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赢,而后求大赢
雪球银行螺丝钉兄的新书即将出版,邀请老唐给写篇推荐序。老唐这几日忙中偷闲读完了寄来的全本书稿后,写了篇七百余字的推荐序(不是本文)。
这个过程中,想到有七成左右的投资者在市场亏损,忍不住为书房读者单独码了本篇虽初级,但又非常重要的入门科普文。希望能够提醒部分朋友从投资的原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愿意在企业分析上面付出多少精力,这付出是否值得?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先赢而后再求大赢?
雪球自2014年11月开通组合至今,据最新统计有超过115.7万个组合。这个数量,从统计意义上说,大致可以模拟整个股市了。其中有些组合可能不如实盘,有些组合可能超越实盘,也有些组合已经停摆如同股市里的僵尸账户。
在这115万多个组合当中,有一个收益率为0的纯现金组合,跑赢了其他57.71%的组合。
一个收益率为4.32%的组合,跑赢67.09%的组合。
一个收益率为7.77%的组合,跑赢71.81%的组合。
一个收益率为11.97%的组合,跑赢76.31%的组合。
这是一组残酷的数据。
在这三年时间里,至今有57.71%的组合(或早或晚建立的)是处于绝对亏损状态;
有67.09%的组合净收益没有达到货币基金(例如余额宝)的年收益,实际上也处于亏损状态,亏损了银行利息;
有71.81%的组合,低于货基两年的收益,有76.31%的组合达不到余额宝存三年的收益。这76.31%-67.09%=9.22%的组合里,有少量建立较早的,严格来说,也是亏损状态。
即便如此,很可能还是要感叹“聪明投资者都在雪球”,因为至少还有约24%的组合(无论其建立于2014还是2017)收益超过了12%,是赚钱了。这已经远好于江湖传言的“七亏二平一个赚”。
无论是七亏还是67.09%亏,大致上来说,股市里每十个参与者,总体会有六七个是亏损的,这就是八九不离十的真相。
看了这残酷的真相,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正经人眼里,炒股是一件非常不正经的事。其实在老唐眼里,炒股也不是一件正经事,脑补的话,要么是无业游民整日盯着别人的钱包,要么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破股看一天”的苦大仇深。
在我眼里,股市里的正经事有三个层次,前两个很简单,读完本篇,理解了结论,愿意相信前辈们的经验和分享,便足够成为超越七八成参与者的市场赢家了。
第一层次:啥知识也不需要懂,先理解两个要点,开始轻松收钱之旅。
要点1:理解股权回报率优于债权和现金。这是逻辑和历史数据双重支持的投资第一要点。
逻辑上说,股权是一家公司偿付所有债务后的剩余价值清算权,在利益保障上,比债权更靠后,承担了比债权更高的风险,市场必然(也必须)要给股权资产风险补偿溢价,才能导致逐利的资本配置股权资产。这是股权资产长期回报率高于债权资产的规律性原因。
数据上说,根据杰里米.J.西格尔教授的严谨研究,同样投入1美元,在从1802年到2002年长达200年间,投资于黄金最终收获4.52美元,投资于短期债券最终收获281美元,投资于长期债券最终收获1788美元,投资于美国股市最终收获704997美元。
伦敦商学院Elroy Dimson和Paul marsh两位教授,花费14年时间,整理了12个国家在1900~2000年的资本市场原始资料,找出曾经破产和退市的股票一起加入进来衡量,最终结论:“在所有12个国家,股票市场都是投资收益最好的”。
关于这些国家股票债券投资收益率和通胀的对比图,可以参看《投资收益百年史》这本书,也可以直接在老唐雪球主页搜“读史可以明智”这篇文章,看12个国家各自的回报率曲线图。此处附上日本的(日本股市资料缺1900~1913年的)
所以,在倍受推崇的(至少看过方三文和stevevai1983多次推荐过)耶鲁财神大卫.F.斯文森写的《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一书中,斯文森反复强调的资产配置三大原则第一条就是:以股票为主(其他两条是:多元化,考虑税负问题)。
要点2:上市企业中的优质企业盈利增速>全部上市企业盈利增速>全国所有企业盈利增速>GDP增速。这部分,老唐在去年12月的文章《股市获利的逻辑和路径》里说过,直接摘抄: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结果一般以GDP衡量。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缩写,它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正是这些新增加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人们吃穿用住行以及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及其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着GDP的持续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可以清楚地做出判断,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总量是持续增长的。
国民经济是人的生产劳动成果,也由人及其组织分享。如果按照参与创造和分享GDP的主体区分,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拿走的税费;
二是参与GDP创造的个人的收入;
三是非营利部门获得的捐赠和服务部门提供的中介服务费用;
四是企业的盈利。
除非某一特定时期的极端情况导致人类文明和经济倒退,否则,人类将长期维持GDP的持续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土地等资产的产出、交换和分工的深化及其带来的知识积累)。
显然,一国所有企业作为一个总体,不仅能够分享利润,而且所分享的利润是持续增长的。在现代经济中,一国GDP的70%左右是由企业创造的,且由于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个人和中间组织。
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不仅左右着一国GDP的结果,而且优于以GDP所反映的社会整体新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四个部分的加权平均值),投资于全部企业回报会高于GDP平均增长。
企业是追求收益的经济主体,没有收益,就没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创造较高的收益,是因为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比个人、家庭或政府有更低的交易费用支出——通过深化分工、专业化协作,以及对利润的激励和对损失的惩罚机制等原因(若有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诺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鼻祖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是他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贡献)。
虽然上市公司不见得各个都是优秀企业,但由于有利润、盈利能力、后续融资可能、上市费用支出等多种条件的筛选,总体来说,上市公司收益水平高于全社会所有企业平均水平。无论是中国证券市场20多年的运行情况,还是发达国家更长时间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有研究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跨度里,天朝全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保持着年均近10%的水平,而同期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则实现了年均大于12%的水平(别小看2%的收益率差距,20年时间里,12%收益率资产赚到的利润是10%资产所获利润的150%+)。这意味着,如果买下全部上市公司,将能够获得超越全社会企业平均收益水平的经营收益。
接下来的推理更简单了,所有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2%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会高于上市公司平均。哈哈,这其实是一句废话,但往往被人忽略。这句废话意味着,如果通通都按照净资产买下所有ROE>12%的企业,长期来看,这些企业将赚到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更高于全社会整体的利润。
这样的情况下,就意味着你只要买下全部上市公司,就基本确定盈利,而且盈利能跑过GDP增长。如果更进一步,能选择盈利能力稍好一点的上市公司购买,甚至能够赚到更多钱。
而这个其实一点也不难。正所谓「假传万卷书,真经一句话」。此处抛出一句话就足以让你超越67.09%的人,进入长期盈利的境界:
认真工作,有闲钱买入510300,
静静等待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天天帮你赚钱。
——别担心企业赚钱跟你没关系。就算不分红,市场也不会亏待高盈利能力资产的。
事实上,根据银行螺丝钉兄在《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中的计算数据,从2006年8月24日至2016年8月24日十年间,沪深300指数的年化复合收益率为11.7%。其中股息带来1.86%的年化收益,盈利增长带来14.4%的年化收益,市盈率波动收益为负值。
上面说的是轻松盈利的第一个层次,以天朝人民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看,老唐觉得10%左右的年回报,还可以延续好些年。这个10%回报能带来什么结果呢?
假如你今年30岁,手头只有30万可动用投资款,每年还能节余3万元投入,到你60岁需要退休时,你在股市刚好积累了1000万——如果按照CPI保持3%左右的通胀速度估算,30年后的1000万,购买力类似你今日拥有410万现金。
这个回报水平,能大致保障你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掉队。想走的更快,要么你今日本金比30万多,要么你每年能够新投入资金比3万多,要么继续学习提高投资能力——三者至少得具备其一。
但有了这样的轻松盈利垫底,你的工作和学习就仿佛带着奖学金一样,不仅轻松快乐,而且会很有成就感——耗时很少,收益不错,轻松赚钱,具备了正经人的光辉形象。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根据股市指数市盈率的高低,来决定追加资金的多寡,在指数低市盈率的阶段增加新投入资金量,在指数高市盈率的阶段减少新投入资金量。这部分相关内容可以参看@银行螺丝钉 即将出版的新书《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这个层次,有巴神深耕投资数十年的智慧大脑做背书:
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1993年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个股研究的中小投资者,成本低廉的指数型基金或许是他们投资股市的最佳选择——沃伦.巴菲特2007年
第二个层次也只是稍微复杂一小点。在资金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去理解资产配置的概念和原则。
例如《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一书给的模型。斯文森建议一个投资者应该按照「30%美国股票,15%国外发达国家股票,5%国外新兴市场股票,20%房地产,15%美国长期国库券,15%美国通胀保值国债」的比例配置资产,并在季度、半年度或年度终进行再平衡——所谓再平衡,就是使各类资产恢复初始比例。
知道这段,可以节约书钱了,全书就讲了三个问题:①建议这样配置并论证这样配置的合理性;②择时交易不靠谱;③基金行业性失败的根本原因。
以上两个层次都不辛苦,真「知」了,便会了,也就能够获取大部分的投资收益了。正如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
投资这件事有个特点,门外汉只需少许的努力和能力,便可以达到令人敬佩的结果;若试图超越这唾手可得的成就,便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
超越唾手可得的成就,需要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这些智慧和精力用来干什么呢?投资的第三个层次:
读懂财报,对企业进行深度研究,研究财报后面的企业竞争优势,学习对企业估值。
根据自己理解的企业多寡,企业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差异大小,或分散或集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投资组合。
除非你对投资这件事有着高度的渴望,对研究行业、研究企业有浓厚兴趣,否则,大部分人其实走到前两个层次足够了。省下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到更多美好的事物上。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想清楚自己究竟最想要什么,可能是投资路上顶顶要紧的事儿。
又有朋友抱怨二维码不如「给赞」好用
那就我交叉乱放,你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