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舆地探寻:青岛寻源,从即城边界到即墨古城

方舆论坛 2023-03-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政区地理探寻 Author 天地舆图

即墨作为青岛的母城,在一个秋日的午后,前往去探寻这座城市的“根”。在进入即墨古城之前,我们先来到青岛市城阳区与即墨区的政区交界处看看。这里可乘坐青岛地铁一号线在东郭庄站下车,然后再转乘公交过去(虽然东郭庄站外停放有共享单车,不过‘即城界’在服务范围之外,只能放弃骑行)。如今即墨已撤市设区多年,但属于青岛的郊区卫星城,城市各功能体系则相对独立。比如公交车,就是由当地某私立企业单独运营。虽然也有前往青岛市区(主要到城阳)的公交线路,但班次少,主要还是靠即墨公交在东郭庄附近接驳换乘。

东郭庄公交站距地铁口约50米,有三趟公交车开往即墨城区方向。如果是去“即城界”,可选择7路与29路,途经两站就可到达,相距约两公里。


从东郭庄乘坐即墨29路公交车约5分钟就来到了即城界。“即城界”现有两个公交站点,分别位于桃源河二路与靖城-墨城路上,这是位于桃源河二路的站点。


即墨、城阳两区现以东西向的“桃源河二路”与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交汇口为大致分界,周边布局了住宅、工厂、仓库等城市功能,企业以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生产型为主。边界点还有几座零散城中村。这是位于靖城-墨城路上的车站,可算名副其实。


位于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边界点,矗设了一块高挂地名牌以示指向性。但在这里没有看到官方编号界桩。

秦代实行郡县制,在今城阳区境内置“不其县”,而后历朝几经沿革更迭,至隋代废县并入即墨,辖境分属该县里仁、仁化两乡。民国又先后设立城阳乡、镇。1961年由即墨县划归崂山区,1994年析置城阳区。


“靖城路-墨城路”北侧(即墨城区方向),即墨境内的基层政区管理属环秀街道。“环秀”之名,源于即墨古城之南门——明代所重修的“环秀门”。


“靖城路-墨城路”南侧(城阳区及青岛主城方向)。城阳境内的基层政区管理属城阳街道大周村社区,大周村是位于“即城界”附近一座较大的城中村,如今部分地段正在改造,而由东郭庄通往即墨城区的地铁七号线北段也尚在建设中,大周村还规划设有站点。


城阳区靖城路,南起流亭立交桥,北至即城界,全长约8公里。此路原为青岛-烟台公路(老204国道)的一段,2014年定称今名(喻意“宁靖”,即秩序安定)。2022年8月按照迎宾大道标准进行改扩建工程,并实现了双向八车道的快速通达。也成为由即墨前往青岛主城区的一条市政化主干道。


即城边界,即墨境内的重要旅游景点在右侧那块指示牌中有所展现。


虽然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路,已经分别有了市政化新称谓(城阳区:靖城路,即墨区:墨城路),但作为青烟老公路的性质仍未改变,并通过路牌矗设,标注了“北通即墨,南连城阳”的指向性示意。


即墨区行政地图(标准版)中,对即墨城区内3个以古城城门为专名的街道信息标注——西通济、东潮海、南环秀。根据字面释义,西边通达济南府,东边临靠胶州湾,南边则由淮涉河(今墨水河)蜿蜒环绕,构筑起一座秀美城池。但无北门,而北边的街道称为“北安”,如果设置了北门,那么自然就应该是北安门了。


2017年9月20日,国务院、省政府批复了青岛市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县级即墨市,设立青岛市即墨区,以原即墨市的行政区域为即墨区的行政区域,即墨区人民政府驻通济街道振华街140号。本次区划调整后,青岛市行政区划将由6区4市变为7区3市。市区面积将达到5214平方千米,占青岛市总面积的46.22%。

老版“即墨市交通旅游地图”中对“即(墨)城(阳)”边界的位置标注(红圈处)


从即城界打车前往即墨古城。车行约8公里,如遇不堵车的情况下仅需10分钟。

即墨之名,始载于《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典籍文献中,因故城旧址坐落在墨水河畔(今小沽河)而得称谓(今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春秋便成为齐国通商名衢。秦置即墨县,属齐郡;西汉初为胶东封国都城。南北朝北齐年间建置被废,隋代又重建即墨县,驻于今治。而从隋代到晚清,地处即墨南边、崂山脚下的那座“青岛”小渔村,依然鲜为人知。但自1897年这里被德国租借开始,仅在100年时间里,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便崛兴于胶州湾畔。而作为母城之根的即墨,如今却是这座大都市的近郊辖区,可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倒置变迁”现象吧。


如今即墨古城是在隋代县址基础上而承载变迁,淮涉河(1985改称‘墨水河’)自城南蜿绕,龙泉河由城北流贯,双泾护卫城廓。即墨元代筑土城,明代砌砖墙,设三门:东“潮海”、西“通济”、南“环秀”,无北门。现在即墨城区内的三个街道—潮海、通济、环秀,就是以古城这三座城门而得专名。


即墨古城西门(通济门),从这里进入古城游览。即墨三座城门均建有瓮城,以此突出防御功能。在来到即墨之前,先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图书馆查阅了清代《即墨县志》中的县城舆图,并将按图索骥,开展实地探寻。


青岛西海岸新区图书馆(原胶南市图书馆/方志办)正在举行一场“胶东五市方志中的古地图”展览,正好展区里就有清代即墨县的县境图和城池图。


即墨古城图。另外通过观察老地图后还发现了一个细节:不仅是即墨,胶东的很多城池都是三个门,不知这样修筑有哪些讲究呢?


即墨古城之通济门(西门),元代初筑土城时,西门名曰“临川”,又称“钱晖”;明代改砌砖墙后,西门遂定称“通济”,意喻“往来通达之地”。


西门(通济门)上的城楼又称为“怀远楼”,与附近的现代化城市楼盘遥相对应。下方门额处提写“通济”二字,源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帖。瓮城可登步围绕,揽观古城视觉挺不错。


五十年代即墨旧城垣全部被拆,直到2017年才又重新仿造修建,现已打造成了一座精致的人文游览景点。而重修的老图片参考资料,则是由德国汉堡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吴淑曼女士所提供捐赠。1898年(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传教土卢威廉受德国信义会派遣,由青岛来即墨设会,初在县城西关(共济门里)租房传教,1905年在城南花园村设教堂,办书院,在胡家村南设医院,又陆续在王村、孙家白庙、灵山等地设10多处教堂传教。在即墨期间,卢威廉拍摄了大量关于即墨的古建筑、风景、居民生活等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吴淑曼捐赠的即墨古城照片,就是卢威廉在即墨期间拍摄的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的一部分。


据清代同治版(1873年)《即墨县志》载称,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即墨古城进行仿建时,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述,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在东、西门里大街上建造了“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等18座牌坊。众多牌坊之下,游客穿行于街道中,体验着那份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厚重典故。

从通济门(西门)进入古城之后,是城内的一条主轴道路:东、西门里大街。


即墨县衙旧址地处古城核心,东/西/南·门里三条大街的交汇口。自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即墨城迁驻于此,历经岁月沧桑与各朝数次修葺,距今已走过1400多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县衙建筑群落。即墨县衙为“三堂式”通连格局,三堂均保存完好(包括修复后)主体由“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仪门、六房、箴石亭”等构筑物所共同组成,值此在山东省内也具有唯一性。


即墨县衙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涉及对文物的维护运营,如要参观县衙,需对游客收取20元管理费用。那天到达县衙时,天色渐晚,就没有进入,仅在外侧拍摄记录。即墨古城如今带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修旧如新”罢了。

文庙,中国古代城址中的标配场所。即墨古城文庙始建于元代,历经了元、明、清三代的二十多次修缮,后毁于战火,直到2016年再次完成重建。

文庙旁边就是古城东门—潮海门(含瓮城),城门上方筑修“奎明楼”。元代初筑土城时,东门名曰“望海”,明代改砌砖墙后,遂又定称“潮海”。另根据清代即墨县城舆图,古城在坊新修复中,几乎遵循了老城垣的空间框架与场所布局,位置还原度也非常高。虽然新建,但精细如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