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海康④
第四小节 财务数据及风险分析
海康上市以来的发展,只能说给股东一次又一次地带来惊喜。
2010年上市发行5000万股,每股发行价68元,发行市盈率49倍,融资34亿,发行后总股本5亿股。7年间合计现金分红约105亿(含税),10%股份获得10.5亿。同时利用利润转增送股,股本扩大12倍,上市之初的5000万股,已经成为了6亿股出头。这6亿股,当前市值210亿以上。
在市盈率从49倍降低为29倍的过程中,投资者整体依然获得7年约6.6倍(220/34)的回报,年化回报率超过30%。企业净资产从2010年的56亿,增长到2016年底的245亿的过程中,净资产收益率维持了稳定上升态势,从27.4%增长到了34.5%。
公司客户主要是实力强劲的政府机构,回款基本有保障,利润含金量较好。应收账款虽然高达112亿(应收票据几乎全是银行承兑汇票,可视为略享受折扣的现金),但超过85%为一年期限内的,对应约30%以内营收,与公司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基本吻合。
从应收和应付对应看,在整个经营活动中,别人欠公司约120亿(应收、预付、其他应收),公司也欠别人约120亿(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薪酬、应交税费、预收、其他流动负债),总体平衡。在产业链上,公司通过占用上游资金,支付下游客户占用产品的成本和公司应获的大部利润,基本属于产业链上的相对强势者。
整份财报,老唐只有两点担心,准确的说是一点不理解和一点不知道。
不理解的是,公司在保有超过200亿类现金资产的情况下——货币136亿、应收票据28、其他流动资产41(主要是38亿银行保本理财产品),为什么还要产生有息借款约47亿(主要是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两项),甚至在2017年1季度还增加了超过25亿的短期借款和约1亿的长期借款?
对于长期负债里的利率为1.2%~3.5%的低息英镑债务(折合0.16亿人民币),以及1.25%利率的应付债券4亿欧元(折合29.5亿人民币),都容易理解,但15亿人民币的保证贷款,利率是多少呢,比银行存款利率还低吗?
如果借款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公司为何在保有90亿人民币存款、近40亿外币存款及38亿理财产品的情况下,去借15亿的人民币贷款呢?如果不借这笔15亿,75亿人民币存款、近40亿外币存款和38亿理财产品,不足以维持公司日常运转和年度红利分配(需现金约37亿)吗?
2017年1季度,公司还增加了25亿短期贷款,财报注释为:临时资金周转增加银行借款。借25亿的后果,就是使货币资金增加了25亿。这个借款意义何在呢,公司出于什么考虑?
一点不知道,是公司2016年财报111页披露的享受15%所得税率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截止到2016年底。是否续期成功了?如此能够直接影响公司净利润波动的重大信息,没有看见披露。但2017年1季度利润表采用的是15%的所得税税率,似乎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经延续认定了?——实际上,根据老唐主观推测,海康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只是程序和时间问题,不会有什么大障碍。
另外,同在111页披露的2015公司享受的10%所得税率优惠,2016年是否继续享受,现在有消息了吗?
税率政策,对海康挺重要的。海康威视的利润主要集中在股份公司本部。本部2016年营收172亿,不计算投资收益,利润总额有79.5亿。而合并报表营收319亿,利润总额仅83亿,意味着全部子公司合计产生的税前利润仅3.5亿。这是海康主动的税务策划,利用本部享受15%乃至10%的低税率,将利润的大部留在本部,让较高税率的子公司少产生甚至不产生利润。
由此,本部如果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可能对海康产生10亿元上下的净利润伤害。同样,增值税优惠政策如果有变化,对海康也将产生很大影响。目前公司享受软件产品销售,先按17%税率缴纳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由政府审核后退回的政策。这也是每年大额营业外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例如2016年,增值税退税13.2亿,直接带来超过11亿的税后净利润,占税后净利润的15%左右。所以,关注海康,必须要关注政府所得税及增值税优惠方面的政策变动。
烦请哪位朋友,上班时间有空的话,致电公司问问这个“不理解”和“不知道”,对了,还有前面那个“非制冷”。问过来书房反馈一声,谢谢。
至于公司财报及券商研报官样文章谈到的技术更新换代风险、产品安全风险、汇率风险、管理风险的概念等,在老唐眼里,算不上什么真正风险,就不谈了。有兴趣的朋友,直接看财报原文。
最后聊聊股东方面的趣事。
先说龚虹嘉这个二股东,这人在海康上的投资,堪称传奇。2001年,一共投资了245万元人民币,其后没有再追加过资金投入。经过不断减持,已经累计收回现金超过60亿(没有跟踪过具体卖出价格,根据减持当年股价范围估算的,大致上应该差不多),目前还直接间接持有海康威视17.98%的股份,以当前市值计算,价值超过400亿。投资245万,16年变460亿,这个年化回报率是多少?老唐数学不好,算不出来了。
就这,其实龚先生减持的位置,一点儿也不神。除了2014年没卖股票以外,其他年份年年都有减持,感觉是不看价格,只要需用钱就卖股票的节奏。其较大量的减持发生在2012年,2013年和2016年。即便我们先忽略今年减持价位是高还是低的疑问,回看2012年和2013年,在市值400~1000亿之间卖出的,无疑是卖在山脚了。当然,作为一名风险投资人,龚先生有能力寻找到更多的初创期企业,就算这边便宜卖了,或许还有那边变态便宜的投入呢!
除了龚虹嘉先生不断卖出,管理层持有的威讯投资、康普投资以及上市前入股的东方集团,基本上也是从上市就开始陆陆续续减持,没停过。除了今年之外的年份,现在看都是典型的底部割肉。结果,2016年,公司总经理胡扬忠先生又在23元上下陆续买回了8100多万股,耗资近20亿。就他个人而言,纯属“低抛高吸”(向刘主席举报,哈哈),买进价格比2015年之前所有的卖出价格都高。
目前,管理层个人持股及持股平台持股加总,公司核心管理层合计大约有超过185亿市值的资产,和他们所服务的海康公司捆绑在一起,大体结构如下图。和洋河的情况类似,我喜欢这样的企业。
图简陋,凑合看,反正比老唐手绘的清楚。这破图花了半个多小时,纯属张飞绣花
套用巴神反复强调过的投资秘籍:我们喜欢的生意必须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由有才干并能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经理人所管理。当这些条件全部具备时,如果再能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进,那么出错的机会是很小的——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老唐觉着,就投资理念而言,这一句话已经解决了。
现在,老唐个人认为,海康威视就是一家具有长久竞争优势、由有才干并能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经理人所管理的企业。当前,就缺一个合理的价格了。
看一下股东列表,聪明人实在太多(这日子没法过了!倒地打滚中……),股东里面,除了国资、龚虹嘉以及49名核心管理层直接或间接的持股以外,境外机构有大名鼎鼎的瑞银、摩根大通、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境内机构有中央汇金、中信证券、东方集团。刨掉这些大脑袋,截止2016年底,有股东9.47万名,人均持有约1.7万股,人均市值约60万元。截止1季度末,股东7.28万户,人均持有约2.2万股,人均市值80万元。人均市值80万元,里面恐怕藏着不少脑门油亮的财富收集器呢!
目前市盈率已经30倍了,如老唐之前文章说过的,这是我心中合理估值的上限。此价位入伙,只能获取相当于或者略低于企业未来增长的回报,无法从市场参与者手中捡到便宜。在我初步的理解中,海康很类似茅台,未来的业务和增长均具备一定的确定性,老唐个人愿意稍微放宽一点标准,在税务政策不发生不利变化的前提下,愿意以三年后20倍市盈率卖出能有100%收益的考虑着手(通常我以三年后15倍市盈率卖出考虑。注意,是这么考虑入手价,不是我三年后就会以这个价格卖出),2017年内可以接受1600~1800亿市值之间的买入。相对于当前股价,期盼市场先生能癫狂一下,给老唐来个2成以上的下跌。
啥也不说了,明天早上含泪买点观察仓先——高风险动作,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