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笔记:投资的选择 ——读《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有感

yujiang92006 唐书房 2022-11-25

站在2022年这一刻的时点,我问自己:

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吗?

不。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更艰难的时候还未来临。

如果现在不是最艰难的时刻,那你有什么担心的呢?

如果现在就是“至暗时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祸福相倚,否极泰来”。

如果更艰难的时刻终有一天来临,那你现在最需要做的

就是努力做好准备,“迎接”她的到来。

读到一本书,遇见一个人,也许都可能改变你的命运。但可以有引路的人,自己的路却没人能替你走。

投资的道路可以很简单,但不会容易。越过一座雄关,还有另一道沟壑。未来可以是一片锦绣美好,但切记不要操之过急。

如果十年不行,那就二十年,如果二十年还不够,那就三十年。从现在起,做二十年后的打算,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各人有各人的选择,不过路径不同,但愿殊途同归。

财富不是目的但是保障,生活本是寻常却多磨砺。《活着》本就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体面、尊严、任性地活着。

读书是最好的投资

成为有钱人的欲望,是推动财富增长的原动力。——唐朝

中国人有耻于谈钱的传统,但世人对财富的渴望又无形中袒露在“恭喜发财”的祝福声中。我对钱的认识或者说欲望,是直到少年时才萌芽的。

我在“财商”方面似乎确实比较迟钝,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会悄悄塞给我几块“钢镚儿”,很长时间里我都不太明白外婆为什么要给我钱,只是乖乖地存起来并不太以为意。

成年后回忆往事,不禁感叹于孩提时的“天真无邪”和“无欲无求”。而事情常常让人忽视的另一面是:就像所有平凡而伟大的父母一样,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小心呵护,使我即使在普通的家境中,也无需为“钱”而忧心,可以始终专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天有不测风云。世事无常总是不欲而至。少年时终于第一次看见成年人的无能为力。

情感的宣泄虽喷薄而出,但理性却轻易就了宽恕了自己的年幼,只是暗暗在心里埋下一个目标,即使再次降临修罗战场,彼时我已做好准备。然而,由于缺乏认知与路径的牵引,终究还是飘散在了时间的轮回里,同时也笼罩了一层宿命主义的悲凉意味。

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有一些即使是悲观者可能做梦也想不到。

这一次,我依旧没有准备好。我不知道如果那个目标实现了,是不是结果就会不同。

无数次的回溯和推演,我始终无法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也许潜意识中也不愿接受那个可能的答案。但心中却升起一股对“赚钱”的执念。

如果说,投资是为了生活,那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并不能确切给出答案。但是,虽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十年前我已经知道不想要什么。

作为一个“工作既非兴趣,兴趣亦非天赋”的“双非”普通人,上班对于我而言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幸运的是,我十分擅长于“打工人”这份社会学意义上的工作。

不幸的是,这里并没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长期的付出与回报失衡,迫使我开始反思:“如果工作只是为了赚钱,那为什么不将自己的“擅长”直接用在赚钱上呢?”

于是在茫茫暗夜中,我开始了自己一个人的航行。除了上班之外赚钱至少还有两条路:一是创业,二是理财。

然而在当年那如火如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我“本能”地退缩了。于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理财,也就是让“钱生钱”。相较于创业的破釜沉舟,理财似乎更契合我保守的性格。

当然现在我知道了理财其实还包括:银行、保险以及税务。而投资是其中风险最大的一项,也是个人财务升腾的主要途径之一。

但该怎么投资呢?又投资什么呢?我的脑中真的是一片空白,恍然发现之前二十年的学校教育此时竟无半分用处。相较于网络信息的嘈杂与碎片化,冥冥中我还是选择了去书中寻找答案。

今天重新检索当年去图书馆借阅的书目,比较有印象的还有《年轻人一定要知道的89个理财常识》,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复利”,从此开启了我对投资美好的遐想。

《大钱:挑选优秀成长股的7条法则》现在看来投资理念很正,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有点太超前了,而且缺乏“手把手”的实操性。

此外,最多的还是大量关于技术指标的炒股书籍,可惜自己天资太低实在无福消受,大多匆匆翻了几页就“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了”。

而真正指导我开始投资的还是那本《大话基“经”:聪明投基才赚钱》,书中谈及的“四四三三”挑选基金的方法,简单好学,容易上手。

于是在2012年底的某一天,我从股票基金开始迈出了投资道路上的第一步。

从2013年到2015年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断定投加仓,对行情涨跌却无感,但由于对“股市是赌场”根深蒂固的偏见,当时并没有买卖股票。

回头看来,我幸运地在2013年市场大底部区间逐步完成了建仓,并在2015年那场波澜壮阔的大牛市5100点顶峰时,完成了全部资产翻一番。

然而,无论是对目标的执念也好,对金钱的贪婪也罢,未能见好就收,紧接着就满仓经历了股灾1.0、2.0、3.0。

亲身经历了连续13次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壮烈与惨况,眼瞅着靠运气赚到的钱又靠运气吐了回去,我是结结实实交了一笔不菲的学费。

如今回想起来也不禁唏嘘不已,这就是股市啊。

在大牛市的过程中,我也不能幸免地开了证券账户,于是和股票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在感叹股市造富与财富湮灭的双重效应之余,也引起我的思考:首先,事实证明了投资确实是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致富道路。

其次,买股票基金其实也是买股票,为什么买基金就是投资,买股票就是赌博呢?股市真的是赌场吗?那“七亏二平一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多少次我都妄想如果当时我能读到《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该有多好,因为本书聊的就是这个话题。

股票是最好的资产

在书中的第一篇,老唐引用了沃顿商学院西格尔教授的经典著作《股市长线法宝》和伦敦商学院的研究结果《投资收益百年史》来论证:股票是最好的投资。

尤其是伦敦商学院的研究涉及五大洲,19个国家,上百年时间,其间经历无数世界政治经济重大危机,最后证明:股票相对于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收益溢价分别为3.7%和4.5%,如果长期来看投资股票和投资债券收益差可达到近万倍。

这是国外权威机构的研究结论,那中国的股市情况如何呢?老唐又列举出代表全部A股的万得全A指数,用A股27年的真实数据来证明:“以1994年末的379.34点为起点,统计1994年末到2021年末共计18个滚动十年期。

结果让人震撼,无情的数据告诉我们:只要以十年为期,以任何一年为起点开始投资股市都不会让我们亏钱。”

其中,2005年末至2015年末(十年7.2倍,年化21.88%)、2004年末至2014年末(十年4.6倍,年化16.54%)和1997年末至2007年末(十年4.4倍,年化16.01%)三个十年期收益率甚至可以媲美世界顶级投资大师。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肯定不耐烦了,这些不是都被彼得·林奇这些投资大师已经说烂了吗?的确如此,国内外数十年的历史研究和数据统计就白纸黑字地摆在眼前,事实本身就已经具有无与伦比的说服力。

然而现实情况如何呢?恐惧股市的人依然是大多数,在股市里赔钱的人依然是大多数。

以至于彼得·林奇本人都不得不感叹:“有些读者肯定是一边看书一边打了瞌睡,不然的话,为什么到现在全美国90%的投资资金还是投在这些收益率远远低于股票的债券、大额定期存单或货币市场基金上呢?

那么多家庭本可以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收益率高得多的股票却不做;个人,乃至于整个国家的财富,未来本可以大幅增长却不能,这简直是一种灾难。”

为了结束这种灾难,又或者觉得彼得.林奇等国外投资大师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过于依赖历史数据的统计,老唐开创性地在历史统计规律之上又补充了一条逻辑支撑,希望让读者对于长期持有股票资产不仅有统计上的信心,更能从内在逻辑建立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

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中,股票的本质属性区分为“股”和“票”,其中“股”的属性代表了企业所有权的凭证,股模式以企业经营、融资增值为主要收益来源。

“票”的属性则表现为一种交易票据,票模式追求买卖之间的价差来获利。追求股模式的就称之为投资,追求票模式的则称之为投机。

正是因为投机的盛行,甚至干脆视股市如赌场,频繁地交易,追涨杀跌,股市才长期呈现“七亏两平一赚”的扭曲现象。

相反,如果我们聚焦于股模式,以获得企业经营增值为主要收益来源,那么根据上市公司平均收益率高于全体企业平均收益率,全体企业平均收益率高于GDP增长率这一常识进行线性外推,我们就能确定股权投资收益>全体企业平均收益率>GDP增长率,这就是股市投资的长期回报会比债券等其他资产高的底层逻辑。

投资的第一关

这不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吗?的确,对于明白接受了价值投资或者投资意识觉醒的人来说,这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了。

但所谓常识其实往往是“非同寻常”的知识。对于一个从小接受“股市就赌场,炒股就是赌博。

普通人应该珍爱生命,远离股市”洗脑的普通人来说,这无异于对其有生以来的根本认知的一次彻底颠覆。

从银行理财甚至定期、活期存款到二级市场股票投资,无形中仿佛有一座巍巍雄关横亘在中间,跨过了这道关就能俯瞰那一片沃野千里富裕江南,跨不过去就只剩下大漠戈壁万里黄沙。

这里不是什么矫揉造作,确实如果没有那种亲身经历,是不会有如切肤之痛的体会的。当看到上一代人用一生积蓄的财产,就只是浅浅地印在那张红色折子上面的短短几个数字时,心中满是愤懑与悲凉:呜呼啊一点点没舍得动,都为你存着。

哀哉呀一丢丢也没多几厘,还是那些数。本来,不应该是这样的。其实,是可以不同的。

老唐在书中特意列举的那个“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结局”的示例,就赤裸裸地展示了这种“不同的选择可能带来天差地别的人生幸福感和财富值。”

路人有甲、乙、丙三人,都从1万元本金起步投资,从22岁开始工作到60岁退休,其后每年从投资收益中抽取100万元养老。

甲选择年化3%的最安全可靠的货币基金或保本理财产品,结果63岁时成功破产;而乙、丙则将资产投入股市,分别获得年化10%和15%的收益率,不仅可以安享晚年,还能给亲人留下千万甚至数亿的财富。

而这一切的差异,就在于他们选择将工作期间靠智利和体力换来的财富配置在哪儿。

难怪现如今流行一句话叫做“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书中的例子依然是触目惊心,而现实社会中的财富分配、阶层分化的鸿沟只怕是更加巨大,以至于几代人的努力都难以逾越。

上流与下流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文化、财富的差距,而恰恰在于认知与思维的不同。

前者的生活环境、圈层及人生经验能带给她丰富的认知和选择,而后者对人生的唯一认知可能就是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可是却连个教她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的人都没有,除了自己和埋头努力以外一无所有,甚至于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越努力越挫败。

我不敢说有多少人因为老唐的无私分享,能从思想的桎梏中给解放出来,打破社会对于股市的刻板偏见,将自己用勤劳智慧换来的宝贵资本配置到收益更高的股权资产上。

但对于那些觉醒了投资意识,并在财富自由甚至人生自由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哪怕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做到了这也是善莫大焉,功德一件。

今年就是我开始投资的第十年了,十年投资两茫茫,不止是流失了重要的起步资本,更心痛的是荒废了宝贵的复利时间。

如果10年前甚至更早些时候让我有幸读到老唐的著作和文章,今天的我应该会更少一分焦虑和烦躁,更多一些从容与淡定,甚至我的人生轨迹都会发生改变。

读书(投资)改变命运

熟悉巴菲特投资经历的人都知道,老巴的投资思想源自其恩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这一点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书中也有专门提到:“1950年,巴菲特读到人生最值钱的一本书《聪明的投资者》顿悟了投资的大道,随后申请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而在此之前,巴菲特也像今天许许多多在股海里沉浮的年轻人一样踯躅于技术分析,并未显露出有何过人之处。

而在此之后,巴菲特却有如神助一般开启了长达60余年延续至今的开挂人生,方才有了令万千信众顶礼膜拜的股神。

可以说,正是一本书彻底改变了巴菲特的财富轨迹。

所以说“读书改变命运”此言非谬也,至少在巴菲特身上验证了。而在不远万里的中国,一个自称巴神堂小喽啰的中年胖子老唐对阅读也是推崇备至。

老唐曾感言道:“购买他们(一千多册书),累计支出估计有几万元,但他们给我换来的是千万级的财富、人生境界的提升、独处的能力和无穷无尽的乐趣。

说书籍是我财富的源泉、人生的助推器,一点儿夸张成分也没有”。不仅如此,作为一个被投资耽误了的作家,老唐读书还写书,对于自己多年投资经验乃至人生智慧的凝结。

老唐也是一贯的慷慨抱诚:“我相信,我的三本书帮助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我自信种下的这个善因,会结出无数善果。为此,我骄傲,我开心。”

种善因、得善果、结善缘。老唐的六本书我都收藏了,而且每本都读了不止一遍(除了《手2》),书页上也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唐书房的几乎每篇文章我都认真读过,而且每天常读常新间或会有新的体会。而我与书房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15年股灾以后了。

2015年5100点虽然没有逃顶成功,但牛市澎湃期间亲眼所见的造富神话,在我心中产生深深的震动,同时埋下了投资股票的种子。

当年埋下的种子,在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有意无意中让我在央视2套的《投资者说》栏目中看到了采访东博的老股民的视频,资深价值投资者的现身说法直让我豁然开朗,循着老股民的行踪又找到了雪球,终于在2017年12月1日这一天我走进了唐书房,从此开启了在书房“抄作业”这份很有前途(钱途)的工作。

说起抄作业,其实不只有老唐,很多当年雪球大V的作业我都抄过,其中当然也包括东博的老股民等一批价投。

但实话实说,只有老唐的作业让我赚到了真金白银。虽然没赚到钱,但对于东博老股民和其他价值投资的引路人,我的心中只有深深的感恩,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已退隐江湖或投身私募去了。

在我看来,以老股民和老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价值投资者,他们大概都像格雷厄姆一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尽管在赚钱方面很成功,但他最大的乐趣并不是赚到多少钱”,“而是如何帮助没有什么天赋的普通人,也能通过证券市场获得满意的回报。”

晚年的格雷厄姆将自己毕生的经验提炼为一套毫无艺术性的操作流程,可以直接来指导普通人投资。

这套流程于格雷厄姆去世的前一天(1976年9月20日)在一本杂志中发表,也算告慰了格老的在天之灵。原文是以访谈形式发表的,老唐将其提炼后如下:

1、首先找出所有TTM市盈率小于X倍的股票,TTM市盈率=市值÷最近四季度公司净利润。

2、X=1÷两倍的无风险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通常取值十年期国债利率与AAA级企业债利率二者的较大值。

3、找出其中资产负债率<50%的股票。

4、选择其中至少30只股票,每只投入不超过总资金的2.5%,即股票投入上线不超过总资金的75%。

5、剩余的25%资金,加上因选股不足30只导致的剩余资金(若有),买入美国国债或其他无风险收益产品。

6、任何一只个股上涨50%以后卖出,换入新的可选对象或国债。

7、购买后的第二年年底前,涨幅不到50%的个股也卖出,换入新的可选对象或国债。但如果该股依然在新的可选对象里,放弃卖出。

8、如此周而复始。

格雷厄姆说:“这是一种以最少的工作量从普通股票中取得满意回报的安全方法。这种方法真好,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但我可以用60年的经营保证,它绝对经得起我的任何检验。

按照格雷厄姆的预计,该方法长期而言能够获得超过15%的收益率。

老唐的股市捡钱大法

也许是受到格雷厄姆精神的感召,时隔四十年后,老唐也提出一套适合普通投资者的股市无脑“捡钱法”。

受老唐对格老“操作流程”进行提炼的启发,我也东施效颦一把,结合《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及老唐相关文章中的知识点,尝试将这部“股市捡钱大法”补充完整,列于下文仅供各位读者参考,不当之处还请老唐和诸位多多批评指正。

1、建立你所能理解的业务简单的企业的股票池。如:茅台、洋河、古井贡B、腾讯、分众、海康、陕煤、福寿园、上机、美的等。“业务简单”指你能明白他靠卖啥赚钱,如果让你去卖也能知道怎么卖的那种。

2、从股票池中选择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股票。

(1)利润含金量高: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现金流量表)>净利润(利润表)>0(水力发电公司等折旧比较高的公司和房地产行业除外)。

(2)历史净资产收益率高:10年内(至少5年)的平均“加权ROE”≥20%(或15%),且期间没有任何一年低于15%。

(3)低负债企业:有息负债/总资产<60%,且(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净额)/有息负债≥1。(“有息负债”指企业负债当中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一般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性负债、一年内到期的融资租赁负债、长期融资租赁负债等。此外,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都可能是有息的。)

3、计算三年后的合理估值。

三年后的合理估值=第三年预计净利润×(1÷无风险收益率)。其中:

第三年预计净利润采用多家券商研究员报告预测的三年后数据加总算平均值。

无风险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与AAA级企业债券利率二者之间的较大值。“1÷无风险收益率”称为“合理市盈率”,比如目前无风险收益率在3%至4%范围内波动时,合理市盈率取值25至30倍,以此类推。但即使当下利率已经降低至零,合理市盈率取值一般不建议超过30倍。

4、在理想买点买入:三年后合理估值的50%为目前的理想买点。

如果你对市值波动的承受力很差,很在意市值回撤的大小,等到股价到达理想买点再行买入更适合。

反之,如果对市值波动的承受力比较强,只要结果是更高的收益率,愿意享受期间的上下起伏,可以在合理估值区间进行买入,在股价到达理想买点时完成建仓。

5、在理想卖点卖出。

(1)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150%或者当年50倍动态市盈率,二者中较低值为一年内卖点,以先到者为准。

(2)超过合理估值之后,按照当年预计净利润的50倍、55倍、60倍市盈率分三次清空,或者三年后合理估值上限×150%一次性清空。

6、买点买入,卖点卖出,之间呆坐不动。根据上述原则将自己的资金分散到三五个行业,七八家企业上。单只企业(保守起见单个行业)股票仓位最高不超过40%(指买入时占比,股价上涨导致的仓位超过40%不需要降下来);单个行业股票仓位最高不超过70%。

从“躺平”到“躺赚”

如此按照老唐这一套低配版的“太祖长拳”打下来,刚刚“躺平”的后浪们(嫩韭菜),稍微调整了一个姿势,瞬间便成功开启了“躺赚”模式。

要么“买点买入,卖点卖出”,不断收割市场先生的韭菜。赚!

要么舒舒服服摆一个安逸的姿势躺下,俨然福布斯排行榜的富豪一样,大大方方笑纳旗下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赚来的真金白银。躺赚!

而且,如果参考格雷厄姆的预计,老唐的这个股市无脑“捡钱法”长期而言也能够获得超过15%的收益率的话,那么,还记得老唐书中举的那个例子吗?

22岁投资1万元本金,22岁到60岁,每年追加3万元,如果取得15%的收益率,60岁退休时将收获一笔4230.4万元的巨额“退休金”,从此可以安享天伦之乐。

而80岁时这个财富数值更将达到难以置信的5.75亿元的天文数字,远远超越一个普通家庭数代人含辛茹苦的财富积累。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开始心潮澎湃了呢?

投资是为了生活

股票投资真的只有赚和躺赚两种情况吗?投资就这么简单?是啊,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关于价值投资的灵魂拷问了。

亚马逊网站的CEO贝佐斯就这个问题也曾问过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这乍一听上去,巴神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所谓道正不怕路远,只要坚持正确的投资道路,或者说摆一个正确的姿势,投资成功只是或早或晚的时间问题。

别急,如果你稍加思考,再结合一点生活常识,你就会发现发现巴神实际上表达的另有深意。

而如果以我浅薄的以为,巴菲特这里就好像跟贝佐斯打了一个揭语,不是没有人愿意,而是投资路上根本没有捷径,你只能慢慢变富。

任何企图一夜暴富的妄想,只会招致最后的失败。

投资道路上的第二道关

为了帮助我们来更好地理解,我将老唐前文所举的例子再进一步加以完善,补充了22~60岁之间各年龄阶段的财富数据,并加上20%年复合收益率的情况,制作成表3-2-1。

还是1万元本金起步,每年增加3万元投资,如果按照年复合收益率10%计算,投资10年的财富值为47.4万元,25年可达302.9万元,38年后退休将达到1126.5万元;

如果按照年化15%计算,投资10年为62万元,20年可达320.7万元,30年可达1367.4万元,38年后退休将达到4230.4万元;

如果我们保持20%的年复合收益率呢?10年后财富值为81.1万元,20年就有595.4万元,25年可达1508.4万元,38年后退休将达到1.63亿元。

假设将1000万元金融资产作为实现财富自由的门槛,300万元视为达到财务健康水平的话(根据《2021年新中产白皮书》,中国新中产的家庭净资产平均值496万元,中位数371万元),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10%年化条件下,经过25年才算达到财务健康,38年后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15%年化条件下,20年才算达到财务健康,差不多30年才能实现财务自由;即使在20%年化条件(这已经是世界顶级投资大师的收益水平),也要接近20年才能达到财务健康,20多年后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当然,有的读者可能会说了,1万元本金是不是太少了,如果加大本金投入,就可以大幅缩短实现财务自由的时间。的确,从数学上来说确实是可能的,但我们也不要忘了,积累本金也是需要时间的。

假设在30岁左右的年纪积累到60~80万元左右的本金,应该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投资起点了,但依照表3-2-1的数据可知,实现财务自由至少也得15~20年时间。

这还是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如果按照5%的通胀率计算,财务自由的时间还得推后5~10年,这样前后加起来就差不多二三十年了。

由此可见,投资确实不是一门让你快速致富的学问,这也就是老唐所说的,在15~20%的年化投资回报率条件下,投资所解决的是你二三十年后的问题。

如果说“因为把股市当成赌场,将股权投资看做赌博,从而错失了最好的投资资产”是投资道路上的第一道关,这就是投资者需要迈过的第二道关:从一夜暴富的幻想中清醒过来,接受你只能慢慢富有的现实。

普通投资者必须抛弃对投资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因为目标的不切实际会让自己的投资思想和行为扭曲。

你越是想快点致富,你的心态就越难以平静。心态越不平静,你就越容易被市场的波动所影响,进而去高抛低吸、追涨杀跌,去做T,甚至去融资加杠杆,最后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投资可以致富,但不能暴富。人们希望通过投资来获取财富,进而获得自由。但常常在追求财富的过程忘记了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投资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投资。实话说,一开始我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唐这句话的含义。

但现在我渐渐地仿佛明白了点什么。投资是为了生活。就像一位网友留言说的,投资的目的不是赚钱,赚钱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投资赚到足够的财富来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才是目的。

生活不是为了投资。正如老唐所言:“人活着不是为了积累财富,享受财富带来的精神和物质愉悦,也是“回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只有真正领悟的投资的真谛,我们在未来的投资道路上才能多一些选择,少一些焦虑。

投资成功道路上的三种选择

如果说表3-2揭示的是“不同选择导致不同结局”,那么表3-2-1新三人组的投资轨迹,虽然在投资回报率上有高有低,最后获得的财富值也大不相同。

但现在我觉得,他们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在正确投资道路上选择了三种不同的实现路径和生活方式而已,殊途同归。

乙:中国A股市场的的长期年复合回报率大致就是10%左右,乙选择了投资指数基金,虽然只取得了股市平均年化收益率的投资成绩,依然不妨碍他在天命之年迈入中产阶层,在60岁退休时达到初步财富自由的水平,甚至在离世后仍然可以福荫后代。

这样的人生也许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没有大起大落,投资对于乙来说更像是一种“储蓄”,是对一生积累的财富的一种保全。

但相对于3%收益率的银行理财甚至活期、定期存款而言,其在战胜通胀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具备巨大的财富增值空间。

如果可能的话,拥有一份自己喜爱的事业或专注于主职主业,不嫉妒不攀比不贪婪,好好经营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做时间的朋友,这何尝不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投资之路,到头来甚至还能收获一份时间的馈赠,又有何不可呢?

但这种选择的风险就是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在没有财富这道“防火墙”保护的情况下面对生活中各种可能的意外。

丙:识人者智,自知者明。丙坦然承认不具备股票估值的能力,果断采取了老唐的股市捡钱大法,以格雷厄姆所说的“门外汉只需少许的努力和能力”,期望“可以达到令人敬佩的结果”。

其背后的投资逻辑就是老唐所说的:“理论上说,股市挣钱其实不难。只要在贵的不明显的价格以下,选择几个净利润含金量高、被替代可能性小的印钞机,分别入上一小股,然后该吃吃、该喝喝、爱忙什么忙什么,财富自然会以高于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增幅增长。”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丙的投资选择似乎性价比最高,只付出了稍许多于乙的时间精力,却在退休时取得了超过乙4倍的投资回报,更是提前十年时间就收获了财富自由。

但与乙心无旁骛一心只做“时间的朋友”不同,丙要在长达30年通往财务自由的漫长岁月里不断接受“时间的考验”。

跨越如此长的投资周期,“置身事内”仍然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做到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保持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保持贪婪”,只在“买点买入,卖点卖出,之间呆坐不动”,也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的。

况且由于估值的锚定并不稳固,又增大了股市波动的影响,同时叠加对投资预期的提高,也会加剧心理的患得患失,导致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摇摆不定。

丁:这样的财富轨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未来美好投资前景的壮丽画卷,简直就如同复制了巴菲特的成功一样。

同样是20岁左右1万元起步,同样是长达60年20%年复合收益率,40岁上财务健康,50岁上财富自由,60岁退休时收获亿万财富,80岁……

等等,这是不是有些过于美丽而太不真实了呢?的确,对冲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创始人马克·塞勒尔2008年在哈佛大学演讲时就曾说对哈佛的学子过:“你们几乎不可能成为像巴菲特一样伟大的投资者。”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乎没有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使复合回报率达到20%或25%。

巴菲特的成功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榜样。他以60余年的投资实践,为我们通过投资走向财富自由蹚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成为巴菲特,但即使取得巴菲特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成就也足以成功了。

但即使如此也绝非易事,哪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段(比如10年、20年)内做到年复合收益率20%,也需要我们“付出无比的智慧与无数的精力”,在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股价波动”这门课的同时,打开老唐投资宝典的下册,翻开新的投资篇章,深入学习去看懂一家又一家不同的企业。

在书中《第三篇 企业分析实战案例》老唐将手把手带你解锁这一关键的技能。

但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说投资并不需要全职,但如果把投资当做一份终身的事业,对于某些人来说,投资也许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了。

试想有多少工作能把兴趣、努力与财富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末位淘汰,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中年危机,反而是越老越吃香,时间越久越值钱?这正是复利的奥秘。

投资的本质规律就是复利增长,刚开始可能很慢,但后期的收益增长会越来越快,甚至快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到了某一阶段,你就会明白原来真像老唐说的那样:实现财富自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早或晚而已。只是还需要一边享受生活,一边等待它的来临而已。

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中,李录说了这样一段话: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

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巨大成功。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提高自身修养,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提高自身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李录的这段话是真的写到了期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中国“读书人”的心里去了。

初次读到这段话时,曾给我极大的震撼和感动,进而引发出我对投资无限的遐想。

但随着自己的投资实践越发深入,越发感受到投资成功没有那么容易。

回首自己过去十年来的投资历程,如果采用世俗的标准来评价,说是“一事无成”也不为过。就在写这篇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字里行间也无不透出纠结和焦虑,以至于迟迟无法成文。

投资最难的也许就是认识和面对自己,所以我始终无法释怀环绕心头的那片“忧虑”。

我曾以为这份焦虑来自于人生中对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对投资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杞人忧天”。

就好像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心中,我的这种“悲观的乐观”又或“乐观的悲观”也已成为我本身的一部分无法分割。

但现在我发现,似乎除此之外,根本上的焦虑还源于心中对投资过高的期望与自身能力不足匹配所产生的挫折感。

随着年纪的慢慢增长,我们终究还是会懂得(这是顿悟呢,还是渐悟呢?)大多数人注定都是普通人,工作是如此,人生亦如此,凭什么对投资就非要抱有如此的幻想呢?

作为一个投资者,财富自由一直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也要承认,我们也许无法快速获取财富,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财富自由。但“财富”不是最终目的,“自由”的生活才是。

我们是否在执着于追逐财富的过程中,渐渐地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呢?或许降低预期是一个回归本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身边点点滴滴的幸福。但降低期望不等于放弃梦想。

查理·芒格说:“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亿万富翁,定个小目标更容易成功。”是啊,即使实现不了财富自由,先实现“买菜自由”、“工作自由”不也挺好吗?我们终究要生活在现实中,而现实中的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过法”。

财富是对生活,甚至仅仅是“活着”的一种保障,财富可以给你对现实说“不”的底气。

而投资就是这条连接财富与自由的桥梁,投资可以给你向梦想说“是”的力量。如果已经做出了选择,坚持去做就好了。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我始终相信,(价值)投资是上天对具有某种性格特质的人的一种恩赐。

对我而言,借用一位投资前辈的话来说就是:

投资可以让一个,不善于交往,不喜欢扎堆,特别讨厌谄媚,没有任何关系,喜欢安安静静,总是独来独往,有些清高孤傲的人,也能自由,体面,尊严,任性地活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