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探寻:探游海口母城,寻骥琼山政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琼山位于海南岛北部,古有“珠崖、琼州、琼台、琼府”等称谓及驻治。早在西汉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地,因当地盛产玳瑁而得名。隋朝时从玳瑁县东境设颜卢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颜卢为颜城,属崖州。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改颜城为舍城,从舍城分出一部分设置琼山县,此为琼山建置之始。唐贞观五年(631年)设琼州,州治位于今旧州镇。宋开宝四年(971年)移治今府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舍城入琼山县,属琼州。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由“琼管转运使”改置“琼管安抚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琼州府;至清代时,琼山县都是琼州府的所在地,故府城以此得名。琼山经唐代以降的重点开发,不仅作为稳固的全岛政治中心,其经济、文化也一直居全岛领先地位,为历史上海南发展最早和最好的地方。“琼山”一名的由来,据《方舆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琼山县志》亦载“因境内白石都(今甲子镇新民地区)有一座山叫琼山,泥土石头洁白润泽如玉,便以山名为县名”。
1926年琼山府城北侧的海口分治设市,1931年因不具备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市组织法》中关于“建市“的具体要求,故又回归琼山,直到1949年12月才又重新设市,随后被新政权接管。所以琼山作为海口的母县及母城,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在岁月的光年里,长期居处于海南历史文化的制高点。
清代“琼州府"与"琼山县"驻治示意图,绘图人:Devils-沧浪(江苏兴化历史地理爱好者),在此向原创作者表示感谢!
因为琼山与海口在政区沿革中存在着紧密关系,再加上作为琼崖岛上长期的郡、府中心治所,便有较多的遗址留存,可供细细探寻一番。首先从位于琼山府城里的“琼台福地“开始。
琼台福地遗址位于琼山府城文庄路关帝巷内的抱珥山上。关帝巷口有一座仿明代石牌坊,四柱三间,悬山顶上饰有鲤鱼鸱尾,坊匾正背面题刻的“琼台福地”四字。“琼台福地”所处的抱珥山,为琼山府城的一座制高坡丘,故称之“台”。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北宋平定南汉后,将原在海南岛北部的崖州并入琼州,再将海南岛南部的振州改称崖州,取消了振州的设置。同时在琼山设立“琼管转运司”(今琼台福地处),以统辖全岛各州县。该机构的长官称“琼管转运使”,或称琼管转运司公事、琼管转运事等,由琼州知州兼领,掌管全岛财赋和监察各州县官吏。下设副使、判官等职。初隶属广南路转运司,后隶属广南西路转运司。北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为加强对海南岛的羁縻统治,琼管转运司改为“琼官安抚司”,除管理商贸运输、交易等作用外,政治概念下的管理功能更趋凸显。明代在此兴建设关帝庙,清代又依托关帝庙相继扩充增修了“文昌阁、圣母祠、献台、戏台、石牌坊”等建/构筑物,使“琼台福地”成了文人墨客游览之地、普通百姓祈求安康之乡祀场所。
琼台福地之“福地轩”,红灯笼+长石梯是对古文物最好的搭配,还有两尊小石狮据守门庭,神态自若,活力盎然。门庭左侧有清代琼山知县汪垕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书写的“琼台”两个大篆字碑,该碑是在1999年时出土的地下文物,后修复重立祠前。
琼台福地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更见证了古代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实施行政化管理的核心机构,也属于政区沿革部分,故将前来留影探寻。
琼台福地的正门入口,那两根盘龙石柱令人叹为观止,堪称精华。两根石柱相对称地各镂空刻出一条巨龙。盘绕石柱的龙身上站着民间神话传说—八仙神话人物雕像。龙头“嘴含珠,眼圆睁,须飘拂”,整条龙看似将腾空而起。玲珑剔透的石柱内容丰富,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石匠心灵手巧,传承艺技精髓!
琼台福地的前院布局
琼台福地的核心建筑—琼台阁,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式,也是关帝庙之主殿。门口尊矗有关公全身塑像!古时政区管理传衍对关公的精神信仰。
琼台阁后侧的“福“字红墙。墙后左右间各有一配殿,分别为妈祖庙和观音庙,一殿两庙并列,布局独特。
北宋后期的海南岛地图,琼州驻治琼山县。其中“琼管安抚司”与“三军”的设置,是对海南管理统治的进一步加深与强化。
琼台福地所处的"文庄路",是为纪念明代中期的阁臣及思想家、文学家丘濬所命名。丘濬,字仲深,琼山人,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 。他世称“琼台先生”,卒后谥“文庄”,路名与场所有了完整的历史渊源对应。今琼山区金花路三巷还有丘濬的故居旧址。
在丘濬塑像与文庄路的西侧,是一条称做“忠介路”的步行街,这里也是琼山老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此路为纪念明代著名廉吏—海瑞所命名。海瑞为琼山人,一生经历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为官任上, 他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遂有“海青天”之誉。病逝后海瑞谥号忠介。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仍广为流传,多以传统戏剧形式宣展。今海口市琼山区有其旧居,秀英区丘海大道则有“海瑞墓“。
忠介路步行街上的琼山府城西城墙遗址,西城墙目前也仅存这一段了。
在前往东城墙之前,顺拐至府城鼓楼看看。
府城鼓楼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街道鼓楼街内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结构,古朴大方的城楼。鼓楼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海南卫指挥使王友所建,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台基为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扩建而成。据《琼州府志》和《琼山县志》载,府城是海南卫的所在地。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鼓楼坐落于城之正中偏南。楼内有重兵驻守,居高临下,以窥城内外动静,卫护治安,是古代一项军事设施。楼内原有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铜禁钟一口,钟铭记述了捐资铸钟情况及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现存五公祠。
府城鼓楼坐北朝南,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台(台基)仍沿用明代,考虑到楼高惹风,只建单檐城楼,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屋顶,素面板筒瓦砂浆裹垄屋面,檐口设绿色琉璃勾头、滴水及封檐板。城楼设六缝梁架,其中明间梁架为抬梁结构,其余梁架为穿斗结构。
修缮一新的琼山府城鼓楼主体建筑—文昌祠
鼓楼转角石梯处的碑文记录,镌刻着它近500年来的兴替迁易。
府城鼓楼现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奇甸”即指对海南之誉赞。“爰有奇甸,在南溟中。邈舆图之垂尽,绵地脉以潜通。山别起而为昆仑,水毕归以为溟渤。气以直达而专,势以不分而足。万山绵延,兹其独也;百川迷茫,兹其谷也。岂非员峤瀛洲之别区,神州赤县之在异域者耶”——这是明代丘濬所写的《南溟奇甸赋》中的一段。足见海南基于地理环境下的深厚文脉特点!
府城鼓楼旁边的另一座关帝庙,站在鼓楼顶端,可瞰揽关帝庙全貌。也经过了一番全新的修葺。
从鼓楼步行来到美舍河畔的琼山府城东门城墙遗址。
琼山(琼州府)城墙位于琼山区府城镇内。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琼州府城址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明清时期又多次重修。
原城址平面近呈椭圆形,城墙周长约4134米,高9、宽6米,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城门上建门楼,城墙上设雉堞,北墙上建望海楼,墙外四周修建护城河。1983年,大部分城墙被拆除,现存东城门和长约110米的西城墙、长约276米的东城墙。城墙外包砖石,内为夯土,残高约1.2-3,宽约5.2-5.9米。
东门外的美舍河,即为护城河,宽约宽25-30米。
《琼山县志》插页中的清末琼山府城平面地图,城廓格局明显。
探寻完东门城墙遗址后,来到了琼山府城三角公园小憩,琼山区政府就位于公园旁。2002年10月,与海口几乎同城相连的琼山撤市设区,海口市辖区面积进而扩大,也解决了海口新市区与母城(县)琼山老府城之间,长期融城+并存的局面。时过境迁,驻治在这里的市政府变为区政府也快20年了。
两幅九十年代的老地图中,对琼山市的标注,摘自《琼山县志》与相关年鉴。琼山从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建置伊始,除1951—1955年间,治所暂迁城南岭角村(今属琼山区云龙镇)外,其余时间都在府城。
琼山城北,琼州大道与红城湖路交汇点,这里原为琼山市与海口市的政区交界处(具体范围详见以上地图)。图中右侧为五公祠,左侧为红城湖(六十年代琼山府城一度改名为红城,湖泊专名因此保留)。正前方的住宅楼群是曾经的海口大英山机场旧址。如今这里仍车水马龙,为海口市区重要的市政干道,曾经的政区调整,早已融合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沿革都市功能影响,主导人力聚散效应。
主要参考资料——
《琼山县志》 海南省琼山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1999年版
论文《琼管安抚司设置时间考——兼论宋代海南岛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变迁》 厦门大学 历史系 查群 著
知乎专栏《蛮荒之地变华夏宝岛:宋朝人如何开发海南岛?》 读懂本星球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