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的这个夜里,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北大营。五个月后,东北全境沦陷。在那个时代,中日力量似乎到了最悬殊的时候:一边维新多年,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军备发达。另一边军阀混战,各方分裂,吃不饱饭,民不聊生。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足够坚韧和顽强,就是我们的民族特征。正是凭着这两种特征,我们击退了不计其数的侵略者,从饿着肚子走到了今天的安平盛世。这是一种笃定的信念。但在铭记和致敬的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个本该感恩的和平年代,我们却没有过得光辉起来。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增多的迷茫,焦虑和习以为常。这并不是在美化苦难。只是作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更可能感到“拔剑四顾心茫然”:我们当然可以受苦,但那个“需要斩杀的敌人”,究竟是什么呢?途径张掖和古长城后的我们,对此有了一些特别的感触。希望你喜欢。我们今天走了40公里吧。这中间伴随着很长的古长城,烽火台,还有一些村落。大多数已经很残旧了。其实有一些路线是我特意去经过的,目的是想让大家多看看这些地方。今天其中一段路,我们在铁轨上停留了一会。接着来了个小战士,挺紧张地问我们在干什么。我就告诉他:我们是徒步的,在这里经过。然后我跟他说:你们守的那个站台,我之前是去过的。顺着这个车站往前大概一公里,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站台。在那个站台里,有三个像他这样的战士住在那里。然后我问他,这两年都去过哪些地方。他说,这两年我都在这里。他班长是11年来的,也一直守在这里。那一刻我觉得:在这里看到这两个战士,其实和我们在路上看到长城和古村落的感觉是一样的。
朝北大河十公里内,大概有20个左右的村庄。特别的是,所有村庄都是以姓氏命名的:王家庄李家庄乡赵家庄......大家之前可能还不太明白,在这么荒凉的地方,为什么有这样一道长城,还有这么多村庄,有人住在这里。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些村庄的人和守卫长城的人,一定都是来自其他地方。
我们沿途看到,沿着长城有很多的墓地,旁边的标牌上都写着:这里是文物区,不允许墓葬。其实这也是挺矛盾的。因为埋进去这些人,大概率就是守护长城的先人。他们曾经是军人,或者说屯民(军人的家属),真正地离开自己的家乡。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作为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但是从汉朝到现在的漫长岁月里面,守卫这里的人,他们的后人们也一直留在这里。哪里是他乡?哪里是故乡?今天走了40公里,相信大家会有各自的感触。
这里的水是碱性的,所以微微有点咸。但不影响冲出来的茶还是很香。你们可以闻一闻这个茶,把茶气吸到身体里面,再慢慢用嘴呼出去,喝完了再倒一碗。其实平时日常生活里,我们可能都活的挺急切的。所以对于缓慢的东西没什么耐心,总是想快点知道,拿到结果,听到结论。有一些朋友总问我们,我们说徒步能让人收获静定,到底什么才是静定?走了两天,大家也许会发现:我们走的时候不讲话,但心一直没有停止讲话。比如说我们的念头,似乎总要附着在外物上:不妨试试:当我们不依赖于任何东西,只剩一个空的念头,会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可能想象不出来,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的常态是被填得很满。当然,不是说填满了不好。我特别不想让大家有二元对立的判断。只是说,接下来走路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比如说那些疼的地方,你会发现疼这个感觉,也有消失的时候。然后更想让大家一起感受的是:我们应该觉察,自己到底被什么东西填满了,而不自知。觉察指的不是没有欲望,那人不变成死人了吗?而是看见自己的喜好和讨厌:比如说,看见某个人就喜欢,是因为他打扫卫生了,那为什么我们喜欢打扫卫生的人呢?一路追问下去,这个过程就是觉察。这个过程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我们被太多的东西填满,所以,往往会很被动地被自己的情绪牵着跑。
比如在日常生活里,情绪的力量比我们的力量大:它让你高兴就高兴,让你生气就生气,你完全没有抵抗还手之力。如果把情绪比喻成一匹马的话,是它拉着我们走。但在徒步的过程中,我们会重新发现平静和稳定,让自身的力量大于情绪的力量。有了操控情绪的可能性,就是重新掌握自我的开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所生活的当下,已经是无数前人奋战所得的“最优解”。糟糕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黑暗和困顿依旧会降临。
幸运的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总会有一些东西始终不变,比如坚韧,勇敢,以及年轻。
无关年龄,这就是属于一个民族,一群人鲜活的证明。
在接下来的4天时间里,我们还将继续行走在河西路上。期待和你继续分享这一路上,我们每个人由内而外的蜕变。
了解下月徒步请戳:【重走峨眉徒步】
上期徒步回顾请戳:【阳明徒步回顾】
了解【究径】团队请戳:【止语徒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