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探寻:寻界御临河,邻水县幺滩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上一期内容简述了我们从渝北与长寿交界处的石子桥出发,前往长寿区称沱场(原单独设立乡/镇,后并属洪湖镇,今为行政村),探寻了那里曾经的“跨界聚落”情况。然后又东渡御临河,沿着省道202线北行约3公里,在一个叫做“上河坝”的小地名处进入四川省邻水县境内,那里设有邻水与长寿之间的官方1号政区界桩,也是川渝在“明月-铜锣岭谷之东槽”的两处省际边界点之一。
邻水与长寿的1号政区界桩,2018年新勘界后由重庆市民政部门所矗立。
界桩的邻水端为御临镇,长寿端属洪湖镇
上河坝边界点是御临河流出四川的地方,这里除了政区界桩,还各设有一块“河长制”公示牌,均标注了双方对御临河流域的管辖概况。
四川省“河长制”公示牌。后侧河畔西岸聚落是紧靠长寿的邻水县御临镇文武村1组,也是四川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全川陆上海拔的最低点(188米)。
广安市的一大特色——在市域或省际各边界处都爱用这类绿底白字的欢迎栏框。御临河东岸这条省道3年前曾走过一次,当时还没有进行沥青改造,进入四川后的路面较为坑洼。
北向“欢迎”,南向“欢送”。在上河坝边界处,道路栏框、政区界桩、河长公示,共同构筑起了一系列指向性分属标识。
从上河坝沿着202省道线再北行约5公里后,便来到御临河与白水河相交汇的聚落——幺滩场。这里的“幺”字因处在航运末梢尾端而排序得名。清代中叶依托移民插占落户以及御临河下游航运,幺滩“聚市集、泊码头、通大江”,并作为了邻水、长寿、江北等县,明月-铜锣岭脉东槽间的乡土物贸集散地。民国时一度设立过“御临乡”。新时期的1994年与附近雷公乡合并置“幺滩镇”,2008年更名为“御临镇”至今。后随着汉渝公路开通,御临河航运逐渐衰落,幺滩遂由繁华回归沉寂。
199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省卷》中对幺滩场的词条解释,当时政区为幺滩乡。“小重庆”看来是川东/南一些商贸型大镇甚至繁华县城常用的喻称,特别是在川东嘉陵江、渠江等流域较多普遍,另如渠县三汇镇。
位于幺滩场南侧约2公里文武村,以附近建有明代文武寨而得名(在当地民间典故中又与建文帝扯上了关系)。文武村现共分4个组(原生产队),沿御临河西岸呈线状零散纵列,居民房屋多建在岸畔较高的坡台上。1组在最南端,已贴靠长寿界,4组在村委会所在地。1组即为海拔188米的御临河出川点(川省陆上最低点)。幺滩场外的河堤(与白水河交汇处)海拔为195米,南行到了文武村则下降了7米,如果不借助精准的测量仪器以及测绘专业技能,一般人很难感觉到这个平地落差。所以四川海拔最低点一直都为冷门知识,空间形态着实普通。
文武村北端的村口
幺滩场南口,御临河与白水河的汇流处,海拔195米。幺滩场以西的御临河涌淌在铜锣山脉里,由此而形成了“白龙峡谷”,峡内风光秀美,夏天还开发有漂流项目。御临河自幺滩以上,山势高峻,河道变窄,不便航运。那么坐落在峡口的场集聚落,自然就拥有了作为水陆转口集散点的地缘条件(适用于其他类似的地点)。
文武村的川东田园风光,主要农经作物有水稻、玉米、蔬菜、果品。此刻正逢白露,已待稻庶秋仓。正因为这里海拔底,又居处河谷,幺滩场-文武村一线积温较强,潮湿闷热,部分水稻可收取两季,冬日还生产柑橘。
文武村南侧,御临河(西岸)下游视觉,最低点与川渝界就在前方不远处。岸畔大片河滩仅在枯水期显露,夏日则洪患频发(春汛就开始涨水,每年都会被淹),漫覆冲积形态。其中2014年夏天的洪患,幺滩场水位涨到了210.25米(在195米的海拔情况下涨了15米),可见低洼地带在汛期防洪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
位于文武村4组的村委会办公点,门梁上的4个大喇叭每到傍晚会播放新闻、科普农业与生活知识等。也是传递乡野声音,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媒介平台。
村委会是一座四合院落,前依御临河道,背靠浅丘崖线。
四川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的部分数据信息。这份公报于2017年9月底正式对外公布,也使这座闭塞的川岭小村落,载入地理之最。
这期就用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中的“长寿县”分幅图来标注明月-铜锣东槽之间的两处南北端政区边界。当时乡村公路尚未连接完善,御临河航运正承载着最后的行途辉煌。
后记备注——
关于四川省海拔最低点,当地主流媒体《华西都市报》曾在2017年3月有过相关报道,具体可详见此篇内容:
https://cd.qq.com/a/20170323/009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