温暖的反面其实是越寂寞。这就会放大一个人对于个体心情的关注。


而一旦这种每个人其实都需要的个体安全感,需要在某个时刻对抗起集体感,就会带来加倍的伤害。

就比如剧中女主到处被人欺负所带来的自卑和孤独,比如男主从标兵到因为小事被人诬陷所带来的下放。


所以两个孤独的人,是能够闻出对方的味道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青春小说,都是讲述淘气的男孩对转校来的女孩一见钟情的缘故。

男孩所谓的淘气或者努力对每个人好,其实是为了获得更多关注。

女孩受到孤立或不合群,就会让男孩立刻下意识的想要保护或寻求保护。

就像日本90年代的神级动画《EVA》里的人设。

每个男孩都会在某个时间点,一边仰望着阳光灿烂遥不可及的女神,一边一步步走向黑暗角落里躲着的同类。

明日香和绫波丽在男主碇信志心里,就是这样的两个存在。


编辑,你看,我这样写,是不是特别文艺,而且还没剧透。

等到观众们将来看完电影再回来看这篇影评,一定会有恍然大悟 的感觉。

你听我给你分析啊……




编辑A:呃……狐狸啊。我再启发启发你哈。你觉得这部电影里哪几个场景你最印象深刻?


狐狸:要说印象我还真有。

比如钟楚曦饰演的萧穗子,真美呀。风情百变。

乍一看很平常,但某些场景里,真的是特别有味道。

比如跳舞的时候,因为领舞的关系,大女主的范儿一下子立起来了。

我一度以为后续欺负女主何小萍的会是她。


到了跟战友们在泳池边的一跳,简直了,满屏幕的荷尔蒙!

最美好年华里最美好的肉体!

真是一代尤物初长成!


还有在被派到战场当记者,在卡车里的一回头。

天呐,钟楚曦立刻变成钟楚红!

再有90年代与男主刘峰(黄轩)在海口的偶遇,

是整部戏所有女生里,最美的。


再说饰演林丁丁的杨采钰。也真是美的让人恨不起来。

很多角度神似石原里美和林依晨,但是两个梨涡能甜死人,难怪男主喜欢!


再比如饰演女主何小萍的苗苗在被窝里写信的一段。

写着写着眼泪啪嗒啪嗒就落下来。

这个场景特别有代入感。因为每个人都会在生命里的某个时刻经受这种压抑和寂寞接踵而来的孤独感。

在何小萍被大家欺负要扒衣服的一段,所有人都气的要死!

这时候被欺负的已经不是何小萍,是我们每个人。


最后说下饰演男主角刘峰的黄轩。

冯导说是黄轩月,真是一点没错。

电视剧有《九州·海上牧云记》正在热播,电影《芳华》12月15登陆大银幕,22号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也要上映。

黄轩也当的起君子如玉的评价,一直不温不火的打磨演技。即使如今火了也始终给人一种从容和平静!


男主的戏我最深刻的其实是在越南前线的戏。

枪林弹雨,刘峰带领战友冲锋陷阵。

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就在周围被击倒,炸飞,血肉模糊。

小刚导演把这段戏拍的异常真实,用第一人称视角直击战争的残酷。

迎面而来的泥土,看不到敌人的恐惧,看到战友们倒下的焦虑和疯狂,干脆拼了算求的搏命……

我当时心里的感受就是,别看平时嘴炮说恨不早生30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真到了战场上,几秒钟都撑不下去。


这段戏的出现,可以说是整个电影的一个转折。

从和平后方的莺歌燕舞小矛盾,到激烈的战争前线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视野,瞬间从个人恩怨,往上拔了几个层级。


而到了一代人结束军旅生涯,转业回归现实社会。

我们又被拖回到了现实里我们也曾经经历过的改革弊端。


比如挣钱的车被扣了,想要回车,就得送礼交钱。而工作人员的态度绝对让人气的要死——很明显的敲诈。

这里的演绎,跟《相爱相亲》里,张艾嘉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东奔西跑来回办手续开证明是异曲同工,但更加直接。

每个年代,我们都遇到过这种面对庞大组织机器的无力。

我们振臂疾呼,最后被现实掐住脖子,却没有声音发出。




编辑A:狐狸你这段写的太好了,你这一煽情我都要哭。

 我们回到影评来哈。你能不能写点轻松的内容?或者搞笑的?


狐狸:搞笑的?我想想啊。

我觉得上面提到的那个全戏之眼——战争桥段还有另一种解读方式。

比如这段戏精彩之余,我个人是有些出戏的。

出戏的原因不在电影,而是瞬间想起了最近大热的“吃鸡游戏”。

同样的第一人称视角,同样面对枪林弹雨和随时看到喷薄的血液。

单独剪出来几乎就是超级完美的游戏预告片。


编辑A:……




编辑A:狐狸如果让你给电影想一个宣传语,你会怎么写?


狐狸:我想想啊,我觉得这部戏主要是导演拍给他的同龄人看的戏。因为故事本身都是讲述60后70后的人们的年轻年华。

          所以我想,如果是广告语,我觉得应该是: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看。

多点时间,多点空闲,陪着爸爸,把过去谈谈~

常回家看看呀,回家看看……


编辑A:噗,你怎么还唱上了。

             那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号召力的口号呢?


狐狸:哦,这个简单,对于男性朋友。一句话就够了:“大吉大利,看完吃鸡”。


编辑A:泥够了!





编辑A:我整理一下哈。你上面分别说了几个角度。

            有写导演的,有写编剧的,有写故事矛盾设置的,还有些演员和影片看点的。

            我觉得都不错,你看这次影评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写4篇怎么样!

            我看好你哟!

狐狸:诶,你记得咱们最开始聊天最开始说啥吗?


编辑A:哦,我说我请你看首映,然后你帮我写影评啊。


狐狸:不是这句,第一句。


编辑A:狐狸你会写影评吗?


狐狸:哦,不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