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越岭缙云山,古道穿巴璧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小川东道,又称“中大路”或“东小路”,是连接重庆与成都之间的一条捷径僻路,相对于南面繁忙的东大路则“距离短、通达快”,沿途虽多经过中小型场镇,但为过往民众商贾提供食宿的幺店子也所设甚多,自明清以来,便成为了成渝行途之要脉。小川东道的大致走向为:重庆通远门—佛图关—六店子—小龙坎—歌乐山三百梯—高店子—西永—虎溪—璧山—铜梁—安岳—乐至—简阳—龙泉驿—成都迎晖门。本期所探寻的这段小川东道遗存路径位于重庆城西郊缙云山上,地点从沙坪坝区虎溪街道伍家沟经凉亭关到璧山区璧城街道天池村。同时将穿越沙坪坝与璧山两座行政区边界,进而记录。因缙云山东麓的梁滩河缓坝(含虎溪、西永、陈家桥等场集)原属老巴县辖域,故将此段涉及政区的交界点亦按旧称—“巴璧界”。由此还联想到了川渝人玩笑调侃中的“打巴璧”典故,作为区划与生活相交集的潜在笑点。

小川东道“伍家沟-糍粑店-凉亭关”段的走向示意图,这段路径越岭缙云山脉。底图来自“SRTM地形数据”软件,制图人:李璜。红圈内的地名是沿途几处重点节点,有些是当前供行走打尖停歇的“幺店子”(如糍粑店)。

从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西端(树人小学新校区)出发,先下穿绕城高速公路桥,随即进入伍家沟,这是一条位于缙云山东麓的山沟,虽与繁华的大学城都市片区仅一路之隔,但氛围已完全置身在了山林乡野间,由喧嚣走入了宁寂。山溪泉涌潺淌而至,沟口依托丰水储润条件形成了鱼塘,便营建了休闲垂钓区,吸引人们来此收获鲜鳞。图中右侧的公示牌为林业部分所立,牌中注明了伍家沟所在的虎溪街道在行业功能上已划属高新区,但行政归属仍是沙坪坝区。

备注:2019年初,重庆以原大学城、微电园等版块为基础,成立了重庆市高新区,为市直派出机构,并突出了在行业划属、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成为重庆市继两江新区、万盛经开区之后,第三座拥有独立行政权限的功能区。高新区范围设有“直管“与“拓展“两部分,虎溪属于直管区,境内如林业等行业权限,即得到下放,采取独立管理模式。

过了伍家沟,沿着公路向上攀行,开始越岭缙云山东坡。小川东道在东坡仅留存地名,路径已不复(山麓杂草中应还有少量残存)。双向仅一车道的水泥公路在此取代了石板碥径,虽显绕行,但对于机动车辆来说,确实带来了便捷。图中左侧这块路牌示意此路可通达至璧山。

再过糍粑店、余家岚垭后,盘绕来到沙坪坝与璧山的政区交界处,这里地名叫做“四楞碑“,为一处低缓的垭口,原矗老碑已毁。右侧的路牌,也往东指往大学城方向。而且山路艰险狭窄,机动车辆限速20公里。在老巴县时代,这里也是一处“巴璧界“,但在这山野荒郊,又能打谁的“巴璧“呢?

沙(巴)璧政区交界处西侧方向。附近暂时没有看到官方所立界桩。这里已进入缙云山脉中段核心,生态植被茂密,森林防火尤显重要。图中左侧就是边界点所设立的森防检查站,并派驻值班人员留守。

在四棱碑短暂停歇后,进入璧山境内,这里属于璧城街道天池村,北侧还有水天池景区与南宋古庙龙桂寺,但均不属于政区地理范畴,便未前往游览。


四楞碑(沙/璧边界)西侧植被与道路即景。缙云山脉在中段部分区域地势低矮,顶端分布着众多闭合小环槽。不像中梁山脉那样,山顶槽谷呈通纵空间,理论上可线状连通。

过了天池村,就是缙云山西麓的凉亭关,也进入了本次探寻除政区边界外的一个主题内容——小川东道凉亭关段遗存。路牌上是最近几年公路升级后所设定的新里程标识,公路盘绕下山,由这里前往璧山城区仅4公里了。而小川东道凉亭关段遗存就从图中路牌右侧进入。

沿石板碥路进入小川东道凉亭关段,并远眺山下的璧山城区。自唐代中期(公元757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地置璧山县后,璧山与巴县、江津县西北缘便以缙云山为天然分界而延续至今。其间除县域北端的澄江镇在民国三十年代划属“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北碚区前身)外,边界沿循缙云山大致完整,体现了区划概念中的“山川形变”之格局。1995年缙云山东麓的梁滩坝一带(虎溪、西永、陈家桥等)调归至沙坪坝区,缙云山依然延续着璧山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江津区的政区边界。如今沙坪坝与九龙坡纳入主城核心都市范围,璧山与江津居处主城近郊,成为了主城新21区中的两大卫星城。唐代析分置璧山县的万寿县早已撤并,今永川区朱沱镇汉东村为这座故县的治所。

小川东道凉亭关段的“龙泉寺“。这是一座民间祀庙,供奉众神灵,传承其信仰。

古道路径从龙泉寺旁途经,小川东道在缙云山西坡唯此段保存完整,距离也较长。

寺庙与古道同框结合,衍生着这一线丰富的人文景观。

位于龙泉寺旁的“蒙哥棺“石基遗址。南宋末年,蒙哥汗攻打钓鱼城负伤,撤退时路经凉亭关,于此古道路边的大石头上坐卧休息,故而得名龙床。在璧山民间,一直有蒙哥在钓鱼城负伤后经凉亭关辗转的传说,故后世有人牵强附会在这里留下了蒙哥过世后建立衣冠冢的传说。具体如何,还需有更多的史料文献类考证信息完善。

从龙泉寺继续沿着小川东路西行下山,石板叠陡伴随,依然保持着那份古朴之清幽。

龙泉寺下方有一颗老黄桷树,这是一处三岔路口,也是凉亭关核心位置所在,并立有一块风化剥蚀很严重的指路石碑。凉亭关隘口今属璧山区璧城街道天池村,关门额上刻有“凉亭关“三字,门旁石岩镌刻“太息经通蒲国宝,偿怀抗书冯时行“的古联字迹,但如今都早已湮灭。如此人文印记,更见证了小川东道的阡陌往昔。

石碑上所标刻了三个箭头,分别指向璧山、高滩与凉亭关,在此突出了古道枢纽的行途功能。

小川东道凉亭关段的人文精华要点——摩崖节孝碑群。该摩崖碑群当地人称为“神道碑“,凿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至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共有崖刻碑9块,石碑1块。这一壁石壁上共有5块各高6米、宽1.5米的碑刻,内容有旌表“百岁”和彰显“德政”等,以向人们传衍着信仰与功德。2019年,凉亭关摩崖节孝碑群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两侧的文保碑,也记录了区划沿革,分别立有四川省璧山县、重庆市璧山县、重庆市璧山区等传承信息。


这处隐掩在树林杂草中的节孝碑,共有4块,基本上能够看清全貌。中间面左有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凿刻的“旌表雷长普之妻罗氏节孝神道”,是整个摩崖碑群里凿刻时间最早的,其高6米、宽1.5米,由雷氏的儿、孙、曾孙、元孙17人立,并由清朝末期投笔从戎的璧山县进士、书法家邓达源书写碑文。虽处荒草杂木掩映之中,更显出沧桑。

过神道碑后,石板碥路暂时结束,先徒步公路约500后,再从一段石梯左拐进入小川东路在缙云山西坡最后的遗存。图中右侧这位红衣大爷正在挥舞着锄头进行农耕,种植一些蔬菜之类,维系生计已不是必然,主要是打发时间。我们在此与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对于这条古道,他非常熟悉,以前没通公路的时候,他都是走这条古道前往巴县西槽(虎溪、西永)与重庆城区,承载了老人太多的情怀记忆。

惊喜往往留在了最后,小川东道的尾端,这片竹林穿贯下的石板路径,映照阳光色彩,为冬日行途带来一丝温暖。

缙云山西麓的小川东道入口,由此沿着这条石板路开始上山(璧山—大学城方向)

出山后,回望缙云山西麓的一座自然村落,村落建在山前缓丘间,山麓涌水滋哺着这片稻田菜园,创造了农耕环境条件。既能自给自足,也可营产多销,循环集约,功能突显。

民国老地图中的小川东道与凉亭关要素信息标注,政区边界划分清晰。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中,对当时“巴璧界“及天池村、凉亭关的要素信息标注。图中缙云山上的“璧山“,应是指的“重璧山“吧,即璧山专名来历之地。宋代文献《元和郡县志》载:璧山县“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载置县,因山为名”。

小川东道“西永—虎溪—凉亭关—璧山段”地名信息,本次探寻大致以此为路线参考,绘制人:赵爽,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另阅参考资料:璧山县交通委员会编著:《璧山县交通志.古道.小川东路》2001年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