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探寻:成渝古驿道上老关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2012与2015年间,曾与史地爱好者们先后两次探寻了成渝古驿道(即称之‘东大路‘),路线均由九龙坡区走马古镇起点,先越岭缙云山东坡,至老关口(古时巴县/璧山/江津三县的交界处),入拖木槽,再从缙云山西坡之水口垭出谷,遂观璧山来凤何氏百岁牌坊。而时隔几年后又再次行走此线,便是对以往两次行程的回顾,同时也将重点补充老关口的政区边界内容,本公众号曾在2018年11月12日发布了一篇《成渝古驿道,巴县西界碑》的图文,简单记录了2012年7月初第一次对成渝古驿道(走马—老关口—拖木槽—青杠段)的探寻过程,大家可以打开阅读。
这次重走路线的起点,仍由九龙坡区走马古镇出发。关于走马的图文,在2018年那篇公众号里有介绍,这次就不再复述了。一座地处缙云山东麓脚下,坡丘梁岗(杠)之上的场集聚落,成渝古驿道曾在此设置“铺递“。我们从走马古镇,经双碑(又叫‘大界牌‘)上缙云山东坡,登步至山腰金银坡(小地名:茶店子)时,见到一块“成渝古驿道遗址“的介绍牌,这块牌子以前并没有,是最近几年九龙坡区对成渝古道进行打造后所新立的,还附上了文字介绍。不过文中仍存小瑕疵,如“古代巴蜀两地唯一的陆路交通“,这点就非常不准确,在古时以碥道路径为基本出行的年代里,沟通区域内各重要城市、场镇的道路会形成多条,即有官方驿道,而民间的商、农僻路等类型更是不计其数。以就近为例,在这条号称“东大路“的成渝古驿道北侧,便有另一条号称“东小路“的通径,也是连接成渝之间最快捷的道路。所以用“唯一“阐述,带有太多的主观不明确性,加上“之一“也许更恰当些。
成渝古驿道大致沿着今成渝高速公路(G85线)的走向,沿途其他路段与城镇概况另有其他资料可供查阅。而缙云山东坡这段从双碑(大界牌)到老关口约2公里(详程2260米),地势以缓上为主。这段古道的石板碥径也是东坡保存最完好的。但因被改造过,原始路面添加了新条石,所以只能循步其路径,而早期的石质已被压覆在了新铺条石下方。这样一来,虽然便于大众游客、当地村民等行走,但缺少了古道应有的视觉精髓。不过既然是当地有心打造旅游,还是勉强接受吧。
这是东坡一小段保持原貌的路径,而沟痕应该是长久月累所形成的马帮踏辙(或另一种便捷的人力工具?)。上层表面光滑的基岩石质,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利用方式,未铺设石板,即便改造了,也保持着路径原貌。
成渝古驿道在缙云山东坡段著名的“三道碑“遗址。三块石碑均建于清代中晚期(道光-光绪年间)。左为光绪间的蒲氏节孝碑,中为嘉庆间的修路功德碑,右为道光间的“严正宽平”德政碑。分别为贞洁守孝的妇女、修路捐款的士绅、为官勤政的县令所设立,三块石碑承载着三段乡土历史,也见证了成渝驿道的繁盛兴衰。更为这片自然幽静的缙云山东坡密林,增添点缀了一丝人文气息。中间那块修路功德碑,上边还刻有“渝州、锦江、关口、金银坡“等好几处地名,这对驿道身份、通达方向、沿途要点都做了提及,并作为实地文献的直观记载。
过三道碑不久,缓步到达了老关口。老关口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巴县西界“与“险设天成“的清代题刻,二是交界于九龙坡(老巴县)、璧山、江津的政区界桩。“山川形便“是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的重庆,众条绵延的山脉是划分政区的天然界线。
“巴县西界”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老关口成渝古驿道旁(基层建置属慈云村所辖)。该题刻开凿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分布于距地面2米,东西长约50米的崖壁上,呈长方形制,长3.3米,宽1.3米,行书阴刻—“巴县西界”四字,为时任巴县知县朱凤枟之手书。目前题刻保存完好,笔锋苍劲,是研究清代当地行政区划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物及书法艺术价值。也算是区划沿革的田野标识吧。
历史上的巴县为重庆母城核心,辖域涵盖今重庆主城嘉陵江以南大部分范围。当时人、马、轿等从这里往返出入巴县境,而老府城廓(今渝中半岛),尚远在几十公里外。若从渝中府城水陆要隘—南纪门或唯一陆径—通远门西行到此,仍需时日,所以沿途在走马岗(杠)、白市驿、车歇铺(上桥)、石桥铺、歇台子、两路口等地点设了驿站、铺递、聚落等供食宿、讯传等功能的间歇场所。
位于巴县西界左侧约5米的“险设天成“题刻,长2.3米,宽1米,但未落年代。两块题刻分别昭示了老关口的身份:政区地理界标与军事防戍要塞。
前方就是老关口的“三县碑“所在处。民国《巴县志》载称:“西山由南北迤入县境者为老关口,界三县,旧为成渝孔道,重庆第一关。西山,即缙云山。又据台湾学者段木干主编《中外地名大辞典》记载:“老关口,在四川巴县西。接璧山县界。关城凡三,一居山顶,二居山半。地势险要,为用兵者所必争” 。
老关口在璧山的文献记载中又称为“拖木槽关口“,关隘形成于清末,曾建筑有关城,根据重庆历史地理研究者张颖考证,为四道门的形态格局,分别沿驿道一线叠置。其中东门与西门为卷拱式,东门上额刻有“古老关口“,西门上额则刻“老关口“。扼控缙云山南段的巴壁要隘,侧面也反映了老关口在军事上的重要性。璧山地方文史研究者罗杨还对近代以来,发生在老关口的一些战事进行过梳理,地理结合军事的作用性占据很大要素。
如今,老关口的城门早已写进文献,仅存地名还隐隐透露着历史印记。九龙坡在打造这条古驿道方面,确实也下了一番功夫,设置了这类地名指向标志牌,从细节角度进行完善。也让登步到此的游客,带有愉悦般的探奇感。
曾经的巴县境如今已是主城化的九龙坡区。璧山、江津也由县/市分别改设了市辖区。目前在老关口的“三县碑“处,新立了一块2019年的三角界桩。原来那块立于1998年的三角老界桩,则倒落在一旁,无暇顾及。
在老关口这里还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区划现象:位于主城范围的走马还是乡镇建制,而地处区县范围的双福与青杠均改设了街道。这也算是重庆组团城市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缩影吧。
古驿道旁,老关口上,右侧倒落着的政区老界桩。新界桩设立后,老界桩应由主管部门(民政局区划地名处)负责收存处理,不应随便遗弃。毕竟政区界桩作为地方划分标识,具有法律依据效应,属于严肃实物。如果今后要修建地名区划类纪念馆,这类老界桩是最好的区划沿革见证。
九龙坡区所打造的驿道石板路,在老关口就结束了。老关口下璧山拖木槽这段,将有约1公里长的泥土路,也是从东坡茶店子到西坡水口垭之间较难走的一段。
老关口西侧的拖木槽垭口。清代同治《璧山县志》载称:“拖木槽关在县东南五十里,又名老关口,系巴县、江津、璧山三县交界之地,乃川东大道,距巴县九十五里,距江津四十里,外距巴县属之走马岗,江津属之九龙铺各十五里。”
在拖木槽垭口处眺望槽内风光,地貌为低山浅丘。时值春暖花开之际,金黄的油菜花点缀在了田野坡坎间。
从老关口下拖木槽的途中,回拍老关口(拖木槽垭口)全貌。绿草植被已将成渝古驿道的石板碥径全部覆盖,只留下了当地农户走过的一点土路硬痕。好在没下雨,走此路并不费事,主要就是需防滑了。另外可以看出璧山境内对这条驿道并未太重视,不像九龙坡那样进行了打造,仍保持一份原貌状态。
清代道光版《四川分县详细图说.巴县图》中对老关口及附近区域的要素信息标注。
从老关口下山进入到拖木槽谷地。拖木槽又称为“桐木槽“,根据一些文献记载,缙云山在这段“多植桐树,结子可制油“,便有可能拖木槽源于“桐木槽”的音异。拖木槽在地质构造上由出露于背斜顶部的碳酸岩溶蚀而成,为盆东平行岭谷特有的“两岭夹一槽“风貌。缙云山顶端的槽谷,多为闭合状,依岭成环盆,内部田园农耕,村户散居。拖木槽上原有规模化的水稻种植,后因煤矿开采,水系被挖漏,便改为了以油菜、果树为主的旱作耕植,还有野生的茶场。并开始了由粗放型传统农业向集约型经济作物转型的方式。果树可带来较多经济效应,同时还可以此为基础,发展都市近郊休闲旅游,形成集观光游览、采摘体验、果木文化、体育竞赛为一体的连锁产业化功能,就看当地政府如何去规划打造了。
春天拖木槽上盛开的梨花树。记得2012年7月从老关口第一次徒步到这里时,正值中午酷暑,阳光直晒,热浪袭人。幸亏当时槽内的李子与梨子正好为成熟季节,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我们边摘边吃,而且特别爽口甘甜,缓解了炎热带来的疲乏。
在拖木槽内行走了约2公里后,我们来到缙云山西坡的幺店子,将从这里的水口垭下山。拖木槽近年来修建了公路上山,所以在缙云山西坡,从拖木槽经水口垭到青杠、来凤的这段成渝古驿道仍保持着原始风貌,而且石板留存较多,特别是穿越竹林这段,绿意清幽,非常有感觉。
成渝古驿道缙云山西坡(水口垭段)竹林即景
下山后来到缙云山西麓脚下的百家店水库,水库属于璧山区青杠街道,水库这里有一家废弃的酒店及与之配套的别墅群。站在水库的堤坝上东望,可以看见缙云山西坡及水口垭全貌,图中正前方最低矮的山垭便是。所以古人在选择穿山路径时,会以山峰最低矮的地方通过,缓涉行途。
水口在八十年代的《四川省璧山县地名录》中以“东山的水从这里流出山外“而得名。东山即璧山对缙云山的称谓,因位于璧山城东。水口垭上原还有川主庙(水口庙)、修路功德碑遗址以及城门记载,这些都是研究成渝古驿道珍贵的文献留存。
在百家店水库堤坝上向西眺望,还可依稀看见远方绵延的云雾山脉,也是盆东平行岭谷的重要组成。山下是一片开满了油菜花的浅丘田园。操场为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已属来凤街道),房屋聚落处是青杠工业园区。青杠、来凤目前也是位于璧山城南的工业走廊。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对缙云山老关口(巴璧津三县界)的要素信息标注。图中虚化的红色粗线条是当年正处在规划中的成渝高速公路,穿越缙云山则采用了一座约2公里左右的隧道。从走马古镇徒步到百家店水库正常情况约3小时,而高速隧道仅需几分钟。一座大岭谷,见证了这段交通路线,由古到今的飞跃式变迁!
主要参考内容——
公众号“重庆古道“ 《重走成渝古驿道(一)再越老关口》 张颖 著 2020年7月25日发布
公众号“璧山史话“《重庆第一关—老关口》 罗杨 著 2019年3月25日发布
博客《探访成渝古驿道-走马至来凤》 渝江唱晚 著 2017年2月13日发布
向以上三位原作者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