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薄凉的世界上,做好人也要学会说:滚!
杨宝德的微信聊天记录停留在了2017年12月25日,他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是,“周老师,我还在实验室,下午过去找你。”
那日下午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只是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我们翻阅两人的聊天记录,震惊之余感到不寒而栗,这位周女士——我已无法再称她为一名老师——她藏在屏幕之后变态的嘴脸显得格外狰狞。
“8:35到财院停车场。”
“臭小子去哪里了,给老师回个电话。”
“老师把心掏出来给你们,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懂呢?”
“我认为你女朋友不配你。”
“今天上课我穿的衣服裤子还搭吗,我记得你最喜欢这一套。”
“下午陪我去超市。”
......
这些信息,像催魂铃一样,成了杨宝德的噩梦。
他疲惫、不满、愤怒、心力交瘁,但还是一如既往地低眉顺从。
于他而言,拒绝意味着放弃自己面前的路,即使前路早已茫茫,而他的身后也无路可退。
这种无奈让他陷入这段不对等的压榨关系,终日活在绝望之中。
1
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寒门博士之死》一文,黑白的版面和简洁的标题,都在讲述这件令人痛心的事。
文章揭开了杨宝德的身世,出生寒门的他,在学习研究之余,兼职打工负担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他不开朗,不善交流,导师无止境的要求和无望的学术研究让他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绝望中徘徊时,他曾和自己的硕导发消息:
“我不会拒绝人,基本上老师让我干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干了。”
“我喜欢帮助人,基本别人开口了需要帮忙的不需要帮忙的我都帮了”。
我们会说,他是个好人,是个善良的人。可是这不就是“好人没有好报”的现实吗?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想要帮助别人,却是吃力不讨好,明明没有时间和能力,还是无法拒绝别人无理的请求。
善良无错,错的是我们把善良给了那些对你心存恶意的人。
我们不会拒绝,不敢说“滚”。
2
杨宝德的事件是个个案,却是一种普遍现象。
国内对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考核以及对于导师的监管都没有严格的制度,这直接导致了导师掌握住了学生的毕业命门,直白得说,导师的权利太大了。
知乎上很多网友都称自己在研究生或博士生在读期间被导师当做廉价劳动力,被延长毕业,被侮辱被使唤,很多人也因此抑郁了很长的时间。
我认可杨的女友说的,“杨宝德的死,导师要占70%的责任”,但在制度并不完善的前提下,这件事也应该给我们所有人一个警示:要学会说不。
他本可以不用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即使他拒绝了导师的要求,也不会没有退路,无论去向何处,都不应该是一条死路。
我们可以选择为了自己的未来忍辱负重,这是成大事的一种器量,但要明白这个“辱”是不是我们该忍的,这个“重”,又是不是我们负担得起的。
一味应承,一味忍耐,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
3
我的一个朋友和她的同班同学一起去实习,做的媒体工作。
朋友家里条件不算特别好,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也有很多的工作经验,她的同学是个富养长大的女生,不太独立,也没什么社会经验。
因为工作经验丰富的原因,朋友很得上司的赏识,因此工作量总是比那个女生要大很多。
有次轮到女生出采访,大概是出于紧张和胆怯,就一直求着朋友希望可以陪着她一起去。
朋友手上的工作已经多得快漫出来了,她也以此拒绝了那个女生。但最后还是没有抵抗住女生的“苦苦哀求”。
她很善良,最后陪着女生去做了采访,然后回家加班。
“我加班的时候她在我旁边打游戏”,朋友后来这样和我抱怨。
我说,你这是活该。
因为不懂得拒绝,你的善良显得极其愚蠢,你因为善良而带来的满足也会变得扭曲。
可是,不帮助她我会过意不去,她都那样求我了,朋友又说。
为什么过意不去,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觉得如果不答应别人的请求就会对不起别人,你的善意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感谢,而你也因此失去了某些东西,长此以往只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善良需要对等,这就代表着我们要去拒绝无理的请求。
遗憾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却很难把拒绝说出口。
4
我想到《芳华》里的刘峰。
他在影片中被称作“活雷锋”,食堂吃饭时,专挑没有人愿意吃的煮破的饺子;南方女战友不喜欢吃水饺,就给她煮挂面;无数次帮战友从北京捎东西;拱手相让来之不易的大学进修机会;为了帮没钱的战友娶媳妇,连夜打了两个沙发......
他乐于助人,也从不拒绝别人的请求。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很现实,刘峰好事做尽,最后却落得那样的下场。
但我们在感性层面上,并不愿意否认刘峰做的事,因为刘峰是个好人。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好”字上。
在人们固有的是非观里,清楚的得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
什么是好人,什么又被定义为坏,其实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但多数人都会默认:乐于助人的人是个好人。
这样的观念长期以来变成了人们的共同认知,我们都想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会选择对向我们求助的人伸出援手,如果拒绝帮助别人,那我们会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定义成一个坏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想要拒绝,还是碍于很多原因说不出口。
国人素来信奉和气生财,遇事多忍让。
只是恶的人,不会因你的退让变得良善。
你的忍让,换来的将是对方的得寸进尺;
你的妥协在对方眼里,是软弱可欺;
你的善良在对方眼里,是懦弱无能。
忍让无法感动它,只会助长贪婪。
忍让应有底线!
毕竟底线之后,是你的尊严。
当它们一次次试探你的底线,试探的其实是你的尊严。
弱势之人,尊严是他捍卫自己最后的力量。
我们更要清楚:
忍让,只能是人际相处的技巧,或者手段,而不应成为人生的信条。
面对所谓的“周导师”,说句“滚”,并不难。
— end —
图片源自网络
撰写:linnea
美编:maomao
主编:千江一叶舟
向上人物
向上,寻找人生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