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者双汇(下)
上篇老唐谈了双汇高分红的原因及高分红将持续至何时的问题,下篇来谈增长。
先回顾一下经营数据。双汇发展主要业务就两大块,屠宰卖肉+生产销售肉制品。先看屠宰卖肉这部分:
从宰猪数量看,基本持平,营收增幅较大,增长了73亿。双汇2016年营业收入增长71亿,全部是屠宰业务带来的。由于这部分的营收增长,是由于生猪及猪肉的价格上涨,公司买贵卖贵造成的,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增长”。所以,将2016年的营收,视为零增长或者轻微负增长实际上更合理一些。
从上表数据可以直观看出,①公司的屠宰产能还有富裕,至少连2014年的1501万头都没有达到;②屠宰行业是个苦力生意,杀头猪卖掉,毛利仅140元左右。考虑到头均人工、水电、折旧和销售费用等,这行业其实就是在比规模,比管理水平,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亏损局面。
我国屠宰行业,行业进入壁垒较低,且上游生猪来源比较分散,导致屠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目前全国有屠宰企业过万家,大部分为小规模企业,年屠宰量超过2万头的企业不足4000家。目前出于食品安全、管理便利及经营压力,行业内正处于加速整合的过程中,持证屠宰场数据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不断上升。
据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研究网《2016年中国猪屠宰量、消费量分析及猪价格走势预测》一文数据,2015年,屠宰行业前四企业(双汇、雨润、金锣、众品)的屠宰量市场份额总计7.59%,其中行业龙头双汇的收入市场份额仅占2.65%。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屠宰行业历史,都曾走过中小屠宰企业被淘汰或兼并的道路。以美国为例,前三大屠宰企业目前占据市场份额超过60%,最大的企业市场占比高达31%。从数据对比上说,屠宰市场扩张空间还很广阔。
而曾经双汇最大的竞争对手,有“北双汇、南雨润”之说的南京雨润,也因陷入多元恶化泥潭,2016年屠宰量仅有双汇的一半左右,营收不到双汇的1/3,全年亏损超过23亿港币。此时,双汇的屠宰业务维持基本的盈亏平衡,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逼迫更多的小屠宰场退出市场,不断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是英明之举,是战略需要,而非竞争所迫。
屠宰业务,不仅是为自身肉制品生产提供可靠原材料,还有另外两个必不可缺的作用,一是为肉制品生产提供近于零成本的猪血、内脏、油脂等下角料;二是屠宰行业免税,可以和肉制品行业(正常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之间联合进行一些税务规划(在2016财报的102页,公司披露了屠宰业务享受免征所得税的优惠)。
屠宰业的低毛利率和收购农副产品的进项税抵扣政策,也会导致产生大量增值税抵扣项,这也是利润。例如,公司518亿营业额,假设按照13%或17%增值税率,对应增值税应有67~88亿,加上所得税13亿,公司2016年总税负应介于80~101亿之间。然而,现金流量表中公司年内支付的各项税费之和是40.74亿,而资产负债表中欠税务局的应交税费不足3亿。这部分就不细说了,总之,屠宰业对于双汇来说,绝非财报表面数据看上去那么利润微薄,也绝非一块可有可无的业务。
屠宰业务,正常情况下,利润水平会随着猪价波动而波动。在猪价下降周期里,屠宰业务获利会增加,猪价上涨周期里,屠宰业务获利会降低。
下图是2014年至今全国外三元猪肉价格走势图
备注:外三元猪,指外来三个品种的杂交猪。品种A母猪和品种B公猪杂交,生下的母猪长大后再和品种C公猪交配,产下的小猪仔就是供养殖的商品猪。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外三元猪是杜长大组合(杜洛克、长白、大约克)。该品种猪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瘦肉率高等特点,适应性好,适合规模化养殖。
从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自2015年下半年起,猪周期上涨,并于2016年上半年达到高峰。2016年下半年,猪肉价格进入下降趋势,并于今年春节后加速下跌。猪肉价格下滑,有望增加屠宰利润。但双汇也可能采用售价跟着成本降低,继续维持低毛利率抢市场份额的做法,因此,猪周期下行潜在的利润,或许2017年无法体现在财报数据中,只能说从定性角度看,2017年,双汇的屠宰业务面对的市场环境会优于2015和2016年。至于相关的成长,暂时看作零吧,且可能由于猪价的下滑,带来营收的下滑。
看完屠宰业务,再看肉制品业务。
肉制品是双汇的主要利润来源,分为高温肉制品和低温肉制品两大类。所谓高温肉制品,主要指铁听罐头、铝箔软包装肉制品、火腿肠等;低温肉制品则包括火腿、培根、热狗肠等。低温肉制品因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营养和固有的风味,在品质上明显优于高温肉制品,是未来发展趋势。
双汇也很早(最早可见2005年的资料里有)提出了“肉类产品由高温向低温转变”的战略目标。然而该目标进展并不顺利,在2009年,低温营收/高温营收已经超过70%,然而到了2016年低温营收/高温营收反而后退至60%左右。
过去五年,双汇肉制品总销量几乎没有获得增长,2012年肉制品销售总量为155万吨,2016年销售总量为161万吨,五年总计增加不足4%。肉制品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30亿,变成2016年的225亿,不增反减。
过去五年,双汇的净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成本压缩,尤其是肉制品行业的成本压缩。每公斤肉制品的平均成本,从11.5元降至9.6元,仅此一项,161万吨肉制品直接减少成本61亿。这61亿,其中25亿让利给了渠道和消费者,剩余部分成为税收和公司利润。
看到这些数据,老唐仿佛听见了万老爷子2012年的训话:为了我们伟大的目标,未来五到八年,我们可能完全没有钱去做市场推广。我们一方面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让利于渠道,让利于消费者,力保市场份额不下滑;另一方面要狠抓成本管理,千方百计省出利润来,支持集团对欧美巨头的收购,完成双汇人的国际第一猪肉佬梦想!(请注意,上述言论为老唐YY,并非万隆言论)哗——鼓掌中……
那么,成本是怎么省下来的呢?两大因素,一是充分利用屠宰子公司提供自用肉、下角料以及税收规划便利;二是利用收购史密斯肥儿德后的协同效应,猪肉搬砖。依照最近三年才有的披露,前者分别为34.5亿,33亿和36.8亿(财报168页,分部间交易收入),后者则分别为8.9亿,17亿和41.9亿(财报15页,与罗特克斯公司的关联交易披露)。
以数据看,后者逐渐磨合妥当,开始放量了。依照中美猪肉差价,这个搬砖行为必将继续存在,且规模还会扩大。依照双汇肉制品成本155亿计算,刨掉少量辅助材料、调味品等,仅原料肉部分,除内部采购36.8亿和从美国采购的41.9亿,尚且还有数十亿的采购。这是自宰和进口可以逐步占领的空间,这个占领的过程,也是继续节省成本、创造利润的过程。
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增长,也就依赖猪周期下行和猪肉搬砖两大块了,不会有太多惊喜的,其主要看点就是高分红了。到2018年四季度之后,还债压力将大大减小,可以留存利润用于发展了。然而,市场有没有双汇扩大再生产的空间呢?老唐的答案是,有。
通过在地图上划出双汇20余家子公司的地理分布(名录在财报147页),可以发现,尚有多地空白,例如陕西、贵州、山西、湖南、福建、海南等省。有部分区域已经设立子公司,但规模还非常小,例如云南、四川、江西等省。
这些区域,商业环境和已经占据的区域差异不大,经营模式可以简单拷贝,现有区域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可以直接借用。只待公司度过2017和2018年上半年高分红期后,无论是增加现有区域的投入,还是增加空白区域占领,业绩都可能重回两位数增长——仅以分红率降低为50%考虑,年留存利润超过20亿,按照双汇长期保持的2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推算,20亿资本投入,可至少产生4亿以上净利润,仅此一项,就可达到近10%的增长。
以上部分是推理,接下来老唐综述一下个人主观看法:
①近年来的高分红、低增长是逼不得已,当前是双汇的蛰伏期,到2018年四季度,就可以期待双汇的重新增长;
②双汇通过管理能力和企业规模,建立的低毛利率市场环境,构成外部资本无法或无兴趣进入的企业护城河;
③肉制品行业增长空间远远没有到头,扩张空间非常大;
④产品是刚需,而行业内看不见能构成威胁的竞争对手,雨润已瘫,金锣还小,故双汇几乎找不出变坏的可能,只是不知究竟能变多好的事儿;
⑤未来亚美欧三大洲的协同效应,还有深挖的潜力;
⑥在企业战略和产品推陈出新上,尽管近年来不理想,但主观选择信任管理层,毕竟他们沉浸市场数十年,始终和肉打交道,够专注。相信他们能逐步实现“屠宰业向鲜销转、向食材转、向调理转、向预制化、定制化转;肉制品业向低温转、向西式转、向中高档转、向食材转、向餐桌转变,实现产销上规模,确保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
⑦经查询老唐实盘记录,老唐是2016年4月8日买进双汇的,买入价格是20.24元。经过10派12.5元和10派9元后,当前股价在22.55元,大约浮盈20%出头。当时买入,主要是因为需要深圳打新门票,而自己比较熟悉的白酒业配置已经很重了,遂选中双汇。选择的理由很简单,主要就是上面第④条理由“几乎找不出变坏的可能,只是不知究竟会变多好的事儿”,这天然就是个打新门票条件。今天看法没变;
⑧最后说一条隐忧:由于万洲国际同时持有双汇和史密斯肥儿德两家公司,理论上万洲有能力通过猪肉搬砖和对西式新品的引进,自由安排将利润更多的留在美国还是留在中国。出于美元相对于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中国外汇管制的加强,以及万洲持有100%史密斯肥儿德,却只持有73.26%双汇发展,老唐阴暗地担心管理层会有意将利润倾斜于美国;
⑨万洲国际目前的估值比双汇发展更低,且不受上条担心影响,熟悉港股市场的朋友,如果二选一的话,建议选择万洲。只是港股的信息披露和跟踪,对老唐而言,陌生且有一定难度,老唐就不做如是选了。
书房福利:知名大券商万1.5超低佣金开户,无资金量限制,老唐已肉测真实性,请立刻点击阅读原文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