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的“整理术”】掌握“整理”的秘诀,月薪轻松破2万
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上,都需要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有时我在想,我赖以生存的技能是什么呢?
很小的时候,大概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等杂志还在盛行的时期。
我觉得我可能会靠文字吃饭,也许会写故事,也许锻炼一下文笔,也可以做记者或者杂文作者。
那时候大家写东西都讲究文笔优美,比喻用的天马行空。
嗯,郭敬明在当时我们看来确实在文字上是极有天赋的。
后来看过一位隔壁班朋友写过的文字,引经据典,想象力丰富,一下子意识到了天分高低的区别。
于是绝了当作家的心。
也曾经觉得自己的天赋是画画,因为老爸是个美术爱好者。
曾经在我们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许多的插画。
按照遗传学推断,我应该能遗传个一星半点的美术天分。
后来随着年纪渐长,画画水准却因为疏于练习,始终停在临摹连环画的阶段。
但是随着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面对众多的选择,我还是觉得一脸懵逼。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对口的职业应该是记者或编导、编辑。
但我却在当时最终选择了婚礼策划,觉得自己点子颇多,一心想吃创意这碗饭。
后来的故事,许多同学都知道了。
从婚礼策划行业出来后,我一头扎进了电商圈,变成了一个十分逻辑导向的运营人员。
于是每每我翻开小时候写的日记、文摘,甚至是后来的QQ空间日志。
都觉得非常矫情,想回去掐死自己。
跟“青春”一起消失的,大概是小时候以为的“文笔”。
现在的我很难写出以前认为文字优美的句子,写的大部分内容都相对比较干,有逻辑。
于是当我开始回想,我如果离开公司,未来可以靠啥吃饭的时候。
我开始尝试着用这样一个方法当作准绳:
在工作的时候,我最多的时间花在哪里?做什么事是我几乎没有觉得累,却一直在做,兴趣勃勃,并且因为这件事获得了莫大的快乐。
于是我开始意识到,其实我最擅长的工作大概是“整理”。
看上去可能十分普通,也许描述的也未必精准。但我确实十分喜欢“整理”这个词。
在做婚礼策划的时候,我大量的收集网上能找得到的婚礼策划资料。
然后进行整理,婚礼的流程设计,婚礼的谈单技巧,婚礼的人员安排,婚礼的灯光、舞美、宴会布置……
在这基础上,我也会把我自己是如何进入婚礼策划这行的故事,分享到豆瓣上,也因此认识了大批全国各地的婚礼策划小伙伴。
在刚刚从婚礼,转行到阿芙做新媒体运营的时候。
我媒体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去截图新浪微博当时的右侧热门话题榜。
而那时的榜单,连广告还没开始售卖。真的是用户最关心的话题。
截着截着,就慢慢开始有了所谓的网感。
这里也特别感谢雕爷,逼着我们所有人都强制使用思维导图。于是到最后反而是我自己离不开思维导图了。
后来开始做电商,也并没有人带。靠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摸索。
电商的水相对于新媒体来说,就变得更深更有系统。
从最初级,我连PV、UV是啥都十分模糊。到后来向老板们、同事们取经。各处看帖子,看书。
尝试着自己来一步步搭建商业逻辑。到后来参与到各种年销售过十亿的品牌销售过程。
甚至到后来开始写这个公共账号,其核心也是对于市场营销领域内知识的重新梳理和解构再加工。效果你也看得出来,比如我并非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但是却可以通过对于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把电影营销的许多内在逻辑有序的整理出来。这其实就是建立在我对于案例库和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的搭建。
这个过程缓慢却有效,大抵像是个修炼内力的过程。
张无忌因为学会了九阳神功,具备了超强的内力。所以在后来无论学啥武功都事半功倍。
我相信内力也是一点点积累的。而不是一下子就登顶。
当然,每个人练习内力,也是有心法区别的。
比如有的叫做玉女心经,有的叫做九阳神功。
所以每个人建立的知识结构,很难说谁的好谁的坏。有效就行。
如果硬要在其中点评一下好坏。我觉得其中一条标准大概应该是开放性。
你的思维方式是否具备持续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你的心智模式是否可以持续升级。
听人劝,吃饱饭。我们如何消化的了他人的“逆耳忠言”,是我们自己的一场修行。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请停止无效的努力》。
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咨询公司顾问,我特别认同她的价值观。
其中,作者也分享了她认为的在现今的时代,最具性价比的可培养的能力之一。
就是“结构化的思维能力”。
而我所理解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呢?简单说就是通过“整理”。
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说说这种能力应该如何实操培养。
当我们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结构化思维”。
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在职场中所处的位置和希望站在的位置。
这个位置不是说职位的高低。更多是你的职位干的事儿,即你的分工。
通俗来说,以电商行业里的分工来举例。
你是做客服中的售后部分客服,你所处的位置,跟你所需的知识,相对于运营里做会员运营的同事,其所需知识就显得截然不同。
而对于建立自身“结构化思维”的初始阶段来说,我们为了让所学的技能和收集的知识,其“即用性”提高。
那么你所需要收集的第一阶段资料,就需要更有针对性。
大脑是个懒虫,事儿太多了就容易宕机。
你学的知识用不到,大脑就会不定期的删除,于是你觉得从来没学过。
比如我现在,对于初高中时期学过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在保证所学知识很快能用到的前提下,大脑还有的机制像是一个发酵池。
吸收知识——进行发酵——产出创意,然后把许多文字内化成价值观,让你带上一副“常识”眼镜。
我们看过许多书,但是经常忘对吧。于是我们也经常在同一个领域内看不同作者写的相同内容,逻辑一致但说法不同。
当看到熟悉的内容时,大脑让我们感觉很亲切,于是对知识的吸收就很快。看的多了,我们慢慢就觉得:
大家都这么说,那一定是对的。这就形成了价值观,也是另一种“羊群效应”的表现形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观也是大脑偷懒所形成的一种机制。看到相似的情况,不必思考,就知道对或错。
说了许多,简单概括就是,收集知识要具备目的性。
为了能快速运用,所以来收集资料和学习,就更有效率。
而当你在后期内力逐渐有些积累,那么就可以尝试看的更高、更远、更宽。
你会逐渐知道售后客服和会员运营,在整盘生意当中,所处的位置,和其创造的价值高低。
简单来看,售后客服解决出现售后问题的订单,是不是像堵住不断漏水的池子(减少退货率换货率,让客户不流失)?
而会员运营的伙伴,则是不断的往池子里加水(销售额流水)。看的核心是加水的频次(用户消费频次)和加水的道具体积(客单价高低)。
清晰了自身的位置,你也会慢慢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将来想要去做这盘生意的什么位置?
你就可以对应的收集相关的知识、资源、资料,假以时日,一个机会出现,你就转换了新的位置。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有些信息完全无用,有些信息对我们有用的程度不同、层级各异。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着力建立自己的案例库。
举个例子我是做市场营销的。
我对于营销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十分感兴趣。
但不同的知识,对我来说,其即用的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我会大量的收集案例并进行归纳整理。
目前的新媒体传播领域,传播的手段和所需的物料,种类其实不多。
物料形式上分:海报、视频、线下活动。
每一个物料再细分:海报的长短,发布的时间、内容和创意、动态还是静态、实拍还是PS……
视频细分: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播放渠道是网络还是电视台,演员是不是请明星,制作难度高或低……
线下活动:是一场发布会,还是一个快闪店?在哪里举办,规模有多大?
以上的举例都是我们对素材分类的方式。
而分类也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分完的。
我的方法是一次次的进行拆分。
拿海报来举例,
最开始就是纯收集,所有的海报都收集到一个文件夹里。叫做【创意海报】。
后来数量逐渐多了,再细分:
先按品牌分。再按品类分,吃喝玩乐,生活方式……
再后来,根据当时要调用的知识进行再度细分:
按照海报的位置进行细分和发布渠道:有些是淘宝首焦,有些是APP开屏,有些是电影海报,有些是倒计时海报……
按照海报的内容进行细分:是节日追热点,还是日常达人态度海报……
动态的不断对你需要的资料进行拆分,其实是为了让大脑不必一下子记住所有事,脑容量和精力有限。日常的分类,是为了关键时刻立即调用。
所以在收集案例方面,我通常按照这四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留个印象,建个文件夹进行内容截图和建立文档,不用着急所有的内容都记住;
第二步,有时间的时候进行分类和整理,新建不同维度的文件夹,也许整理成脑图;
第三步,针对性的扩充案例库,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对案例进行补充;
第四步,大多数的资料,干货并没有那么多,对资料提纯,重复性的就是我们要找的“共性”规律。
我在工作中的观察,我们把完成一件工作,用百分制来进行定义。
大部分的工作,其实只要完成60分,就算及格。
而少部分的工作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分数。
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聪明的工作”,把精力放在更难的上面,争取关键性的题得分不低。
所以在日常进行收集整理的工作,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精力更具性价比的一种工作方式。
找到工作的共性规律,你随便发挥,这道题都是及格的。
而当你需要精益求精,你也可以快速的在及格基础上,找到你对于这件事的“个性化”新观点,新思考角度,新的创意。
从而提高这道题的得分。
共性+个性=高分答案。
收集案例,建立知识体系是个长线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立刻可以完成。
所以这中间养成一些好习惯就比较重要。
我的一些小技巧分享给你:
1,关于读书,我一般是先通读一遍,在其中做笔记,划重点。
读完之后,顺着目录,和划出的重点,对书籍进行读书笔记的制作。
用脑图把相关的资料整理一遍。
当然了,大多数的书很快就会忘的。
所以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不求记住每个观点,只求偶尔翻翻笔记,回忆重点即可。
毕竟我们迟早会读到相同领域,不同作者写的相同内容。
听着有点绕,但是原理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关于创意:大脑是个发酵器,所以我们日常学习的知识会在大脑里彼此融合。
这些融合出的新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意。创意稍纵即逝,同时层级混乱。
所以要及时的捕捉创意,然后进行归类。
归类多了,自然就形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文章的结尾,给干货资料打个广告。
为啥过完年狐狸的干货资料一下子涨价了呢。
其实是在很久没更新资料后,把从前和之后几年,攒的好多资料,都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
与其说是资料有价值,其实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建立文件夹本身的过程,就是这份资料的无形价值。
点击图片进入干货介绍页面。
喜欢文章欢迎顺手转发,也欢迎加狐狸微信进行交流:wwc14722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