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指数基金的投资逻辑和误区
这几天的问答广场里,有好多条都是有关指数基金投资的。提问的内容引发老唐一喜一忧,忍不住要做做祥林嫂,把有些话单独翻出来再详细说说。
说喜,是看到很多朋友思考重心不再是「炒」股,而是思考自己应该「投资什么」,并进而认为自己没有企业研究能力的时候,不妨从了老唐的建议:从指数基金开始,先求稳赢,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大赢。
就这一步,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非常重大,直接涉及到正路还是歧途的问题,市场上大部分人都跳不过这个坎儿。正所谓「一炒毁所有」,能走到指数基金部落里,已经算超越平均了。
忧的是,似乎很多朋友受到某些平台或媒体的影响,脑袋里始终执拗着要去找一个「波动大的指数」或者「赢面更大的因子」,试图通过高抛低吸或者某种神奇的资金分配公式,在指数投资的收益基础上,额外的寻求一些超额回报。
这让我想起格雷厄姆那句著名的叮嘱:
投资领域具有一种并不广为人知的特性。普通投资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努力和具备很小的能力,就可以取得一种可靠(虽然并不壮观)的成果; 但是,要想在此基础上做出任何提高,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非凡的智慧。 如果你只想为你的投资计划额外付出一点点知识和智慧,就期望取得远超一般水准的投资成果,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更糟糕的境地。
指数投资这个事情,非常简单。主要是搞清楚它背后的逻辑,逻辑一旦清楚,实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然而,某些赖以为生的平台或媒体,不知是不是出于要找些高大上的事情来做做才对得起客户所付费用的原因,对极其简单的指数基金,同样设计出的各种眼花缭乱的操作。
对此,老唐认为,投资者一定要从底层逻辑上去追问,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再考虑是否值得效仿和学习。
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19~29页,老唐解释了长期投资主流宽基指数基金会赢的原理,是因为其成分股是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较为优质的企业,其长期回报率会大于全国所有企业回报率的平均值,而一个国家所有企业的回报率平均值会大于名义GDP增速,并继而大于实际GDP增速>长短期债券回报>现金及货币基金回报。
这个“赢”和市场当中人与人的博弈毫无关系。然而,很不幸的,无情的事实证明,市场绝大部分努力奋斗的人,投资回报率居然远远低于不博弈的指数基金。这是为什么呢?
巴菲特在2016年致股东信里特意解释过这个问题,老人家说:
在200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中,我曾指出,从整体来看,专业人员进行的主动投资管理,在多年的时间内表现会落后于被动投资的业余人员。
这一群职业投资管理人向他们客户收取大量费用,但从整体来看,他们的客户收益率比起那些选择指数基金的业余人员来说,反而糟糕一些。
为此,我公开设下50万美元的赌局,允许任何一名职业投资人选择5只以上的基金,我赌十年内,职业投资人选择的基金,其表现会落后于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表现。
随后,我满怀期待的等待各位基金经理(他们可以把自己管理的基金包括在5只基金内)蜂涌而来,为他们的职业声誉做出辩护。
毕竟是这些基金经理催促着客户对他们的投资能力砸下几十亿美元的赌注。既然这样,他们就不应该害怕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一点,和我玩这个赌局。
随之而来的是寂静之声,数千名职业投资经理人通过兜售他们选股的能力累积了惊人的财富,但最终却只有一位职业投资经理人——泰德-西德斯站出来回应我的挑战。
泰德挑选了五只投基金的基金。这五只基金的表现会进行平均,然后和我指定的标普500指数基金进行对比。
泰德选择的五只基金把资金投资到了100多只基金内,这意味着泰德基金的表现不会因为某一个基金经理人的表现好坏受到影响。
———伯克希尔致股东信2016年。
结果嘛,大家都知道了:十年后,五家参赌基金,最高年化6.5%(十年累计收益87.71%),最低年化0.3%(十年累计收益3.04%),无一例外全部跑输标普500指数基金年化8.5%的收益率(十年累计收益125.8%)。巴菲特一边收钱,一边将基金经理群体大大的嘲笑了一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业投资人给客户创造负价值的情况呢?巴菲特从逻辑上给出了有力的论证。
按照巴菲特的表述,股市投资者可以划分为两大群体:许多非常聪明的人打算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我们将其称为主动投资者,与他们相对的另一个群体是被动投资者。
按照定义,被动投资者群体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总的来说,他们的仓位总和大致接近指数构成。因此,显而易见,主动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也必将获得市场平均收益。
然而,主动投资者需要承担大笔的年费、巨额业绩报酬,以及活跃交易的佣金税费成本(这笔费用决不可小视,按照深交所披露数据,我国投资者月平均交易约6次),扣除这些成本后,主动投资者群体的收益,一定低于被动投资者群体。
巴神说,我用一个简易方程说明:如果A组(主动投资者)和B组(被动投资者)构成总体投资市场,而且B组扣除成本前的投资收益是平均收益水平,那么A组扣除成本前的投资收益也一定是平均收益水平。
此时,成本更低的一组将获胜。B组只有象征性的管理费用及几乎可以忽略的交易佣金(指数成分股发生变化时交易),而A组面临的管理费、业绩提成和频繁交易的佣金税费,构成其整体的亏空。——备注:原文比较长,这是老唐精简概括的。
那么,主动投资者群体里难道就没有跑赢指数的吗?当然有。我们继续往下推理。主动投资者群体扣除费税之前,收益率等于指数,这已经意味着群体内必然分布着高于指数,等于指数,低于指数的。
假设主动投资者群体里,这三部分人群平均分布,各占1/3,那么很明显,扣费以前就低于指数和等于指数的2/3投资者群体,扣费后收益率一定低于被动投资者。扣费前高于指数的群体里,仍然会有部分高出比例很小的投资者,因扣费而导致收益率变成低于被动投资者。
于是逻辑推理下的数据分布就是:由于主动投资者被管理费、业绩提成或频繁交易的佣金税收等费用抽血,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都注定有大约7成以上跑不过指数基金投资者。
巴神继续说资金管理行业的弱点。他说,即便是跑赢大盘的基金经理,行业规则也会推动他们走向失败。
靠能力跑赢大盘的人,当然有,只是比例很低。同时,也会有一些专业投资人士在短期内因为走运而获得高收益。这让寻找具备跑赢大盘能力的少数基金经理变的更加困难。
假如有1000位经理人在年初进行市场预测,则至少有一位经理的预测很可能在未来连续九年里都是正确的。同样,1000只猴子中里也会出这么一位高手。但猴子和基金经理不同,幸运的猴子不会遇到人们排队找它投资的情况。
于是,有三个有关联的事实,使得成功的投资同时也酝酿着失败。首先,基金经理良好的履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其次,几百万的资金容易管理,几十亿的资金的难度就大多了;第三,由于多数经理人依赖管理规模比例提成带来收益及声誉,所以他们仍然倾向于寻求更多的投资资金。
最终,无论这位基金经理是连续看对九年的猴子,还是真有能力的高手,他都可能被推到超出他管理能力的资金池里,从而导致在管理最大资金的时刻出现失败。
仅有极少数有能力,且始终没有触碰管理能力上限的基金经理,持续不断成功着——直到某天遇到上限(当然,也有至死或至退休也没有遇到上限的极品投资家)。
老唐注:从1998年第到2018年底的20年间,巴菲特的投资总收益只有463%,年化收益9%。伯克希尔股票20年只涨了338%,从1998年末的70166到现在的30.7万,年化收益7.66%。
这究竟是市场短期波动影响,还是即使管理能力上限非常高的沃伦.巴菲特,也终将触碰上限?这只能等待时间给我们最终答案。
回到咱们的指数基金投资话题上。我们一定要相信「如果你只想为你的投资计划额外付出一点点知识和智慧,就期望取得远超指数回报水准的投资成果,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更糟糕的境地。」
在指数基金投资领域里,这些“一点点额外的知识和智慧”通常是什么呢?我看大家关心的主要是统计某些指数历史波动率上下限,或者中轴线,然后做一个网格去高抛低吸,或者寻找某些特别的因子(多数是分红率)来选择指数基金。
我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对,而是有两点提醒:
第一,不值得。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对于大部分年龄较小,资金较少的朋友,股市根本就不是发家致富的地方,它只能视为一个放置消费剩余的储蓄罐。长期看,收益也就是两到三倍理财产品水平,回报额更多取决于你从股市之外运进去多少本金。
在此基础上,你想提高一两个百分点的回报,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投入到自身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上,大概率会得到更高回报。
毕竟你本金较少(比如百万以下),年化收益提高一两个百分点,也就折合月增加收入几百千把元,如果你用这些精力去琢磨工作,琢磨创业,琢磨进修,增加几万元年薪恐怕容易得多。
投入股市的资金是资本,但你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也同样是资本——力本,知本。别忘了:
同样寻求提高回报率,在不同的阶段,着重点应该不同。越是早期,力本和知本的可塑性越强,投资回报率越高。
能带来更高的收入,你的力本和知本的“市值”就已经飙升了。这是一只你自己坐庄操控的股票,是好股还是烂股,是上涨还是下跌,皆由你的努力确定。
同时,既然已经承认自己没有研究能力,转而投资指数基金了,你仔细想想,「仅靠统计一个波动率或者分红率,就能获取超额收益」,这样的好事情如果真的存在,凭什么轮到你这么一个在投资领域里没什么特长的人来发现呢?
第二,低风险回报与低回报风险。很多号称追求低风险回报的,实际上追求的低回撤回报,往往利用所谓资金配置、分段操作、网格操作等手段,达到所谓的低风险目的。
这些,大部分是偷换概念。简单的说,他们通常只将买成指数基金的那部分资金看成投资的本金,记作分母。忽略了闲置的或买成类现金资产的资金同样有“成本”,从这个视角去看,所谓低风险回报,很容易变成低回报风险。
本来你的资金,可以全部投入到某宽基指数(例如沪深300指数基金)上,长期稳定的获取年化约10%左右的回报(代价是承受波动)。你通过所谓资金配置、波动操作、网格操作等手段,实际上是让部分资金放弃10%的年回报水平,去获取一种表面上的总额资金的持续正收益——这话题其实有真实例子可以引用,但得罪人,老唐不往下说了。
那么,指数基金的正确投资方式是什么呢?老唐的建议非常简单:
明白指数基金高回报的原理以后,从现在起,将其视为放置“睡前收入消费剩余”的储蓄罐,做好十年周期内只进不出的心理准备和规划,一个月花费5分钟时间,把消费剩余丢进储蓄罐,结束。
其余时间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创业——十年内若有一元已经变成三四元以上的时刻,可以稍微花点时间研究一下是否有卖出需要。
由此,需要选择的主流的、可靠的、交易活跃的、有代表性的、成分股变化不那么频繁的宽基指数。在中国股市,就是沪深300指数基金最符合这个标准。
至于挂钩同一个指数的基金,配置和收益都差不多,选择规模不是特别小、收费最低的那款就行了——避广告嫌,不说代码,说成这样还搜不出来,别做投资啦!😂
至于什么增强指数,低波动因子,分红因子等等,忘了它们就好。投完之后,如果非要想享受动手动脑的乐趣,那就研究企业喽。三五年看懂一两家,也足够拿到市场先生发放的丰厚奖学金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指数基金投资法可以作为补充,那就是行业指数基金。当我们在研究中,对某行业的发展明显看好,但却没有能力判断行业内哪家企业或哪几家企业会胜出时,可以考虑投部分行业指数基金,寻求获得该行业的平均回报。
这类指数基金非常多,无论是军工行业、环保行业、能源行业、医药行业……都有。比如我就买一点点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因为自己看好医药行业,但却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研究医药股。
本文言论,均为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本文所提及的任何指数或个股,均有腰斩或翻倍的可能,请勿仅依据本文观点做出买卖决策。切切!
PS:华泰证券拿老唐的《价值投资实战手册》做开户促销,不好意思不帮人家吼一嗓子,反正华泰的App好用,佣金又便宜。已经有实战手册的,它家还有其他价投书籍供选,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