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话双湖
双湖特别区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这里历史上是人迹罕至的藏北无人区。
为了开发这片土地,1976年2月,自治区政府设立双湖办事处,直隶于那曲地区;1983年起,双湖办事处名义上隶属新设的尼玛县(注:尼玛县1993年8月正式成立);1993年8月,撤销双湖办事处,设立双湖特别区(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版《西藏自治区地图册》标为“尼玛县双湖特别区”,实际上双湖特别区与尼玛县平级,直接受那曲地区行署领导)。
双湖特别区总面积约11.66万平方公里,辖1镇6乡,31个行政村。2008年,全区人口11482人,其中牧业人口10377人(注:据那曲地区政府门户网)。
特别区政府现驻索嘎鲁玛(注:曾简译为索卡,位于嘎措乡境内,但非乡政府驻地)。
一、海拔:世界最高县级区
双湖特别区位于藏北羌塘高原,四周环绕着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昆仑山,境内雪峰林立,平均海拔50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年均含氧量是内地的40%左右,冬季只有30%左右。年均气温在0℃以下,全年无霜期少于60天,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达200天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实属世界第三极之极地,历来被认作生命之禁区。
但是,这片高天净土却显示着生命的活力,如珍稀野生动物群、植物群,蕴藏着独有的宝藏,如丰富的盐湖资源及地下矿藏,植物、矿物药材资源,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石器、岩画和古人类活动遗迹。至于风光的独特之美,也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普若岗日大冰川、盐湖鸟岛、野牛野羊……谁要是去过双湖,去过无人区,哪怕只去过一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怀。
年轻的双湖特别区作为县级行政区于1976年建政,现在坐拥四个“世界之最”: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野生动物最多。
二、前身:脱胎于原申扎县
如今的双湖特别区和尼玛县辖区大部分原属申扎(曾译为显扎、纳仓、那仓,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县。原申扎地区地域广大,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整个羌塘高原。历史上属纳仓德巴部落,17世纪末归西藏噶厦(政府)管辖,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噶厦设立申扎宗(又译那仓宗),为羌塘地区建政之始。1960年,撤销申扎宗,成立申扎县。1961年,全县普遍建立区、乡政府(成立9个区、30多个乡)。人口聚居在南部40%的土地上,北部20多万平方公里为无人区。
无人区在历史上也并非完全无人居住。有靠打猎为生的猎人,有专事抢劫的土匪,更多的属于不堪南部牧主剥削和繁重税收而跑过去的。据说,过去藏政府打算将收税范围向北扩展,曾派一官员前往无人区考察。此人到了江爱山(注: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一带,因环境恶劣天气严冷,再也不愿往前走了。于是返回报告说,他已经到了天地的尽头。藏政府遂决定把木嘎尔山(注: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以北、扎加藏布河(注:位于今安多县、双湖特别区境内)以西划作无人区,既不管土匪行踪,收税也到此为止。因此,到了无人区就是自由民。过去藏北有个民谚说“过了嘎尔、玛尔、扎玛松,人无贵贱之分。”
三、踩点:县长三进无人区
当年考察、开发无人区,与一个传奇式人物密切相关,他就是时任申扎县县长的洛桑丹珍(1938~,藏族,西藏拉孜人)。为了求证开发无人区的可行性,他曾三进无人区实地考察。
1965年,27岁的洛桑丹珍出任申扎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面对该县畜多草少的矛盾,他想到开发广袤的北方无人区。“文化大革命”中,洛桑丹珍被打倒并发配到吉瓦区吉瓦乡接受批斗。当时吉瓦乡缺草严重,牧民打算翻越木嘎山(注: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去无人区的伊布盐湖(注:又译依布茶卡,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附近放牧。洛桑丹珍得知这个消息,请求跟随牧民前往无人区考察(注:其好友、措折乡牧民穆迪则回忆说是借口去无人区抓罪犯而“顺便”考察),终于获得批准。
1971年初夏,洛桑丹珍与藏族干部次登、汉族干部谢常胜(注:穆迪回忆作“谢长生”)一行3人首次进入无人区考察,一直走到玛伊山(注:穆迪回忆为加林山)一带,发现那里水草丰美,遍地野生动物。这个事实说明开发、经营无人区是可行的。这次考察历时一个多月,跋涉上千公里。回来不久,洛桑丹珍被“结合”到领导班子,恢复职务。
1973年夏,洛桑丹珍带领藏族干部格桑、阿朗、格桑石秀和汉族干部向阳一行5人,仍由吉瓦乡出发,二进无人区,途经加林、班松、玛伊、江爱、玛务,并在绒马大温泉(注: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附近开荒试种青稞,长势良好。这次考察历时一个多月(注:穆迪回忆为4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9月中旬返回,并向那曲地委作了汇报,地委同意利用无人区大片土地和水草资源,把无人区变成有人区。
1974年5月,申扎县加林工作组、安多县工作组、班戈县工作组分别从所在县进入无人区,按商定路线分头进行考察,相约8月中旬在无人区的色吾古加汇合(注:后来未实现)。其中加林工作组考察人员又分为3个小组,以色务岗为中心,分别向东、北、西方向考察。洛桑丹珍带领藏族、汉族干部一行18人(被称为“十八勇士”)第三次进入无人区,向色务岗以西挺进。9月初,返回工作组驻地。这次考察历时3个多月。10月,洛桑丹珍还派人第四次进入无人区考察冬季水草和气候情况。
洛桑丹珍三进无人区考察,为开发无人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此后,他更以那曲地区行署专员的身份兼任新成立的双湖办事处主任(1976年1月~1981年2 月),为无人区开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建政:移民迁牧为草场
当时的申扎县幅员辽阔,但人畜(两万多人口,160多万头只牲口)集中在占全县面积40%的南部,畜多草少,牧民经常为争草场而发生打斗。北部20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无人区,旧时封建领主们制造种种谎言,把那里说成阴森恐怖的“鬼地”,禁止牧民进入。为解决畜草矛盾,申扎县决定向无人区进军,向无人区要草要地。
1973年,在那曲地委的同意下,申扎县正式决定开发无人区,组建加林工作组作为领导机构,县长洛桑丹珍亲自兼任组长,1974年初进驻无人区,并动员来多强玛、俄久道、俄久美、北措折、吉瓦、嘎尔措等6个乡的牧民首批迁入无人区。牧民们安土重迁,总觉得家乡的草比别处的好,不能让给别人,更不愿意离乡背井迁到“鬼地”去。经过反复宣传说服,很快,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搬迁开始了:5000名牧民赶着52万头(只)牛羊进入亘古荒原,使沉睡的“生命禁区”重新有了人烟生气。
1975年底,西藏自治区党委同意开发无人区,并决定:将申扎县的尼玛区、吉瓦区的3个乡、文布区的1个乡,以及班戈县的色瓦区一起北迁无人区,共同组建双湖办事处;在申扎县西部5个区(文部、甲谷、邦多、吉瓦、卓瓦)组建一个长期工作组,以筹备建立办事处(注:1976年底,成立申扎县西五区办事处,为申扎县办事机构;1979年1月,更名为文部办事处,升格为县级,为那曲地区行署派出机构;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尼玛县,辖申扎县的查桑、文布、邦多、甲谷、卓瓦、尼玛6个区,班戈县的荣玛区和该县新划的嘎琼区;1993年8月,正式撤销文部办事处,成立尼玛县)。
1976年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任命那曲地区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洛桑丹珍兼任双湖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2月,双湖办事处在无人区的康如(又译为康木如,位于两个湖之间)正式宣告成立(注:原申扎县加林工作组结束使命)。附注:同年底,西藏自治区批准设立申扎县西五区办事处,组织原申扎县文部区的部分牧民向无人区搬迁。
通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到1977年底,双湖办事处基本完成牧民及牲畜的北迁与安置工作。
无人区地域辽阔,现有开发程度仅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由于过度放牧,双湖的草原正在以每年5%的面积迅速退化。许多牧民希望继续北进,去开发新的草场。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后家园,双湖特别区政府决定,不再向北拓展新的牧区。同时,着力解决牧民的经营方法,阻止现有草原继续荒漠化。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是国内第二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仅次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双湖特别区2/3面积位于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五、区名:源于境内“两个湖”
双湖办事处的前身是1973年成立的申扎县加林工作组。1974年初,加林工作组开赴无人区,在加林山脚下的俄东沟(注:位于今尼玛县荣玛乡境内)安营扎寨。加林工作组,因加林山而得名。
1976年2月,在加林工作组的基础上,成立双湖办事处,驻在康如(注:又译康木如,位于今双湖特别区措折罗玛乡北部)。“双湖”,是藏语“错尼”(意思是两个湖,汉语简化为“双湖”)的意译,因驻地康如地处康如湖(藏语“康如茶卡”,位于康如东面5公里)和惹角湖(藏语“热觉茶卡”,位于康如北面10公里)两个湖之间而得名。这两个湖一东一西,由一段很窄的通道相连,合称“错尼”盐湖,位于北纬34°34′,东经87°15′,湖面海拔4902米,水深58.7米,总面积66.6平方公里。
六、驻地:三次搬迁为水源
双湖办事处成立以来,驻地曾三易其址。
1976年2月,双湖办事处在邻近“两个湖”(注:藏语“错尼”,汉语简称为“双湖”)的康如(注:又译康木如,位于今双湖特别区措折罗玛乡北部)正式成立。
1977年,考虑到气候及水草等方面条件,办事处往南搬迁到江爱的茶桑(注:位于今双湖特别区措折罗玛乡境内)。
1978年(一说1997年),出于气候及水草原因,办事处又向东搬到索嘎鲁玛(注:曾简译为索卡,位于今双湖特别区嘎措乡境内)。
虽然驻地搬来搬去,早已远离了“错尼”,但办事处的名字“双湖”一直没换,保留至今。
七、境域:与尼玛难解难分
双湖特别区(前身为申扎县加林工作组、双湖办事处)与尼玛县(前身为申扎县西五区办事处、文部办事处)都是当年开发无人区的产物,后来进行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部分区、乡曾先后隶属双湖特别区、尼玛县,个别区、乡甚至划来划去。
双湖办事处迁驻索嘎鲁玛后,下设4个区(即色务区、尼玛区、茶桑区、绒马区),14个乡,人口1万多(注:后来又有减少),牲口70多万头(只)。
根据旧版《西藏自治区地图册》(西藏自治区测绘局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2004年5月第5次印刷,行政区划资料截至2001年12月),尼玛县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4万人,辖19个乡,99个村;双湖特别区总面积约10.20万平方公里(含申扎县面积——误,参考前文,应为班戈县;班戈县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笔者注),总人口0.8万余人,辖4个乡(即多玛乡、巴岭乡、色瓦区、买玛乡),19个村。此外,安多县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不含青海省部分)。双湖特别区东部直接与青海省接壤。
2002年4月,那曲地区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尼玛县(含双湖特别区)由3区22乡调整为2镇19乡。
新版《西藏自治区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显示:尼玛县面积约7.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3万,辖1镇13乡,83个村;尼玛县双湖特别区面积约11.66万平方公里,人口0.97万,辖1镇(措折罗玛镇)6乡(即嘎措乡、措折强玛乡、雅曲乡、巴岭乡、多玛乡、协德乡),32个村;安多县面积约4.34万平方公(不含青海省部分)。对比新旧《西藏自治区地图册》可见,尼玛县、尼玛县双湖特别区与安多县的行政区域做了重大调整:原属尼玛县的西德乡(今译为协德乡)、南措折乡(现改为措折罗玛镇)、嘎尔措乡(今译为嘎措乡)、北措折乡(今译为措折强玛乡)整建制划归尼玛县双湖特别区;尼玛县双湖特别区管辖范围大大扩大,行政界线向西大大推移,东部邻近青海省部分划归安多县。
八、经济:人均收入称第一
2008年,双湖特别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045.02万元,完成财政收入759万元,完成税收217万元。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980元,位居那曲地区第一名。全区现有县级医院1所,乡级卫生所7所。目前,新型合作医疗覆盖所有乡镇,牧民参合率达100%。现有中学1所,小学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01%。区内设有邮政所、电信局、移动营业厅各一个。区政府驻地程控电话已实现全国联网,电话装机容量1000多部;各乡镇已全部安装了农用电话,开通了移动通信或电信无限通讯业务。2006年4月1日,那曲客运公司开通那曲至双湖的客运班车,双湖自此结束不通班车的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该区嘎措乡坚持走集体所有制道路,保留集体经济,实行专业化分工,是目前全西藏惟一的集体化乡。全乡100多户人家,搬迁前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到2000年提高到人均收入4000多元,近几年人均纯收入都保持在5000元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近百分之百,成为全西藏最富裕、福利最好的乡。
九、受援:小县傍上中石油
自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抓好基础建设为近期规划,以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为长远目标,每年向双湖区投资1000—2000万元人民币,促进双湖区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7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援建资金共计1.3619亿元,先后援建了索嘎中路、柴多南路、光伏电站、普若岗日宾馆、双湖区加油站、敬老院、幼儿园、职工活动中心、党委政府办公大楼、乡卫生院、嘎措乡小康村、规范化村委会、7个乡镇各配置1台丰田客货车辆等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双湖区硬件实施条件,为双湖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十、展望:设县正名路漫漫
双湖特别区之所以叫“特别区”,是因为她没有进入国家县级行政区划序列(也就是没有获得“准生证”)。中国地图出版社《西藏地图册》旧版“双湖特别区”用括号标示“属尼玛县”,新版标示“尼玛县双湖特别区”但均单独作为一副图,双湖特别区在名义上(主要是在行政区划统计时)算是尼玛县下属的副县级政区,实际上是单列的正县级单位,与尼玛县平起平坐,直接接受那曲地区行署领导。双湖特别区虽然称作“特别区”,实际上与西藏的其他县市相比,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目前,体制问题已经对双湖特别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制约。多年来,双湖当地政府和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是建县,并积极向上级反映和争取,县名都取好了,叫“达娃(藏语,意思是月亮)县”,与相邻的尼玛(藏语,意思是太阳)县交相辉映,一日一月屹立藏北高原。
至于能否获批、何时获批,目前看起来似乎遥遥无期。
附记
1.笔者关注双湖特别区,始于2005年。当年即从网上搜集、下载并打印了一些文档资料。
2.写作本文,最大的困难是资料(主要是建置时间、区划沿革)匮乏,很多记载甚至互相矛盾,让人难于取舍;本文部分时间出于作者推测。
3.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双湖县、尼玛县荣玛乡整体迁址(方舆论坛 周釜俊 绘制底图)
原文刊于《方舆论坛》2010年第2期,作者原署名超巨星。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