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是想累死自己还是带出一个大徒弟?——做个靠谱的培训

夏颜曦 狐狸拆解 2022-05-10

首先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篇文章作为开年第一篇,总归具备些特殊意义。


周末看了电影《实习生》,讲述了新兴的电商老板按你海瑟薇在公司迅猛发展的同时,遇见了管理跟不上的问题,由此经验丰富的罗伯特德尼罗大师和风细雨的帮助老板解决了相关问题。


看完之后忽然意识到,原来管理问题中外通用。

到处都有准备累死自己的老板。

所以这篇文章呢,就在于,希望分享下我实践中的一些管理经验。


回到主题,你是要累死自己呢?还是带出个大徒弟?

(封面人物是小黄人cos的达斯魔,达斯魔是星战中达斯维达的西斯学徒)


我的工作经验从2010年底参加工作以来,到2015年底。
转眼5年过去了。

从最初的一切迷茫懵懂,到后来慢慢打磨。
我也从开始的小专员,变成了独当一面的经理。
这些年来,也带过不少人。
带的人多了,样本多了,那么总会有些自己的心得。

于是今天也开这样一篇帖子,姑且说说自己的 一点经验。
不算是管理大神,但积少成多,多多磨练,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团队的小伙伴,都是宝贵经验。

带人呢,在我来看,有这样几个关键字可以形容最初的培养。
“教”、“磨”、“攒”。

现在的社会,想要依靠招聘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团队伙伴,其实有点困难。
招聘呢,钱是根本,价值观是其次,最后又涉及到层层匹配。
合适的工作跟合适的对象一样难以寻觅。
好在我们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实在不合适也可以直接跳槽,不必纠结离婚还是不离。

所以,团队扩招,很可能遇见一批没啥经验的“白纸”。
带的多了,其实遇见一个材质不错的白纸,又能放开心扉任你涂鸦。
其实是领导们蛮开心的一件事。

既然是白纸,那么带人的最初就是帮助团队成员了解相关知识。
既包含了整个公司的盈利模式,以及整体架构。
也要包含你需要他承担的任务,以及这个任务在整盘生意中的位置。
最重要是需要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了解工作的上升空间,并且掌握工作中的知识和技巧。

简单理解,现在的社会,每份工作之间的薪水相差并不多。
那么为啥面试者选择你,而不是选择竞争对手呢。
很大程度,是你这个团队leader人本身感觉不错,大家对你印象好,并希望向你学习,以及对于现有的工作环境相对认可。
最重要,是要知道有上升空间。

我是做电商运营的,招聘的伙伴呢都是年轻人。
年轻人工作,钱真的不是首位。
趁着年轻,能学到东西,薪水与行业持平,大家能聊到一块,基本就算是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了。

所以,领导这时候就应该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公司的战略,并且能够带着团队披荆斩棘。

整体又宏观的概念在这里就显得很是重要。
这个概念,更多是告诉你的成员,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个逻辑对于公司来说,意味着啥。
团队成员自己掌握了这个概念,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这时候,一个有追求,对自己有规划,并且有责任感的团队成员,就可以沿着自己规划的道路一步步前进了。

当然,有时候,对公司的意义和对个人的意义是有矛盾的。
那么面对这个矛盾,能忍的大家继续前进,不能忍的也可以趁早分离。
好聚好散,对大家都好。混职场嘛,名声和人脉都很关键。

尤其是在一个行业混几年之后,如果不考虑换另一个城市。
那么后续的工作,基本都是熟人介绍了。熟人介绍的活儿,无论薪水还是环境,都相对更加契合你彼时的状态。毕竟熟人意味着信任,以及对你能力和人品的认可。

企业内推制度,大抵来源于此。

继续说“教”。


拿我自己来说,混了几年电商。
加上看了一些书,经过一些案例,总会有些自己对于具体工作的经验。
这些经验经过验证和整理。就变成了可以复制的范式。

这些范式,不仅对于公司,更是对于我自身拿多少薪水的一个标尺。
简单说,我能挣多少钱,靠的其中一大部分,就是这些范式可以帮助公司在后续挣到更多钱。

在带团队的过程中,我的习惯是真诚的,并且不藏私的将我的经验都讲给团队听。

真的不需要太担心被取代。每次培训,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次总结。
况且,你讲的知识,团队本身小伙伴能吸收多少,又有个转化率的问题。

而且,在每次培训中,你的知识,更是在借助团队小伙伴的视角得以加入新的灵感和生命力。
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的认知度和看法,真的不太一样。
这个区别,就是趣味所在。
所以反馈在培训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点。

好,说完了“教”。
我们去到“磨”这个命题。


这个点简单说,就是作业的部分。
老师讲完了,学生掌握多少?
那么实践出真知,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磨练,就是进步的台阶。
当然,团队leader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布置任务,了解团队成员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有重点的弥补大家的短板。

一个人的成就,长板决定起点,看你能飞多高;短板决定路程,看你能走多远。
不积跬步无以…………balabala

与文字一样。这个“磨”的过程是有点枯燥的。
但是心态调整对了,这个“磨”的过程就变得充满惊喜。
举个常给团队小伙伴讲的我自己的例子。

2012年,我刚到北联。服务P&G在天猫上的业务。
最初的时候,带领4个同学做文案策划的活儿。
宝洁的甲方很强势,经常会提出一些基于数据的猜测,在我当时看来,有些需求是无理的。
比如,一位老板问,你们常说要优化宝贝详情页。
那么详情页的修改依据是什么呢?总不能完全是你们主观的推测和经验。
客观的数据是什么?!

我们当时就遇见了困难。
直到现在,无论天猫还是京东。都没有开放宝贝详情页的数据给到商家。
那么这里如何优化呢?我们很是委屈,没有数据,可不只能依靠经验么……

当时我的老大说了一种可能:
没有数据?!那你们就创造数据啊。
看1个没用,那看100个啊,100家都有的共性,那就对,都没有,那就错咯!

乍一听,我有点惊怒交加。这个工作量下来,不是坑人么!
但又没有更加强势的逻辑能够反驳老大。

于是硬着头皮堵着气,碎碎念着NMB……就真的开始静下心来自己尝试。
一周过后,我们真的研究了上百个天猫知名品牌的宝贝详情页。
也真的靠着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笨办法,整理出来了靠谱的数据依据和逻辑。
因为这个市场研究,获得了大宝洁合作伙伴的肯定。

也是这个点,给我今后的工作创造了很多可能。
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做个市场调查。
甚至很多调查都是在老板没有布置任务的时候自己去进行的。

在北联可以接触到很多不同的类目。
服装,护肤品,保健品,甚至是工业品(统一润滑油和轮胎)等等多行业的业务。
靠着这股子笨劲儿,到了2014年,基本可以驾轻就熟的横跨多个类目。

只需要一个短期的市场调查,你就会对不同的行业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
甚至可以发现一些生意机会。

当然,想要通过这个行为获得极其深入的市场经验和行业经验,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至少这个行为可以帮助你,打开进入新行业的钥匙。
至于剩下的活儿,就是在需要深入研究的时候,在实践中不断地“攒”。

“攒”这个关键字跟“磨”有点异曲同工,都偏实践。
但这个“攒”字里又带着一股子“积累”的意思。

所以“攒”这个动作很直观。
简单讲,就是不断地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案例,积累调查,积累灵感,积累读书,积累思考……

往复杂了说呢,就是带着脑子干活。

看上去容易,其实对于一个人的基础素养要求很高。

你要足够勤奋,才能为了自己,不断地拼凑整个知识版图;
你要足够敏锐,才能对于很常见的知识不光是习以为常,而是举一反三,将平凡的生活画面,化作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总结,变成用于产品和营销时的一点点关联遐想;
你要足够笨拙,才能通过笨办法不断地模仿,并整理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比如练字,比如诗词誊抄,比如文案撰写和谐音词汇整理,比如思维导图的整理,比如对于企业盈亏的计算,和对于数据的敏感。

如是种种,我们都从最初的蠢鸡,慢慢摔成了所谓的“笨鸟先飞”,用词粗浅,但至少是先飞了。

前端时间看过一句话,很是认同:阻碍你求知的,往往不是你未知的知识,而是你以为你知道的知识。

以上这几个关键字,就是这五年来,我自己对于管理和团队培养的一点点心得。
剩余的,对于leader来说,就是不要急于求成,过程中注意节奏的把控,让大家慢慢跟随你的节奏强大起来。

不要揠苗助长,就可以等着慢慢收获咯。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