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黔北“手指”,习水泥坝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泥坝,古称“三星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北侧,其辖境如同一根“手指”嵌入重庆市南部江津、綦江两区之间,周边东溪、郭扶、柏林、寨坝等乡镇居民也多来此进行赶场交易,物贸渐趋繁荣。泥坝在古时属仁怀县丁山里旧域,民国三年(1914年)丁山里改隶温水分县(由仁怀县析出),次年(1915年)温水分县撤销,新成立习水县(旧名‘鳛水’,源于赤水河中段古称‘鳛部水’),丁山里遂划入。民国五年(1916年)习水县行政区域正式划定后,基层实行区、保、甲、排建置,明清“里甲”遂废。从民国建县到五十年代初,原丁山里范围(含寨坝、泥坝)曾先后隶属习水县之第五、七、四、三、八等区(公所)。1955年各区专名冠称由数字改为地名,泥坝长期属寨坝区。1992年撤区并乡,整合棕山、荣龙等附近小乡设立新泥坝乡。

明代仁怀县示意地图。当时仁怀县治所驻仁怀里留元坝(今赤水市区),北部丁山里在整体方位中确实显得很“掉角”了。



清代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版《遵义府志.仁怀厅》中对“丁山里”的信息标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改为仁怀县置厅。



泥坝居处县境偏远之点,民国三十年(1941年)时任习水县长彭如刚向贵州省政府呈报县内局部插花地情况,对这片嵌入“手指”做了相关记述:“该区地势狭长,纵约一百六十华里,横约二三十里,计五联保、三十四小保、约共四千零八户、人口二万一千八百五十九名”……“因距县城远约五百里,人民纳税、诉讼、往返不便,兼以边远团保黑暗事多,故就近往津、綦冒名纳粮,遂致逐渐变归津、綦管理”,故“与川属江津、綦江两县交界地段,插花甚多”,“实有同一坐房而分属川黔两省共管者”。从这段文字里便可得知,此区域远离县城,又地界两省三县,附近遍布植茂深山,并经过了多次政区调整,归属不定,县级政府对此鞭长莫及,导致了“凌乱不堪,复杂难治”等情况。比如“同坐一房而分属两省共管…”,这便是“省界堂屋”的概念,个人曾在重庆万盛与贵州桐梓交界处探寻过此番现象,竟然普遍存在于这片插花区域。且受古代土地私有制度下“地随人走”的管理政策影响,还涉及到买卖、嫁娶等多种因素, 更成为这片插花地集中产生的核心原因。

民国时期习水县与綦江、江津两县交界地区插花地略图,摘自《插花地研究—明清以来贵州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 杨斌 著


自民国中期以来,虽然经过川黔/綦习两省/县各级官员多次实地会勘,并召开相关专题会议,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各方仅达成了飞地现状共识。直到1979年,才将原集中在习水县条台乡(今属寨坝镇)与綦江县丁山镇之间的飞地问题进行了互调,从局部解决了这一问题——四川省綦江县丁山公社綦习大队划归习水县条台公社,习水县条台公社东风大队划归四川省綦江县丁山公社(国务院1976年11月16日国发【1979】265号批复)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綦江县分幅》中,对綦江县丁山镇在习水县条台乡境内的飞地标注。川版81图集资料截止时间为1977年,所以在图中仍能看到调整之前的信息概况。此图还标注了时属綦江飞地—“綦习大队”的地名细节。



目前綦江、习水之间的飞地情况记录。1979年条台与丁山问题解决后,这一区域现存的飞地主要在集中在郭扶与泥坝之间。摘自《插花地研究—明清以来贵州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为例》 贵州师范大学 杨斌 著



如从綦江境内前往泥坝,最近的路线是走“雷神店—郭扶—高青”,包括泥坝到重庆主城的客运班车也走这条路。但我们此行没有选择走主径,而是从丁山镇穿越山岭茂竹,经大田湾(渝黔界)、学堂坪、八字桥(紫云)到达泥坝场,这是一条人烟稀少,冷门僻静的道路。通过“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天地图基础+界线示意,将我们“丁山—泥坝”间的大致路线方位进行了简要标注。



从海拔889米的綦江区丁山镇沿着这条水泥硬化后的狭窄公路向西穿越一大片竹林后,蜿行于重庆与贵州所交界的渝黔山脊线(属大娄山北延余脉)。当来到一个叫做“大田湾”的小地名处,根据导航等信息显示,公路便从这里由綦江进入了习水。首先两侧道路面就已有变化(一侧水泥,一侧沥青)。



深居海拔较高的山林间,正值腊冬,浓雾弥漫,气候寒冷,环境潮湿。因太过偏远,此段交界处无正式官方界桩,仅设有一些落款了县级专名的宣传牌,如农业、治安、土地等。



过大田湾交界处后,再经学堂坪,便开始从渝黔脊线绕坡下山。途经习水县境一座自然村落,根据地图显示,叫“坪上”,因为山下是一段平缓的槽谷,称之“麻柳坪”与“生期坪”,那么“坪上”自然就位居山间了,由此地名即能感受地形空间现象。“坪上”居民点依坡修筑,并利用坡地耕种农产或蓄水养殖(渝黔脊线这段山岭多亚热带常绿植被,气候环境潮湿,水源涵养丰储),农作物主要是蔬菜和玉米。道路旁的浅蓝色防护栏,貌似为贵州境内高速或普通公路的标配,在黔省其他交通线上也看到过。



从坪上下山后进入一段槽谷,再折向北行,来到习水县泥坝乡八字桥村(原紫云乡驻地,后撤并至泥坝)。八字桥地势相对宽缓,聚落集中(毕竟曾为乡治),场外分布着众多水稻田。



从八字桥往北再行驶约10公里后,就到达了泥坝乡场。场集外侧又是大片早已收割多时的水稻,有些正在贮蓄涵养冬水田。关于“泥坝”的地名来历,结合场集外这片农耕泥壤,应源自地貌实物+空间环境:泥土堆覆于缓坝中,故名。



直接来到泥坝乡人民政府广场打点记录,这座黔北小乡的行政中枢。根据网络资料所示,截止2019年底,泥坝乡计有人口17169人,面积70.60平方千米,下辖1个社区、5个行政村。泥坝乡场集海拔963米,当地正依托丰茂的山林资源,发展乡村避暑产业,并修建了多座商品楼盘。夏天会有来自重庆主城、綦江、江津等周边城市的中老年居民到泥坝避暑旅游。这样看来,泥坝完全具备了撤乡设镇的条件,配合避暑经济,打造精致化、特色化休闲旅游憩居小镇。



泥坝场虽然在平地间,但老街则处于一段低矮的坡丘上,从老街通往新街的道路均带有地形起伏。



从泥坝新街看老街方向(北侧)。泥坝聚落为块状,路网在场集中心呈“十字状”交叉相连。



泥坝场新街风貌(南侧)。这一带到处都是为避暑修建的商品楼盘,有很多其实不用买卖,可以采取租赁式居住。



泥坝乡在习水县域的位置。如今在习水境内都是如此“掉角”,以前处在仁怀旧域更是偏远。所以当年由仁怀析分赤水、习水设立县级新政区管理川黔边界,确有必要,虽然彼此间也产生了很多“插花地”纠纷。目前从泥坝乡到綦江54公里,到江津90公里,到习水85公里,经綦江到重庆主城115公里(到綦江最近,到江津与习水则差不多)。位置居“两省(市)三县(区)”的几何节点。云贵高原北翼与四川盆地南缘且在泥坝乡过渡交替,丰富自然生态资源。



我们由泥坝场出发,西经江津区柏林镇、傅家场(复兴村)驶上江习高速返回。泥坝到柏林仅12公里,路况很不错,开车约20分即能到达。泥坝距离江津城区里程最远,但到江津南部212国道沿线几个镇还是挺近,这也跟江津辖域南北纵长有关。这里是贵州省习水县泥坝乡与重庆市江津区柏林镇交界处的拐弯坡道,那块土底色“欢迎牌”在探访江津所有的政区边界中,出镜率非常高。



江津与习水大致以清溪河划界,此河上游是清溪河水库,多年来都作为了重庆户外爱好者们的驴行天堂。泥坝到柏林公路这些年进行过改造,跨越清溪河时还重新架设了桥梁。曾经的老桥年久失修,只能保留封存了。



从“丁山经泥坝到柏林”的车行路线示意图标注,我们几乎贯穿了贵州北部的这根“手指尖”,取自1985年版《贵州省地图集.习水县分幅》。泥坝乡之西、北、东三面都与重庆市接壤,省际边界线长约60—70公里(含津綦两区),西端与江津以清溪河道分界,东端与北端跟綦江分别以山脊、河流分界。依照这个主体划分,再结合周边飞地现象,可以看出自然方面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基础原则,却因人为渊源造成了犬牙交错的细节格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