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益膨胀的道德主义与被撕裂的社会


《道德愚人》写于几年之前,那时我还在加拿大生活与工作。写这本书是想要讨论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日益膨胀的道德主义。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从道家哲学的视角来解析这一问题的。现在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行将面世,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很期待该书中文译本面世后能获知读者是否会真正欣赏另一种(有时是被忽视的)“中国思想”与当代的相关性。非常感谢中文译者刘增光以及东方出版中心,是他们使这本书的中文译本出版成为可能。

可以说,较之于《道德愚人》英文版出版之时,道德观念的含混暧昧在今天日益明显了——至少在西方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先是变成了“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接着又变成了“道德信号释放”(virtue signaling),**virtue signaling,直译当为“道德信号释放”,其含义是指在社交媒体上以发表某种言论来显示自己站在道义的一方,其本质是一种道德表演。——译注(以下脚注*均表示为译者注)而最近,又变成了“警醒文化”(wokeness culture)或者说是“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甚至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中文词语——“白左”。尽管这个词饱受争议,且不能精准概括。这些术语中的大部分在我写作《道德愚人》的时候尚未产生,但是它们所表达的大多契合了本书中所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道德观念并不全然就是好的,它也有着明显的、重大的“负面效用”。它会引发社会撕裂与极限,在个人层面上则会表现为虚伪、原教旨主义或者狂热。《道德愚人》揭示出这种“负面效用”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道德观念在本质上就是复杂的,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现在所流行表达的“警醒文化”或者“道德标榜”都表明了《道德愚人》中核心的哲学观念:道德为一种公共演示、一种交流方式。这一观点通常与关于道德的观念有所不同。传统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将道德视为一个人的性格、品格,其他功利主义思想家则将道德视为行为的属性,还有的哲学家如康德则将道德作为哲学赖以建立的特定原则。但是,《道德愚人》旨在论证,道德首先是对他人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就像现在很多网民所进行的“道德信号释放”,往往是非常简化而又武断的,目的不是去真正理解那些被评判的人,而是旨在使这一判断以光明伟大、正确积极的形象出现。

在一般情况下,过度的道德评判并不会产生正面的效应。例如,过度道德化的记者会对事实失去鉴察,过度道德化的政治人物会招来他人的仇恨,过度道德化的父母会与子女变得情感疏离。西方哲学家如尼采等便对人们深信道德之善的天真信念深感怀疑。而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庄子》就已有表述:“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胠箧篇》)

梅勒于中国澳门

2021年10月

本文为《道德愚人:置身道德高地之外》中文版序,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5月

《道德愚人:置身道德高地之外》

The Moral Fool

作者:[德]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 Moeller)

译者:刘增光

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5月





·德国知名汉学家梅勒又一获奖力著中文译本面世!

·获《选择》(Choice)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美国《书单》《图书馆杂志》星级书评强烈推荐!

·在政治正确、道德标榜、西方白左话语流行的当下,以东西哲学对比、跨学科视角论证被滥用的道德


简明目录

总序  
中文版序 
导言:为善是不是好的?
第一部分  论非道德
      第一章  道德愚人
      第二章  消极伦理学
第二部分  伦理学的病理
第三章 多余的道德

第四章 “道德的愤怒”

第五章 伦理和审美

第六章 哲学伦理学的傲慢

第七章 道德进步的神话
第三部分 当代社会的伦理学
第八章  德与法的分离

第九章 道德与公民权利

第十章 如何作出死亡判决

第十一章 战争的主宰者

第十二章 伦理与大众传媒
结语:实用的非道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学研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