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太公山大佛寺,重庆市三区界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太公山,属大娄山系之北向余脉,绵延百余里,绿植显葱郁。太公山核心主体面积约12平方公里,地跨重庆市綦江、江津、巴南三区的交界点。太公山顶端,明末清初便在此建有庙宇——“大佛寺”,寺庙今属綦江区文龙街道金钗村6社。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 王煌所编撰《江津县志》舆图中,对太公山的信息标注。此山位居江津县域东端,交綦江、巴县边界,山下分布着“广兴、杜市、高歇”等几座较大规模的场集聚落。


前往太公山,自驾最方便。从210国道江津区杜市镇、广兴镇一带均有道路盘绕而上(也可导航“綦江大佛寺”)。



綦江大佛寺院门。寺庙始建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传统巴渝风貌建筑。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仅存上殿。上殿,土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龙翘角,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4架椽袱,用4柱。面阔3间14米,进深4间6.5米,通高6.5米。素面台基1米,阶梯式踏道4级。有佛象13尊,现有如来佛石刻1尊高2米,宽1.2米,厚0.9米。现为研究重庆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实证。




大佛寺所在地曾为基层建置——“綦江县万兴乡”,管委会遂冠以地名而相称。万兴聚落位于太公山上,1935年初设乡治,后改公社又复置。2001年并入古南镇(綦江老城驻地),2007年古南撤镇改街,万兴划归了由古南析设的文龙街道。



大佛寺现属綦江区级文保单位。2017年还被公布为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由于宗教场所的特殊性与庄严性,仅对文保元素做拍摄记录。



大佛寺院墙外侧有一片楠竹林,凉风习习,环境清幽,近千米海拔,使这里也作为了郊野避暑场所。



绿荫遮蔽下的綦江大佛寺。



大佛寺北侧,太公山顶的一处V状垭口,我们从这里徒步前往綦江、江津、巴南三区的界桩位置。由于政区划分所致,太公山坡麓属江津区杜市镇与广兴镇(主体政区为杜市镇湘萍村),所以江津从2013年开始,就对太公山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打造风物资源(行摄赏花、蔬果采摘等),完善设施配套,并将其定位于“都市近郊休闲游览公园”。



太公山得名来历——太公石,又称“香炉石”。位于大佛寺南侧,属江津区,与三区界桩方向相反,所以这次探寻我们并未去这里,该图片截取自网络。关于“太公石”(香炉石)的典故传说,江津作协庞国翔老师曾著写过文章,详文链接如下,2017年2月22日《重庆晚报》——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CDRH15V600018AOP.html



某版民国老地图中对“太公石”的要素标注。图中左侧那条红色虚线为江津、綦江之县际边界。根据庞国翔老师多次走访考证,“太公石”所处在一座称为“麒麟山”的峰丘上,北侧亦筑大佛寺,使得当地有民谚曰:“一炷香火旺,佛光庇三县”,衬托出了宗教背景下的政区人文风俗。



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宋灏所编著《綦江县志》中,对“太公山”的文字解述。“太公石”(香炉石)的确很像一位慈祥的男性老年人。



从大佛寺往北徒步约1公里后,就来到了太公山顶的三区界桩处,曾经即作为“一脚踏三县”之地。如今按照三区各自辖域方位:綦江在东/南端,江津在西侧,巴南在北面。



这处界桩立于2016年,当时才开始启动新一轮政区勘界。旁边还有一块立于1998年的老界桩,那会进行了直辖后的首次勘界,遂立桩标识。



新老界桩间隔18年所立,于植被树丛中咫尺对应。



与2018年所新立的界桩不同,在碑座平台端未标注各自所辖的基层政区专名,如XX镇(街道)XX村(社区)等,归属感很模糊。



2017年12月与几位地理爱好者第一次前来太公山时,仅游览了大佛寺,未找到这处三区界桩,不过界桩附近的道路多被杂草覆盖,也确实不便行走。



新桩设立后,老桩也许还移动过位置,日积月累后,也算是块文物了吧。



看完三区界桩后,返回大佛寺,綦江境内还在大佛寺旁边的平缓坳口位置为部分村民修建了高层住宅,同时也兼为城市居民提供避暑度假房屋功能。



太公山自然景观视觉。如若春天来临时,这里开满了油菜、桃、李等花木,适宜游览赏析。乐享春光。



下山途中偶遇路牌地名指向,略有“泰山石敢当”的既视感。



以太公山顶的三区界桩(大佛寺)为基点,江津区杜市镇在西,巴南区安澜镇在北,綦江区万兴场在南。



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 王煌所编撰《江津县志》中对江津东端县域的解析,语句中更突出了三座县际之边界特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