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新版《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相关
13个
我是学经济学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学得应该还不错。我毕业于南方某经济学专业排名前5的985高校,并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经济学思想是我和书房结缘的纽带。换言之,我是先认可了唐朝在股票投资背后的经济学思想之后,才开始最终静下心来学习唐朝的书籍和文章。目前为止,我几乎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将唐朝公开出版的书籍和文章全部学习过。所以,虽然本次的读后感是以《价投二》为主题,但是我并不想单纯局限于这一本书,而是想借助此次机会将我对唐朝经济学和投资思想做一个回顾,既是一种介绍,也是对自己学习经历的总结。虽然我的本硕专业都与经济学八竿子打不着,但是由于我对张五常经济学的热爱,促使我自学经济学并获得了名校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初入书房,偶然间在评论区发现唐朝也说自己是“张五常的骨灰粉”,并在很久以前,“经常被李俊慧老师(张五常的高徒)批评”。张五常是经济学学术领域内的异类,虽然其理论学说的完备性和逻辑性都大大不同于,且远远高于目前主流经济学理论,但是能够愿意用较长时间去真正搞懂张五常,并对其消化吸收的人并不多。唐朝虽然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但其对于经济学理论的洞察力显然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经济学的专业学者。要知道,市面上的经济学的科普读物、专业书刊以及学者数量之巨,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也不为过。鉴别谁的水平高,谁在胡说本身就需要极强的专业水平。张五常在经济学界的定位与巴菲特在投资界中的定位极其相似。他们都是大师,他们都让人佩服,但是真正愿意真心接受他们的学说和思想并进行实践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幸运的是,在我陷入“迷途未知返”的“炒股世界”之前,我通过张五常,“认识”了唐朝。张五常和巴菲特的小众都缘于他们的思想“简单,但不容易”。之所以将斯密的《国富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肇始,就是因为斯密通过别针工厂的案例,对“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变得富强”这一问题,从“分工提升效率”的角度给出了解释。张五常经济学的核心是围绕需求曲线,不断通过挖掘人类行为所面临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的变化来解释并预测人类行为。其理论底色是极其纯净简洁的,但“寻找局限条件的变化”却需要经济学者有极强的对纷繁世事、历史演进和人性转变的综合洞察力和判断力。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特别是所谓国外先进的西方经济学开始唯以统计数据和模型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马首是瞻。所有无法用数据验证的文章,通通被认为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伪经济学,难以在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学术圈逐渐被那些能够跑数据,画表格的“经济学家”所把持。经济学理论及其验证方法,变得愈发复杂而不是简单,也正因为此,经济学脱离了“解释世界”的最终目的,变成了一种象牙塔内的学术游戏。同理,巴菲特也面临类似的“张五常困境”。价值投资的精髓很简单,就是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公司或者用高昂的价格卖出公司。但其难点在于,如何辨别当时的价格是“便宜”亦或是“高昂”,尤其在价格信号忽高忽低的剧烈波动下,怎样形成并坚持自己对于公司合理估值的判断。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以及未来价值的走向,同样需要投资者具备历史的眼光、对商业模式的洞察力以及对管理层人性和性格的大致判断。如同张五常经常公开嘲讽玩弄数据统计模型的“正统经济学家”是“风水大师”一样,巴神也十分厌恶华尔街的“专业投资人员”以及学校里用五花八门的数据图标教授投资的“金融学教授”——大道至简,诚不我欺。张五常和巴菲特都是大师,但其“学徒”不及主流圈子十分之一二。工夫在诗外,要想学好并灵活实践“张五常经济学”和“巴氏价值投资”,仅仅搞懂他们的理论要义是显然不够的。因为其理论框架极其的简洁明了,不需多言,而如何掌控其应用实践时所面对的变化条件才是关键。但恰恰是后者,让无数不愿意阅读、不愿意长期提升自己以及不耐烦“知识复利”发挥威力所必要的漫长过程的经济学者和投资者望而却步。他们的退缩让“张五常”和“巴菲特”愈发珍贵,他们的退缩也让真正二者的“信奉者”变得更加超脱出群,价值非凡。幸运的是,我碰到了这两群“信奉者”交集之中的“明珠”——唐朝。在我看来,唐朝是将张五常和巴菲特的思想实践融合得最好的投资者。他由于长期研究张五常经济学,其投资框架具备强大的逻辑理论体系和自洽能力。而对于巴菲特思想的执著和热爱,让唐朝在实际的投资实操中又显得游刃有余。细读唐书房以及唐朝著作(包括但不限于《价投二》)的读者可以发现,唐朝在投资决策的背后实际上往往饱含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只是我想,由于读者专业背景的不同以及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唐朝经常会略过甚至有意简化对一部分内容的探讨。但在其文字叙述之间,我借助一定的专业能力,倒是能窥知一二。唐朝偏爱白酒,在毛利率高、存货不跌价等常见财务原因的背后,实际上是其对“财富积累的仓库理论”的理解。有精神性愉悦功效的产品,实际上都能充当“财富积累的仓库”,也就是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类产品很自然能够享受到价值上扬的浮力——他们就像一个仓库,将国民经济提升导致的“溢出”储存了起来。白酒受众面极其广泛并且有公开交易市场(无论是实物还是股票),这就让其相比于古董、邮票等“财富积累的仓库”在储存财富的能力上更加稳健,也更具备投资价值。唐朝相对于重资产企业,更偏爱轻资产企业,除了财务上的资产减计和自由现金流受损的常见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贴近商业模式本身的考虑,那就是轻资产公司的产品一般不会受到,或者少受到“挤迫”的影响。“挤迫”是边际成本升高的原因,这就意味着轻资产公司在面临市场需求激增而需要“扩产”时,可以将边际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针对银行股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唐朝是将交易费用理论纳入分析,从制度成本的角度进行的综合判断。市场经济的强大,在于市场能消除大部分在管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交易费用。市场整体交易费用的降低,实际上就是国民财富增值的过程。制度成本、交易费用和国民财富是能划上等号的,这也是张五常经济学的一大理论根基。换言之,一旦有形之手对市场经济产生了巨大扰动,其交易费用会急剧上升。银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资产债务本身就不甚明了,在交易费用快速增加的情况下,会显得愈发朦胧而不可知。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实际上会带来银行股价值的“巨大减计”。在这样的情形下,唐朝放弃多年跟踪的银行企业,也就变得十分理所当然了。比如唐朝对于上头成本和直接成本概念的反复使用,实际上是建立在对经济学规模效应的理解基础之上;唐朝估值法的理论根基——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公式,是张五常唯一认可的金融学家欧文.费雪在其经典博士论文《利息理论》中所确立的。之所以我能迅速成为唐朝以及唐书房的忠实“学徒”,绝大部分原因是我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很难挑出唐朝在投资逻辑上的“大谬”。看唐朝对于公司的分析,我基本上很快就能找出他的说法背后所对应的张五常经济学的道理,并在数秒时间内判断其正确与错误。既然他基本上都是对的,我也就很难拒绝成为“唐朝投资法”的践行者——所谓有真知,就不怕“难行”。但经济学的正确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投资业绩上的累累硕果和财富。上文提到的现代金融学开创者欧文.费雪事实上最终以炒股破产草草收场,晚年惨淡。唐朝对于价值投资的贡献,还在于他在经济学理论之外,发展并系统总结了直面实战的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这也是《价投二》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千道理、万道理,能赚到真金白银才是唯一道理”,唐朝的价值投资法“能用、好用、管用”,这是他超越经济学范畴,给股市投资实践带来的巨大增量价值。巴菲特并非学者出身,这也导致巴氏并不热衷于系统整理自己的投资思想和方法,其投资方面的思考往往散落于各种与之相关的读物之中——比如《股东会问答》、《给股东信》等。旁人总结的巴菲特投资思想的著作,我认为总是与巴菲特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存在一段较大的距离——事实上,巴氏也并没有官方“钦定”哪本书是他的唯一武功秘籍。但相比巴氏的投资体系,老唐的“太祖长拳”是更加能够被中国的投资者快捷理解并迅速上手的投资框架。对于如何面对市场价格的波动,唐朝通过“不瞅傻子只瞅地”这样更加符合国人偏好的俗语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地阐述了价值投资者眼中“股价”的本质。用“泸州老窖”这样的大牛股,举例说明了如果业绩分红保持稳定增长,股票价格长期熊市会带来的“惊人后果”,让所有投资者都拍案惊奇,并永远难忘。对于公司的估值,唐朝原创性地将费雪的财富贴现公式以及巴神的“抠门打折”融为一体,让投资者看完相关书籍后,能够很快学会对于公司客观价值的判断。对于公司的买卖决策,唐朝在巴神“买得便宜且打死都不卖”的基础上,增加了“贵了也要卖”的投资框架缺环。对于挚爱的公司,投资者不一定非要只做“需求者”不可,如果价格严重高涨并脱离基本面,“需求者”应该转变为“供给者”——售出股票。不知道这一点,唐朝是否也受了张五常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其实是一条线”的理论影响。事实上,作为一个具备经济学科班经历的专业人员,我在接触到唐朝之前,对巴菲特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巴神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是我一直无法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真正“搞懂”巴菲特到底在讲什么。这与巴菲特从未用详细而严密的投资框架来说明自己的操作有关,同时也与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与经济学理论之间一直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鸿沟有关。幸运的是,唐朝用一己之力填平了它。至此,对我来说,投资天堑,一朝变为通途。事实上,虽然我崇尚价值投资,但我并不是直接通过巴菲特汲取到了投资思想的养分。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投资启蒙老师应该是唐朝。我时常在想,如果我没有偶然间接触到唐书房和唐朝,我这辈子会亏多少钱,吃多少亏,会受多少教训,最终又能不能走上投资的正道。我也时常在想,如果我没有自学张五常经济学,并通过接受主流经济学的残酷训练,最终认识到张五常经济学的弥足珍贵,我是否又能在纷繁缭乱的投资世界和林林总总的“股神”沙漠之中,淘到“唐朝”这样一颗金子。在投资的世界里越是徜徉,看多了腥风血雨,看多了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看多了兴衰更迭和盈亏同源,就越是感到自己的渺小和那些成功的投资家的伟大。命运的潮流风起云涌,直挂扬帆,渡济沧海往往只是文学作品的一厢情愿,在命运的洪流下,我们只是一叶扁舟。接受自己的无力、偏见、局限甚至愚昧,并不断地去努力改变、提升、转化直至臻美。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所有的付出都会扩充资产表并有可能转变为未来的“利润”,我能做的唯有紧紧抓牢每一个命运突如其来的馈赠——不论是张五常、巴菲特抑或是唐朝。终有一日,把他们放在一起、拼在一块,就能散发出夺目的命运多彩极光。愿命运给我们一双慧眼,不要错过每一个命运的馈赠,不要忽视身边能接触到的每一个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