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政区图:潜山市2022年版地图,附历史沿革和区划列表
潜山地图-2022年标准版版
发布日期:2022-10-08 11:46:14 作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原图下载地址:
https://www.qss.gov.cn/zjqs/qsdt/index.html
潜山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22-04-06 16:23:28 来源:市政府办
潜山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东麓。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27′~31°04′与东经116°14′~116°46′之间。县境南北长约62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含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天柱山风景区。该市东与桐城市相连,西和岳西县为邻,东南与怀宁县接壤,西南与太湖县为界,北与舒城县交界。现设5个乡,11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梅城镇。
一、历史渊源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
二、县名由来、县治及疆域
(一)县名由来
潜山县名以潜山为名,诸书记载也较统一。如《明一统志》说是“至治间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康熙《安庆府志》也说:“以山为名,有事潜岳。”《潜山县志》说法也类似:“县以山名,山以潜名”,以潜山“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据志书介绍潜山县的创建情况是:“宋立四寨(按,抗元栅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后迁治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这个作为县名的潜山,《明史·地理志》交待位县城西北,“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潜山的“潜”字,古书通“”字,按《尔雅·释言》解为:“深也。”县志解释即本此义。诸书说法中以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解释最为准确。他指出,潜山位于“县西北二十里,绵亘深远,与六安州霍山县接界,即霍山矣。《旧志》:潜山与皖公、天柱三峰鼎峙,层峦迭嶂,为长淮扞蔽。说者皆以潜、皖、天柱为三山。其实非也。盖以形言之,则曰潜山,谓远近山势皆潜伏也。以地言之,则曰皖山,谓皖伯所封之国也。或谓之皖公山,亦曰皖伯台。以峰言之,则曰天柱。其峰突出众山之上,峭拔如柱也。名虽有三,实一山耳。”
(二)疆域变迁
作为潜山县行政区域的原属怀宁县西北地区的清朝、玉照2个乡范围是很大的,相当于今潜山县的全部及民国25年(1936年)6月5日正式划入岳西县的衙前、汤池、来榜、五河、菖蒲5个乡(位今岳西县东部,相当于该县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宋末所立的四寨是抗元义军领袖刘源、张德兴等所建的军寨,分布于今岳西及潜山县的崇山峻岭中。据《续资治通鉴·元纪》载,淮河岸滨的张德兴与潜山县城西野人原人刘源及原属太湖司空山(今属岳西县西南乡)人傅高等人,在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起兵抗元,企图复宋。所建军寨著名的有张德兴在司空山所建司空山寨,又称张安抚寨,今遗址尚存,寨有“太平”、“欢门”、“朱硃”、“前部”、“后部”5门。寨南门外的洗马池,为司空八景之一。刘源在天柱山建寨,坚持多年的抗元斗争,其大本营叫西关寨。还建有野人原寨(今名野寨),寨民称之为“刘大王”。这支抗元队伍曾西征,克复黄州寿昌军(今湖北鄂城县),杀元将郑鼎于樊口,震动中原。后在元军的反扑下,破张安抚司空山寨,沦陷黄州,张德兴被杀。不久,傅高也壮烈牺牲。刘源殉难后,寨民将其遗体归葬百花岩,立碑为“刘大王之墓”,世受人们的敬崇祭奠。其中:“千峰巉绝一英雄,兵马堂堂百战功。护地丹心终不死,刚风长吼是王风。”是最能代表人们心声的一首挽诗。元末,在野人原寨建潜山县是基于当时的阶级斗争炽烈,此处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又地处偏僻,最易举事,故增设新县以加强防范。
潜山县创建后,疆域比较固定。比较大的变化有明弘治六年(1493年),划潜山县裴家沟归怀宁,划怀宁县黄土潭归潜山县。加上近现代变迁仅有6次。第二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变化是前面提到的在民国25年1月1日划西北的衙前、汤池、来榜、五河、菖蒲等5个乡山区700多平方公里土地入新设岳西县。第三次,为1955年12月至次年8月间,先后将原属潜山县黄柏区巍岭、杨河、夹河3个乡及舒潭乡的三分之二、槎水区的上舍乡、水吼区的港河乡及新下乡的1个选区划入岳西县;将原属潜山县源潭区沙河乡、双河乡划入桐城县;将太湖县的花洋乡划归黄流区;划怀宁县的友好、东升2个社和桐城县永济社归源潭区棋盘乡和青田乡;划怀宁县八一社归梅城区崩河乡。第四次变化是1957年8月12日,经安庆专署批准,将原属怀宁县王河区的皖河以北地区王河乡划入潜山县。第五次是1962~1963年,划黄泥人民公社的姚铺、方屋2个生产队(黑河以南地域)归太湖县。第六次是1980年3月,划黄泥人民公社胜利大队东风生产队归太湖县。
(三)潜山县城
今名梅城镇,是三代时古皖国都邑,汉晋的皖县城。东汉末年为庐江郡治,东晋末年晋熙郡治及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的同安、盛唐郡、豫州(又称西豫州)、荆河州、晋、江、熙、舒州治、永泰、德庆、安庆军及安庆府及自晋末所兼附郭怀宁县治,唐初的梅城、皖城县治等。因此,历史上有皖城、怀宁、梅城又名梅邑,以及上述军政机构为名的异称。元以后又称潜山城。民国28年(1939年),在潜山县城设梅城镇。36年,易名为舒州镇。建国后,定名为梅城镇,至今不变。现已成为皖西南的旅游中心,安庆市西部的重要卫星城。
三、建置沿革
(一)总述
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2乡,另置潜山县。不久,因战乱被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于旧地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仁,设县治于原怀宁城旧址,即今日的潜山县城。
元时改府为路。潜山县最初建置时,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总管府。
明太祖辛丑年(1361年),改安庆路为宁江府。壬寅年(1362年),又恢复安庆府,直隶于南京。
清沿用安庆府旧称。顺治二年(1645年),划属江南省,十八年(1661年),置江南左布政使司以辖之。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正式设置安徽省。尔后,县的全称则为安徽省安庆府潜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安庆道以辖之。民国17年,废安庆道,潜山县又一度直属于安徽省。自民国21年直至县境解放之时,潜山县先后受辖于安徽省第一行政区或安庆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改第一行政区为安庆专区)。1949年4月至建国后的1952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尔后1971年3月,改称安徽省安庆专区潜山县;又后,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潜山县相沿隶属之,至今未变。
(二)详细介绍
1、先秦时期
潜山县是安徽省早期人类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薛家岗、天宁寨、蜈蚣岗、龙头凸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呈现出的高度文化,说明早在五千年前,这里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1979~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河镇乡永岗村北500米处的一座高2~4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椭圆形台地中发掘了其中的2000平方米,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2000余件。其中,竹节盆形豆、折腹圆足鼎、折腹鸭嘴形足罐形鼎、空心陶球及九至十三孔大型石刀等别具风格,为国内罕见,与已定名古史诸文化有明显的区别,被定名为“薛家岗文化”。它的出现,为祖国绚丽璀璨的文明史册添写了一笔重彩。
远古时期,这里为蛮夷和淮夷南下的交融地区,主要部落为物质文明较高的淮夷种族中的群舒部族,尤其是伯益部落活动的重要场所。伯益部族在启建家天下后,退居今大别山东部建立了六、英、皖等部族方国。今潜山县境属古皖方国。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文明,成为江北地区的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亲善关系。西周武王不仅对它给予承认,还加给公、伯爵加以肯定。春秋时期,楚国北上中分封邑、驾邑等使原诸方国成为其附庸,以加强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但在与吴、越等南方北上大国的斗争中,诸附庸常叛楚依附别国,所以楚干脆寻找借口一一灭亡并吞。楚灭皖国后,很快成为楚国的皖邑,作为后方基地,把战争继续向北、向东推进。战国时期,皖地属楚,仍为其城邑(县级)。
2、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国,为九江郡(均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调整区划,属衡山郡(治邾,今湖北黄冈县境内)。
3、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正月,项羽封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五年,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改衡山国为郡(仍治邾),改属英布的淮南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为其支郡。十一年十月,改属刘长的淮南国(改都寿春)。文帝七年(前173),淮南国除,衡山郡直属汉廷。十二年,改属刘喜的淮南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衡山郡改为国(仍都邾),封给刘勃。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封庐江王刘赐为衡山王(仍都邾)。元狩元年(前122年),衡山国除为郡,归汉。二年,撤销江南庐江郡,以原衡山郡东部和九江郡西南地区重组庐江郡(治舒,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埂),今潜山县为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城梅城镇,当时皖县范围很大,含今潜山、怀宁、太湖、望江、宿松5个县及岳西县东部部分地区)一部分,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4、东汉
仍旧制,属扬州庐江郡皖侯国。建武十七年(41年)七月,李聚占皖城,杀皖侯刘闵。九月,复归东汉,为皖县。元和二年(85年),皖县改属六安国(都六)。章和二年(88年),皖县仍属庐江郡。建安四年十一月(199年),庐江郡改治皖县(一说初平四年(193年),改治皖城)。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据皖城。四年十一月,孙策在皖县设庐江郡。后属曹操扬州(治今合肥)庐江郡,此后为曹、孙争夺地。建安十八年,地仍属曹魏,仍之。十九年五月入孙吴,仍属扬州(吴改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皖县地。
5、三国·吴国
蜀汉章武二年十月,吴国建立,仍属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庐江郡(治皖县)皖县地。
6、西晋
咸宁四年(278年),地入晋。六年(280年)三月,晋灭吴,合二扬州、二庐江郡为一,今潜山县仍属扬州(治建业)庐江郡(改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皖县(治故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地。
7、东晋
初,仍旧制。后撤销皖县,并入舒县,庐江郡治初改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孝武间,改治(今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后回治舒(今舒城县城关镇)。咸和四年(329年),庐江郡改属豫州。义熙九年(413年),在故皖城置晋熙郡及怀宁县,属豫州(今潜山县从此属怀宁县西北地区,直至元至治三年即1323年五月)。
8、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宋代晋,初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晋熙郡(仍治怀宁,即故皖城)改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城历阳镇)。泰始二年(466年)九月,改属豫州(治睢阳,侨置于今寿县城关镇)。九月壬辰,改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三年五月辛酉,复属豫州(东、西豫州并,仍治睢阳),仍为晋熙郡怀宁县地。
9、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晋熙郡属西豫州(由豫州改,仍治睢阳,齐末常称豫州)。齐末,豫州改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仍属豫州晋熙郡。
10、南朝·梁
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仍之。豫州又名西豫州、荆河州,仍治怀宁(故皖城),后迁治。太清二年(548年)十月丙戌,置晋州,又称西晋州(治怀宁,故皖城),仍为晋州晋熙郡怀宁县地。不久,降东魏,后复。梁大宝二年(551年),复名晋州,仍之。
11、北朝·北齐
绍泰元年(555年)三月,晋州入北齐,改晋州为江州(仍治怀宁,即故皖城),属江州晋熙郡怀宁县地。
12、南朝·陈
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克晋熙城,复名晋州(仍治怀宁),仍属晋州晋熙郡怀宁县西北地区。
13、北朝·北周
太建十一年十二月乙丑,地入北周,仍为晋州晋熙郡(均治怀宁,今潜山县梅城镇)怀宁县西北地区。
14、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仍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留县,改晋州为熙州(仍治怀宁,故皖城),怀宁县改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为同安郡(仍治怀宁),仍之,属扬州刺史部(监察区)。义宁二年(618年),殷恭邃部义兵占领怀宁。
15、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仍治怀宁),仍之。五年,舒州殷恭邃降唐,唐分怀宁县为皖城(治古逢龙城,位皖水北,今县城北部)、梅城(治龙鸣城,位今潜山县城南。一说位县城北35公里的塔畈乡体元附近)、皖阳(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一说位今县城北11公里皖水北岸,今名余井紫阁村蟹子夹一带)、安乐(治武功城,位今潜山县城梅城镇西南10公里河镇乡古城山,距薛家岗文化遗址地仅0.5公里处)4个县,并属舒州,今潜山县分属皖城、梅城、安乐、怀宁4个县。当年,撤销安乐县,并入怀宁县,今潜山县分属舒州的皖城、梅城、怀宁3个县。六年,置舒州总管府,管舒、严、智3个州,仍治怀宁(故皖城)。七年,废智州,望江县改属严州,严州领望江、宿松2个县,舒州撤销皖城、梅城、皖阳3个县,并入怀宁县,领怀宁、太湖、同安3个县。今潜山县仍属怀宁县西北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由总管府改),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舒州改属淮南道(一级政区,治扬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载(757年)二月,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十二月,改盛唐郡为舒州(均治怀宁,故皖城),属淮南节度使(仍驻扬州)。
16、五代十国·吴国
中和四年(884年)、景福二年(893年),杨行密先后收复舒州。唐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吴王杨行密控制区,怀宁县仍属舒州。武义二年(920年),舒州改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怀宁县仍属舒州。
17、五代十国·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地入南唐,仍吴旧制。后升舒州为永泰军节度(仍治怀宁),仍之。保大十四年(956年)三月入后周。七月,复属南唐,怀宁县仍属舒州。
18、五代·后周
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后周,复名舒州(仍治怀宁),怀宁县仍属舒州,兼州治。
19、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怀宁县属舒州,舒州属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舒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熙宁五年(1072年),舒州改属淮南西路(治寿州,今寿县城关镇)。政和五年(1125年),舒州赐额德庆军(仍治怀宁),仍属淮西路。
20、南宋
初,怀宁县仍属淮西路舒州。绍兴三年(1133年),舒、黄、蕲3个州改听江南西路安抚司节制。十七年,改舒州为安庆军(仍治怀宁,故皖城),改属沿江制置司。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仍治怀宁,故皖城),回属淮西路(南宋已改治合肥)。嘉定十年(1217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迁驻皖口(今怀宁县山口镇)。端平三年(1236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继迁罗刹洲(今属贵池市)、杨槎洲(今贵池市杨叶洲),故皖城废弃,今潜山县仍属怀宁县西北地区。景定元年(1260年),安庆府及附郭怀宁县治定居盛唐湾宜城渡(今安庆市区),仍之。
21、元朝
德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元初,怀宁县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安庆安抚司。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安庆府为路(仍治怀宁),属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罢蕲黄宣慰司,改属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简称淮西道,治合肥)。二十八年十二月,安庆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简称河南行省)淮西道。至治三年(1323年)五月,分怀宁县西北的清朝、玉照2个乡分设潜山县(初治野人原寨,后迁治故皖城,即梅城镇北移),属安庆路(从此,潜山县属安庆路,明、清属安庆府)。至正十二年,安庆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今为市区)。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为红巾军陈友谅部控制区。十九年八月,为朱元璋部控制地区。二十年五月,为徐寿辉部控制区。二十一年八月,复为朱元璋部控制区,改安庆路为宁江府(仍治怀宁,今安庆市区),潜山县仍属之。壬寅年(1362年),复名安庆府,属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22、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潜山县属江南行省(仍治今南京市)安庆府。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庆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属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
23、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后为南明弘光帝)控制区,潜山县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初,地入清,仍属南直隶安庆府。六月,蕲州朱常自称明樊山王(亦称荆王),据潜山县境。三年亡。此处为反清据点,还有朱统錡等反清武装。
24、清朝
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安庆府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康熙六年,安池太道还治芜湖。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安池太道(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裁安池太道,改隶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省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还治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2日),改属安徽省庐凤道。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皖南道(治芜湖)。
25、附太平天国
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安庆城。9月25日,太平天国在安庆城设安徽省,改安庆府为安庆郡。改潜山县为潜珊县,属安徽省安庆郡。四年正月,占领潜山县。夏,在全县建基层政权(6个军,18个师,73个旅,1个监军)。十年正月入清。
26、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潜山县直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治怀宁,今安庆市区)。
27、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3月4日,北伐军江左第七军占领潜山县城,29日离潜。8月,潜山县属安徽省。17年8月,安徽省正式废道,潜山县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区(首县为怀宁县)。10月10日,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驻太湖县)。27年11月10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第一专区。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潜山县属安徽省第一专区(抗战胜利后改驻安庆城)。31年12月26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27日退出潜山,潜山县政府从水吼岭迁驻野人寨。34年,从野人寨迁回梅镇。38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潜山县。
28、中国共产党建政
潜山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民国19年春爆发的五庙八斗武装暴动、黄柏暴动、梅寨暴动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师,并于5月3日建立了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部分。7月底解体。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民国36年2月,成立潜怀县民主政府。9月16日,刘邓大军第二次解放潜山县城,成立潜山县民主政府。国民党县政府迁油坝乡。9月30日,潜怀县民主政府迁野人寨,后迁水吼田家湾。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后,12月所建潜山及潜怀县属第一专区(驻五庙上新田)。37年5月,所建的桐潜县属第二专区。38年1月,分桐潜县为桐城、潜山2个县,潜山县仍属第一专区。3月23日,潜山县民主政府从黄柏河迁至梅城,全县解放。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报告备案,重新调整区划,潜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7月,潜山县民主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9月,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政府。
29、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潜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
1950年9月14日,潜山县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省,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
1956年5月3日,潜山县人民政府改称潜山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8月10日,成立潜山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4月6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潜山县人民政府。
1988年8月17日,潜山县改属安徽省安庆市。
2018年8月3日,撤销潜山县,设立县级潜山市,以原潜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潜山市行政区域。潜山市由省直辖,安庆市代管。
潜山行政区划
潜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面积16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39万,下辖11个镇和5个乡,设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乡镇:梅城镇、王河镇、源潭镇、余井镇、黄泥镇、槎水镇、官庄镇、水吼镇、黄柏镇、黄铺镇、天柱山镇、油坝乡、痘姆乡、塔畈乡、五庙乡、龙潭乡。(潜山市政府网站2021年4月更新)
打造区划地理旗舰公众号,感谢各位支持,请点个「赞」「在看」或者「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