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邵阳市内的三区界桩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邵阳,位于湖南省中部(略偏西南),越城岭与雪峰山逶迤耸峙,构筑亘峦屏障。湖南四大水系—资水由南向北蜿贯境内,流注洞庭;中间多丘陵盆地,亦为大片适宜耕种的稻田仓庶。邵阳主城区地处资水南岸,与其支流“邵水”的融汇处。这里建置于西汉,始设“昭陵县”,属长沙国(郡);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析昭陵县东境置“昭阳侯国”(治今邵东市黄陂桥乡同意村),封长沙王刘刺之子刘赏为侯。公元8年,王莽篡汉而侯国除。三国东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析分零陵郡北部辖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区;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避讳晋文帝司马昭之名而更昭陵为邵陵,移郡治于资江北岸。隋代废郡,改县称“邵阳”,属潭州(治今长沙);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同城驻治今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理宗赵昀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遥领的防御使封地,即升邵州为宝庆府(潜藩升府),宝庆之名始于此,更成为了邵阳最著名的历史代称。民国二年(1913年)废宝庆府,存宝庆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更定邵阳县;1950年切块邵阳县设立县级市,1977年升省辖(地级)市,沿革至今。


在邵阳市区核心,邵水与资水的融汇处,今为“大祥、北塔、双清”三座市辖区的交界点, 此三区构筑起了邵阳城市辖域的主体范围。在邵水西岸,“沿江桥”畔的人行街道上,矗设有一块三角菱形的政区界桩,分别面朝三区各自的方位标注地名指向,如下图——

关于这块设在城市街道上的官方政区界桩,我最早是在重庆江北与渝北交界处的黄泥磅看到,后来通过网络图片与实地走访发现又发现了几处,开始觉得很新奇,因为此类政区界桩多设于“山岭、隘口、岚垭、河畔,田园、树林”等野外空间里,市区街道上很少看到,后来见得多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块界桩立于1998年,正值邵阳调整市辖区划后的第二年。1977年邵阳升置省辖(地级)市后,在市区设立了“东、西、郊、桥头”四区。西区为邵阳市人民政府驻地,并属原宝庆老府城的核心范围;东区为娄邵铁路邵阳老火车站所在地,还以此发展了新聚落(火车站乡);郊区位于资水北岸,毗邻新邵县;桥头区位于邵水东岸(青龙桥东)。1987年桥头区首先撤销,并入东区。1997年,邵阳全面调整市辖区划,西区更名为大祥区,东区更名为双清区,郊区更名为北塔区。目前双清区的主要街道,均是原桥头区的辖地。而这块界桩仍位于大祥区境内,自1997年调整之后,这三区之间都是隔河邻界,界线位于邵水与资水融汇处的河道中心点,一会将通过地图标注简要说明。


1997年邵阳调整市辖区划的国函批复文。通过对这段批复文中,各街道、乡镇的调划方案来看,原来邵阳市几个市辖区之间其辖域都存在着犬牙交错,并未严格按照自然形态划分,如:当时新划入北塔区的江北街道原属东区,火车站乡原属郊区等。而经此调整后,以河流作为基础分界线,北塔区与大祥区、双清区隔资水为界,大祥区与双清区隔邵水为界,符合了城市空间下的“山川形便”之格局。



一张2017年版的邵阳城市地图,要素信息中还勾勒出了市内三区的边界(虚)线,并用不同颜色标识——浅蓝:北塔(北);粉红:大祥(西);肉黄:双清(东)。在撰写此文时,个人则用方块颜色,大致标注了三角菱形界桩(小方绿点,市政府旁)与三区界线中心(小方红点,即资水与邵水汇流处的中心航道),需要有个基础方位概念。



邵阳市辖三区的区域位置图,其实这么看来新邵也可以撤县设区,或者与北塔区合并改设,以拓创邵阳城北的发展新框架。



邵阳市辖三区在1997年更名的时候,都按照辖域内的特色或沿革而定。如北塔区因在资水北岸有座建于明代的砖石古塔(又称‘北塔’)而得名,北塔所在的江北乡北塔湾还是古代邵陵郡的老治所,拥有政区渊源基础。双清区是因境内的“双清公园”有宝庆景观名胜——“双清秋月”而得名;那么大祥区呢,得名更有一段典故,详见下图——

不过大祥区既然作为邵阳老城的核心部分,又是市级行政机关驻地,从辖域上又沿革传承了宝庆府城的范围,那么完全可以改称“宝庆区”,用地名的方式,保留邵阳最深厚的历史印记。


邵水与资水的融汇处建有一座“沿江桥”上跨邵水,作为市区滨江路段沟通大祥—双清东西间的各功能组团。

邵水上游方向,远处那座是青龙桥,以此河为界,图中左侧(东)属双清区,右侧(西)属大祥区。


邵、资河流融汇口,远处是连接双清区与北塔区的“资江一桥”(建于1974年);右侧是位于沿江桥东端,双清区境内的水府庙。此庙于明代末年修造,目前仅存一座古戏楼(雕刻装饰非常漂亮)。也是邵阳著名的人文景观建筑之一。


邵、资河流融汇口,左侧是滨江公园,由消落带改建的休憩平台。远处是位于资水北岸的北塔区城市风貌。三区交界点就位于前方河道融汇的中心。


从“沿江桥”西侧进入滨江公园,这里是一处展示邵阳政区沿革的地名文化景观,并具有区划科普意义。所建5扇小牌楼,形成一条露天廊道,牌额上分别标注了邵阳5个历史名称,从古到今分别为:昭陵—邵陵—邵州—宝庆—邵阳,千年时光流梭,见证古城往昔!


资水南岸的“宝庆府古城墙”。宝庆府古城墙始筑于汉代,初夯土垣,后采筑红砂石。宋代改用砖石修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全面改造。形成五门、七楼、十二炮台的格局。全长4370米。高8.3米。城墙为青石和红砂垒筑,门洞为砖石券顶结构。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宝庆同知黄文琛重新修缮。


宝庆府古城墙,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池。固若金汤,因而素有“铁打的宝庆”之称誉。目前仍存北门、临津门两座城门和犀牛塘、西外湾各一段,全长约700米。保存较完好。与滨江公园相互依托,形成一道城市景观肌理线。


久经沧桑的城墙基址,绿色植被点缀红砂磨石。关于宝庆府古城墙的内容,将在另外的平台上做单独介绍。


位于邵阳火车(南)站广场上的魏源雕像。魏源,清代思想家,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宝庆府邵阳县金潭村人(今属隆回县)。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他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作为邵阳名人,应学习魏源的思维与眼界,使这座湘中山城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开拓与提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