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寻界御临河,长寿区称沱场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重庆市长寿区地跨长江南北,“东温泉-黄草、明月、铜锣”三段平行岭脉分别依循“南北向与东北-西南向”延亘区境。辖域主体位于明月与黄草两岭夹隔下的大片浅丘缓坝,水润充沛,适宜基础农耕条件。而在长寿区境西侧,明月与铜锣两岭之间,还分布着洪湖、万顺两个建置镇及称沱、芦池等聚落,在地图上看,突似孤悬形态。1958-1960间在此拦河筑坝,修建了人工水库—大洪湖,湖区呈枝叶状,北段部分还深入了四川邻水县境。大洪湖风光秀美,目前为重庆市北郊重要的水源地,设有渔场养殖,亦可灌溉周边万亩良田。从洪湖场镇往西翻越一座低山,便来到了御临河畔的称沱场。称沱以前也是长寿在明月山以西的建置镇,2003年与芦池乡合并至洪湖镇,原场镇主体跨越御临河,分别设立了“码头村(河西)”与“称沱村(河东)”,虽然行政机构已变,但服务于周边村民的集市交易仍在进行(每月逢新历258日)。根据地名录、老地图等资料记载所示,秤沱在1954年前是一座分属长寿与邻水两县的跨界场镇,另外还有飞地在江北县境。根据这一信息,我们此行就以称沱为中心,探寻了长寿区西侧的两处边界——重庆市境内的渝北/长寿界和地跨川渝的长寿/邻水界,也顺路往北的幺滩场(今邻水县御临镇)、文武村一带做了路线延伸,记录内容分为上、下两期发出。


这是一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重庆市郊老地图,当时重庆正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陪都。根据这张老地图中的要素标注,称沱场位于长邻边界线的邻水境内,当年称沱场跨界两县,聚落上有“邻水街“与“长寿街“,以场集中间的小溪沟大致划分,但房屋、地籍等仍旧相互交错。而且两县都有飞地在江北县境。



另一张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长寿县老地图(山脉部分)对称沱场的标注,位于长邻边界线的长寿境内。



水系部分则提到了御临河又称之“西河“的信息。御临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自北向南纵蜿于铜锣、明月两段岭谷间,终在今重庆市江北区五宝镇太洪岗注入长江,属长江一级支流。御临河原有船舶运输,通航区段为下游的“幺滩(御临)-太洪岗“。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长寿县志》(陈毅夫等编著)对秤沱场的简要概述。距长寿县城140里即70公里,如前往需越岭明月山。



1986年版《重庆市地名录》中提到了称沱场的历史跨界归属等情况。当时的称沱为建置乡,1993年撤乡设镇。地名来历因这里空间形似一个马蹄状“秤砣“(传统计量工具),后根据水流凹岸谐音“称沱“至今。



四川省民政厅编著《四川省行政区划沿革 1949-1985》书中对1954年3月9日,称沱场由原长寿、邻水两县分治共管全部划归长寿县的文件批复,由此便结束了称沱作为跨界场镇的历史。根据这段文字记述,当时称沱场上的邻水街部分都划归了长寿,长寿也划入了乡镇到邻水(黎硚乡位于大洪湖水库腹地,今属邻水县黎家镇,现称‘黎家桥’)。同时也涉及了对江北县之间的调整,民国地图中,长邻两县在江北县境的飞地大概是在那次同步解决的。



现在从渝北区统景镇出发,沿着御临河畔的公路一直北行约18公里,过黄印场(原黄印乡),40分钟左右就来到了长寿与渝北的边界,这里的小地名称做“石子桥”。渝北区地名管理部分(属民政局)在边界处设立了蓝底白字的地名信息指向牌。长寿区洪湖镇则在边界处矗设了一块大幅度的欢迎告示牌。因同属一座市域范围,双方都将地名标识详细到了基层乡镇。



从渝北端看长寿境(由南向北),边界处的道路也有了明显变化,但此段沥青才新铺设了不久。在很多政区边界点,路面变化是鉴析各自归属最为直观的一大视觉印象。



站在边界处的房屋院坝上近看界牌。界牌侧的两栋房屋均属于长寿,当时屋主没有在,也未挂门牌。我们是通过屋门前由长寿部分机构(计有医疗、行政、农业等)所贴告示而得知。



边界线渝北一侧已挂上了涉及此段路面改造的工程安全条幅。右侧公路编号信息所示,统景到称沱这段公路为101省道,在称沱接驳351国道。图中右侧树林下方就是御临河。



官方界桩设在了地名信息指向牌下,而且还是长寿、渝北两区的一号界桩。这块界桩基座两侧地名却只标注了乡镇,没有标注行政村。现在有很多界桩都详细到了行政村一级。河长制公示牌也与界桩碑、地名牌同框而入。



从石子桥的渝(北)长(寿)北行约3公里,来到跨越御临河的称沱大桥处,大桥西侧现为洪湖镇码头村,过桥后才来到称沱场主体部分——称沱村。



站在称沱大桥上眺望称沱场全貌。在水运繁荣的年代里,御临河通浚航运,邻水幺滩、洪湖称沱一带的米粮、柑橘、生猪等农产品,都通过船装运卖到重庆城,然后又将重庆城的食盐、布匹等商品运回来卖给当地人,称沱场逐渐成为了御临河的水陆转口码头之一。饭馆、旅馆、茶馆、日用杂货店、盐业工会等分布场集,且俗称“闹镇”之名。后来随着公路开通,交通方式了变化,再加上人口不断减少,特别是建置镇撤并后,称沱与其他同类聚落一样,在沉寂中延续着那份乡土情怀。



称沱场上的老石桥。我们在此与一位当地老人做了交流,据他介绍,这座桥就是当年称沱由长邻两县所共管时的界桥,即“长寿街”与“邻水街”的分界标识——跨界场镇的实物见证。而在称沱场,一共有两座界桥,按聚落方位,长寿街在南,邻水街居北。



从公路旁绕行到老街背后,这里有一条小河溪流入御临河,那座跨越小河溪,现已加换了铁护栏的桥梁就是当年称沱场的另一座长邻跨界标识。据那位老人说,桥头以前都是穿斗老房子,后来相继拆迁或坍塌,现已几乎消失,渐被树林植物所取代。



称沱老街仅存的穿斗瓦屋平房。另外根据一些媒体报道,称沱场曾为“一脚踏三县”,把临近的江北县也纳入了,其实称沱场距江北界尚有一定距离(今行途公路约3公里),只是民国有一块属于称沱乡的长寿飞地在江北县境,媒体被笼统的误导了。



穿越称沱场的这段东西走向公路现已升级为351国道,国道桥上跨场内小溪沟。由省道连接国道的御临河称沱大桥出现在了图中右侧,从渝北统景南来。这个位置也是当年长邻跨界聚落的组成部分。现在除了通过当地老人做口述讲解外,已看不出任何相关痕迹了。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的“长寿县”分幅中,对县境(明月)山西侧辖域的信息标注。由于蜿行在西南亚热带多雨气候区、且水润充沛的山岭槽谷地带,御临河常遭洪流侵肆,两岸也多分布着冲积式河漫滩。



个人在2018年版《重庆市地图册》中对长寿区境西侧这两处政区边界——江长(今渝长)与长邻的添加标注。根据百度地图的行车导航路线,从渝长界地名“石子桥“到长邻界地名“上河坝”,南北之间的距离仅为6公里,相隔非常近。而长寿为何在明月山以西拥有这块辖域呢,还仍待继续寻索了解。下一期专题就是长邻界的图文记录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