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读完哈贝马斯的主要理论著作后,补充阅读了几本哈贝马斯理论评述性著作。其中,陈嘉明教授所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是一本质量非常高的理论评析类著作,对我理解“现代性”理论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阅读第十三讲“哈贝马斯:现代性的重建”时,我对陈老师的一段评述有一些疑问,想要提出来进行讨论与交流。
……可以看出,在哈贝马斯的心目中,人类是一种和平的存在着,假如推论下去,我们还可以据此说,哈贝马斯把人性看作是善的,他给出的是一种和平的哲学。应当说,他的哲学之所以经常被批评为具有乌托邦的色彩,根源在于他的这一立论前提。
这里我不是很同意陈老师的这一推论。我认为,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正是要回避霍布斯等人的政治哲学理论对人性的理论预设——无论是预设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他的这一回避不是因为他忽视了到“人性”问题,更不是因为他有意想逃避解决这一理论难题。而是他认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不需要建立在这一具有非常大的争论的理论预设之上,他的理论也不能够奠基在这样一个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带有很强主观判断的预设前提之上。哈贝马斯确实吸收了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以及其他诸如皮尔士等学者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但这些理论同样不是建立在“人性善恶”这一理论预设之上,而是通过心理学实验与理论推演所阐发的心理学理论。哈贝马斯用一种修正后的进化论思想将这些心理学理论纳入了其理论体系当中,对这些理论的吸收与整合是建立在其诸多理论预设之上,但是这些理论预设里并没有对“人性善恶” 的理论预设。从哈贝马斯的社会理论发展脉络来看,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涂尔干等人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在涂尔干那里,通过对人性二重性的相关论述,涂尔干将社会道德规范置于人性之上。哈贝马斯则通过对主体间的交往行为的研究,更进一步解决了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他从探究“社会的本质”这一层面出发,探究了“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问题,而不是像霍布斯等政治哲学家那样,先预设人性善恶,再将自己的政治与社会理论建基于这一理论预设上。哈贝马斯有意识的避免做这样一种关于人性的预设,他的社会理论是在“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这一层面进行推演的。如此,他也确实做到了避免陷入“人性善恶”这一理论窠臼。因此,在我看来,作出哈贝马斯持“人性善”观点这一推论是对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误读。或者说,当我们在分析哈贝马斯理论的缺陷时,是不可以草率地作这样简单的推论的,这很容易造成对哈贝马斯理论的误读。如果说哈贝马斯的立论前提是“人性本善”,那岂不是在说哈贝马斯的理论建构回退到了霍布斯这些早期政治哲学家的论述层次?这恐怕实在是低看了哈贝马斯理论的进步之处。对以上简略的分析再简单总结一下:哈贝马斯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够通过参与交往行为与伦理/道德商谈,构建并遵守普遍的道德规范。哈贝马斯这一观点是在语用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在他看来,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得到维持,就是因为人类总会通过以言行事的交往行为达至互相理解,构建共同遵守的交往规范。也就是说,哈贝马斯的理论预设是:在一个秩序没有崩溃的社会中,要经历社会化的个体能够发展出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开展交往行为。这与所谓的持“人性本善”立论前提这一推论是有很大差距的。社会秩序的维持不是因为“人性本善”,而是因为人的道德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
所以陈老师说哈贝马斯的理论“……具有乌托邦的色彩,根源在这一立论前提”在我看来是对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理解有误。如果说哈贝马斯奠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伦理与道德商谈理论存在问题,问题其实是他把道德规范既当作理论前提又当作结论了。而非他预设了“人性本善”,即人会因为“性本善”进行和平的交往。如果可以进行这样的推论,那就无法解释哈贝马斯在后期为何对程序民主、商谈法律体系作出那么繁复的论证了。并且,以布迪厄批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乌托邦现实主义”为例,布迪厄批评的是哈贝马斯忽视了“权力”对于社会行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强大影响力。在这里,布迪厄的批评是从“权力-关系/结构”视角出发的,主要批评的是,哈贝马斯忽视了即使在交往行为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权力关系影响着交往实践与交往场域,因而不存在完全符合哈贝马斯设想的乌托邦式的“公共领域”。布迪厄的批评指向的并非是哈贝马斯对人性善的预设,而指向的是哈贝马斯忽视了权力结构与权力关系等因素对交往行为的影响,这一批评与哈贝马斯是否预设了“人性善”毫无关系。以上是我在阅读哈贝马斯相关著作之后对哈贝马斯理论的粗浅理解,与陈老师对哈贝马斯的理解有不同之处。因为陈老师这部著作整体来说质量很高,也比较受欢迎,故冒昧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昨天晚上我将自己的这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邮件发送给了陈老师,不知道能否有幸收到陈老师的回复。在发完邮件之后,又与同学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对这些不成体系的想法进行了再度梳理。将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冒昧呈现在这里,欢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真理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晰!作者:陈嘉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6-4
页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