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里耶:古城中的区划元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里耶,土家人意喻“拖土”,当地乡民以人力耕犁田坎,拓荒垦植而故名。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最南端,西北方向隔八面山邻界重庆市酉阳县。清代改土归流后在此设里耶塘,依酉水、兴码头,渐成集市;八十年代置里耶镇。2002年春夏的考古发掘中,在地处酉水河北岸的一座古井(即‘里耶一号井’)内,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约3.74万枚,文字篆、隶均存。此后再经过几次考古发掘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简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历代,楚、巴、秦等诸侯国、秦代地方政权与武陵山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交流概况,揭开了一些历史新认知。如今里耶将考古现场打造为了“古城游览观光点”,让游客走进那段早已远去的辉煌岁月,感悟历史往昔变迁!
里耶古城的城墙遗址。里耶古城墙保存较为完整,城墙高2米,底部厚24米,系夯筑而成,墙两面护坡用大卵石垒砌。城内道路宽13米,有干栏式建筑址和水井。据考古专家对城墙百米探方解剖得知,该城墙曾经楚、秦两代修筑,第一次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军事城堡,延续至秦汉才渐成形制。在古城墙外有6米宽、3米深的护城河,形成有城有池,固若金汤的防御格局。
里耶古城中的“护城河”遗址,现为水潭凼。
里耶古城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共涉及保护面积4.2万平方米,其中遗址本体范围2.4万平方米,遗址保护范围1.8万平方米。在修复中采用夯土方式施工修建。
2002年春夏在此出土了3.74万枚秦简牍的里耶古城一号井,该井的结构十分考究,井圈直径在4.2米至4.5米左右,深达14.28米,井面距地表面3米。它是用43层套榫的木板叠砌起来的,每块木板长2米,宽30厘米,厚15厘米,以榫卯结构依层叠砌,在木框与井壁间隙中填以青膏泥,井底是原生的鹅卵石,如此结构如此深度的先秦古井在我国尚属首见。从2002年春夏伊始在井里发现第一枚秦简起,一号井共发现秦简牍3万7千4百余枚,计20多万字,是二十世纪中国秦简出土总数的7.5倍。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到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大部分简牍是秦王政26年(庚辰)统一中国后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1年),一年不少,记事详到日月,是中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它以鲜活的文字形式填补了秦代历史的大段空白,其大量的史料信息将独立构建起崭新的历史框架。
里耶古城(东侧局部)
里耶秦简牍出土前,仅知汉代设有迁陵县。现从里耶简文得知,汉迁陵县源于同名秦县。汉迁陵县见《汉书·地理志上》(卷28上),为武陵郡属县。历晋宋不改,至隋废,《元和郡县志》卷31江南道溪州“三亭县”条:“三亭县,本汉迁陵县,属武陵郡,隋废入大乡县。贞观九年分大乡复置,因县西十五里有三亭古城为名。”《大清一统志》卷286永顺府古迹“迁陵故城”条:“在保靖县东。汉置县,南齐省。”废置时间虽有小异,但迁陵自汉至南朝无变化则是一致的。至于汉晋迁陵县地望,《水经·酉水注》(卷37):“(酉水)又东径迁陵故县界,与西乡溪合,即延江之枝津,更始之下流,谓之‘西乡溪口’。酉水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迁陆也。”《水经注疏》(熊)会贞按:迁陵“汉置县,属武陵郡。后汉、刘宋同,齐省。在今保靖县东。”所述与《清一统志》同。结合考古发现看,这个位于保靖县东的汉晋迁陵故城,当即今保靖县东龙溪乡、酉水南岸的四方城址。据载该城面积12万平方米,作为县城是合适的。由此可作合理推测,里耶古城只能是秦迁陵县城,汉初即迁别处。古城有两次修筑的事实正与此推测相符。摘自学术论文《里耶秦简所见迁陵的乡里结构》 广东茂名师范学院 钟炜著
里耶古镇位于古城遗址西侧,与古城遗址紧密相连,并构筑起一条完整的历史人文主题游览线路。
里耶古镇主街的通贯视觉。古镇房屋建筑多为2-3层,以明清风格、民族人文特色为主,且具有“吊脚楼、硬山顶、山墙、马头墙“等类型。
酉水河船帮展览馆。里耶以河兴市,船帮作为当地的主流社会群体,影响甚广,传播型故事也颇为丰富,还让游客们以船帮行业为基础,了解里耶及酉水一带的人文风物。
在清雍正改土归流以前,里耶土著人以土家族为主,明代即有八部庙(土家大摆手堂)、婆婆庙、土王祠(土家小摆手堂)等祭祀性建筑;清雍正七年以后取消了“汉不入境”的禁令,大量汉人迁入里耶经商,先后兴修了文昌阁、雅麓庵、万寿官、关帝宫、水府宫、青平寺、龙吟寺等。
里耶古街的居民建筑风格以当地土家族建筑为主调,同时又融合了赣、苏、皖、浙、西洋等建筑风格,形成了里耶独有的多元结合的建筑风格。
正逢春节前夕,古镇上洋溢着浓郁的年味儿,与“过年”相关的商品摆满了整条街巷。
登上护城河堤坝,游览俯瞰里耶古镇。
场镇背靠武陵群山,灵秀与巍亘均同框兼备。
里耶场镇聚落居处山前河畔的椭圆状凸岸上,呈块状;河畔倾缓,适宜船只泊靠(今筑有防洪堤)。附近乡野种植有水稻、玉米、烤烟、茶叶、柑橘、油茶等农经作物,并设立了粮油类加工厂,为湘鄂渝边贸农产物资集散地。
离开里耶古镇后,前往镇东约1公里处的“秦简博物馆”参观。
2002年春天,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在酉水河畔——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的一号古井里,发掘出土约3.74万枚秦简(之前便有一些古器穴被零星发现),由此即通过实物改变了对秦代的许多历史新认知(前图已有简介)。几年后,在此考古基础上修建了占地60余亩的秦简专题博物馆。其馆藏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物八千余件,以“古城印象”“迁陵往事”“酉水人家”“帝国县政”等四大主题诠释了秦帝国文明,特别是主展区首批陈展的两百多枚已被专家释读的秦简牍,内容涉及秦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邮政、法律、职官、算学、历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帝国行政运作及帝国边陲县邑的社会百态。馆藏的“迁陵洞庭郡”“九九乘法口诀表”“迁陵以邮行洞庭”三枚简牍属国宝之精品。
秦简博物馆内,带有“迁陵.洞庭郡”的简牍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开始了郡县封建专制,全国分36郡而治。由于地盘的扩大,秦国再以楚黔中而命名郡已不切合实际了。此时黔中所在的辖境已相当今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湘江下游,湖北的清江流域,重庆的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大部。秦人必然要考虑一个更符合现状的地域命名郡地。而洞庭郡纳湘、资、沅、澧四水,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是为我国第二大湖泊,其湖之大,其势之广,必又为从西北走来的秦人所赞叹。这样,秦国在楚黔中的基础上建郡极可能以“洞庭”命名,一是有别于楚黔中,二是地域扩大更切实际,也便于记忆。其郡的治所应在长沙,里耶古城便为当时的洞庭郡中心地带了。然而,司马迁多次在《史记》中提到长沙郡,是个笔误,他将当时的洞庭郡所作为了郡名。从里耶古城的一号井出土的秦简来看,秦简上多次提到“洞庭”,并与“洞庭”交往之密切,也是一个佐证。
简牍上记录着秦代各级政区管理体系名称(郡-县-乡-里)。一县之长为令或长,也称县啬夫,设县尉以分掌武事,令下有佐。郡、县皆设监御史。县迁设主簿以职掌文书,少内管一县之财务。又设分管各种事务的曹,迁陵有尉曹、司空曹、仓曹、户曹等。还设田官、畜官、仓、库、司空等机构。县下有乡,迁陵共有三乡,即都乡、贰春和启陵三个乡,乡最高主管为啬夫,乡下又分为若干里,里有典。乡以外还有亭,有“阎亭”“唐亭”。亭有校长、求盗、求捕等职……这些资料均揭示了秦国的管理体系与国家制度。
秦代的郡县职官简。中国千年郡县层级体制,皆由秦代起源(县则更早,春秋已有)
秦代“邮人任命简”。秦代邮人由邮所在乡的乡啬夫从当地平民中选用,并由县令或县尉批准。邮设置在交通要道,只负责传递制书、急书等重要官府文书。而后的汉简中每一邮的邮人数量、邮与邮之间的距离等,都有具体规定,应当是继承秦代的制度。
秦代驿道与邮路的里程简。以上图文几乎都涉及了历史政区地理,而这个却与历史交通地理有一定关系了,同时也包括了对秦代管理制度的考量。
根据秦简记载,所归纳整理出的“秦.迁陵县行政机构考证表”。摘自学术论文《里耶秦简所见秦对迁陵县的管理》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党珂 著
由此可见,秦代中央政权已经在迁陵县建立了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
里耶秦简博物馆内的两幅示意地图,关于迁陵县的地缘关系。关于洞庭郡与黔中郡之间的沿革关系,在这批出于秦简中,仍需深挖细娓,探究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