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芒格的思维格栅/多元思维模型

永远好奇的唐朝 唐书房
2024-09-21

前言:本文是6月20日早上书房小圈子的Morning帖,顺着芒格在维斯科金融公司2000年股东大会上的一个问答,聊起芒格的思维格栅(多元思维模型)的含义及意义。依然是星光整理给大家的,谢谢星光

股东提问:今天我想问的是,你对哪一个领域特别痴迷?

查理·芒格:如何获得有效理性,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比任何一项具体的行为,比如高尔夫、会计、桥牌等等,都更加令我痴迷。

我认为我的思维方式将得到广泛的传播,对此我相当有信心,因为我的思维方式会表现的更好。

换句话说,在棘手的人类问题方面,基础性更强的多学科方法将得到推广,使用这种方法的人会更多。

在一定程度上,在这里长时间回答各位的提问,就是我为推广这种方法而贡献的绵薄之力,这就是我在这回答问题的原因。

这绝不是因为我像一个收人钱财的杂耍演员,为了钱才这么做。或者更加悲惨,像一个不收钱的杂耍演员。

我确实认为我们这种相互问答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就算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也会是大有益处的。

并且它们的作用范围应该非常广泛,绝对不限于股票投资。我说的是这关系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以及整个过程。

唐朝:鼓捣猫腻,朋友们早上好~.~

芒格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分享和推广他认为人们应该掌握的多学科思维方式:他称之为『思维格栅』或『多元思维模型』。

他认为,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一种『思维格栅』,不仅是获取超额投资回报的有效途径,同时还能更好地生活,更容易成为优秀投资者的同时,还更容易成为优秀的领导、优秀的员工、优秀的父母、优秀的配偶、优秀的公民、优秀的老师、优秀的朋友......


注:格栅的栅,我偏向于应该念炸,但也有人念山,貌似都对。它本身是个多音字,有四个音“炸山时策”。


所谓思维格栅,我理解大致就是一个多层过滤装置。和我喜欢说的『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逻辑类似,你从商业模式、财务指标、管理层能力及人品等多个角度,都无法让自己排除掉某家企业,那么它很可能就是一项好的投资。

芒神的思维格栅就是这样一个多层过滤(排除)装置。他认为如果利用多个学科领域里的常识,都无法让我们排除掉某项决策(不仅仅限于投资决策),那么这可能就是一项大概率正确的决策。

所以,巴菲特说过芒格是个说『不』的大师,如果连芒格也无法提出有效反对意见的决策,大概率就是一个好的决策。

我在《巴芒演义》里写过,二人对话通常是巴菲特提出想做某件事,然后芒格回复Are you kidding?天哪,你在开玩笑吗?这事儿有这种风险那种风险,巴拉巴拉。

有时巴菲特听完后会说,嗯,你是对的,我放弃。有时巴菲特听完后会说,你说的我都听进去了,但我还是想做这件事。

此时,芒格一般就会说,那我能不能也参一股?(下图来自《巴芒演义》224页)。

这种多学科的思维模式,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这也是芒神被称为『两条腿的书架子』的原因。

他一生都在扩展自己所涉及的领域,而且这件事没有尽头,格栅里永远都有需要添加的东西。

但每当你多添加一层过滤装置,你的投资甚至人生,安全感就又多了一层。这里面乐趣无穷,我们书院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正在发现和享受这种乐趣。

芒格说通过在股东大会上接受和回答各种提问,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对于推广思维格栅模型很有用,对彼此的人生各个方面及整个过程都会很有用的,这也是他乐此不疲的动力所在。

同频共振:我也认为在书房、书院以及过去在网络其他平台,和朋友们你来我往的问答中,所激发的思想火花价值无穷。这也是我乐此不疲持续了多年的动力所在。

芒神还很幽默地调侃了,我不是为了钱才来做这件事的。但如果做正确的事居然赚不到钱,那就可悲了:『这绝不是因为我像一个收人钱财的杂耍演员,为了钱才这么做。或者更加悲惨,像一个不收钱的杂耍演员』。

继续共振:我一贯认为做正确的事,顺便赚到大钱,才是应该称赞的模板。

当一个社会,通过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就能理直气壮地发大财、能让自己及家人过上理想的生活,那才是引导人们去给他人创造价值、无私帮助他人的最佳方式。

而我们的主流媒体,一贯喜欢渲染的是高尚的人、做正确事情的人,总是只要付出、不求回报(就像一个不收钱的杂耍演员),最终虽然清贫、悲惨、一无所有,但他/她的灵魂高贵、值得我们景仰啊!

这种论调,用一个字回复吧:呸!~

那些用无数镜头和铅字鼓吹的模范,你要是真心想让人学习,直接发100万奖金,一定比你单纯鼓吹他/她灵魂高尚,鼓励和示范效果要好得多。

这就如同我们的职场工作,如果领导总是表扬你干得好、你很重要,但就是一直不肯给你升职加薪。你会真的相信自己干得很好、非常重要吗?嚯嚯......

2023年6月20日

客栈:以前没仔细思考过思维格栅这个词,只觉得是多学科知识结合思考,今早的解读用了“过滤装置”这个词让理解一下子变得形象起来,我愿称之为最强中翻中。

淡蓝:老唐一说多层过滤装置,一下就好理解了。我一直的理解是清单思维,好像是差不多的样子。

原来一直希望弄出一套封闭系统,然后一劳永逸。随着跟着老唐不断学习,然后才明白人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可能学习完的,于是就安心日拱一卒慢慢享受啦。

我有一次和人交流,我说这书看来以后很有帮助的,虽然书不是免费的,但是其实是作者帮助了我们,作者是在贡献价值的。

对方说,如果这个人真的想要帮助别人,那么他为什么要收费呢?所以对方既然收费,那么就肯定是骗子啊。然后我就说有点事就溜了。

屁屁侦探:很多人只知道芒格的思维模型,但不知道具体的用法,于是疯狂的搜索号称有一百种模型,然而用不上。

而今天,唐师解惑了,用思维模型来当做栅栏,排除一些没那么好的东西/人,排除大法才是核心,企图用这些思维模型去解决问题倒也可以,但看来不是最重要的。

读书卷:一直没明白芒格老人家说的思维格栅,你用多角度排除企业解释,就非常清楚了。

原来我们在默默的建立起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格栅会越密越完善。但反过来想,条件越多会选不到企业吗?或者说象巴芒二老对话,看到缺陷依然选择去做?

唐朝:这就只能模仿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了:格栅要尽可能密,但又不能太密。

星光《BEYOND》:小时候,我爷爷用小竹条给我们编织的一种抄鱼的工具,尽可能密,但又不能太密了,哈哈,同等效果。

琢舟:「思维格栅」是一种筛选机制,因为它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事实,这可以填充我们线性思维的盲区。

波波:每个学科都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切入了解这个世界,都是一个摸象的瞎子。要超越常人的认知决策,就必须掌握多个思维模型,建立一种思维格栅。

比如以历史的角度了解传统的酒文化,以数学的逻辑分析高端酒的增长趋势,以生理的角度看待白酒的成瘾性。

林中漫步:我也认为,在书院相关群,和大家聊天,看大家发言,所激发的思想火花价值无穷。在后院,每天的摸你贴,即使当天没有时间看,隔天甚至隔几天我也要把它看完,不为别的,因为觉得它值得我付出那么多时间。

Ty:查理•芒格的哈佛高中毕业典礼演 讲,他为我们如何获得痛苦开出了药方。

总是反过来想的,进行反面筛选的一种思维格栅,每个人走向成功的方式方法五花八门,但是走向失败的不外乎药方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邓聪:罗振宇曾说:『只要是人类的思维模型,都必然体现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某个部分』

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谁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接近于它的本来面目,就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只有一两种思维模型,很容易陷入芒格说的: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因此,如果我们能搜集越来越多的思维模型去思考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认知优势。这个优势不只是体现在投资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展示。

然而,每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有一个高质量的圈子,让大家在基础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做到认知互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书房后院做到了。

: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为自己的“思维格栅”添加东西,每多添加一点,我的投资体系,就更完善一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更完善一点。

虽然我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这种乐趣我也感受到了!每天跟着唐师和一众同学们学习,或参与或围观讨论,各种思想的碰撞,那种内心充盈的感觉难以言说。

为他人提供价值的,顺便赚到钱,这是理所应当的。

像唐师这样坚持多年嘚吧嘚吧,给多少个迷茫的灵魂注入前进的动力,丰富了多少人的头脑,解答了多少人的问题,让多少人醍醐灌顶,这样的人如果得不到价值的体现,那这个社会真扭曲了。

Helen:为学投资而来后院,却学到了更多人生智慧,人生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触动和改变。后院里的我们都走到了美满人生的道路上,何其幸运。

白丁: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极端思想,避免铁锤人倾向。

唐朝:如果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学科,不管这个学科是多么有趣,都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窄的领域之内——查理·芒格。

星光《BEYOND》:就好像单吊一个公司一样,慢慢的很容易只看到好,看不到不好和危险了。

周明芃:哇,多层过滤装置,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谢谢唐师,我之前一直认为,多学科思维是用来筛选企业的,没有想到这是反过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

好雨:从小被洗习惯了,从来没有去主动思考为什么做正确的事挣不到钱。只是觉得,做不那么正确的事,一定可以挣到钱。只是我不会去做。

直到遇见老唐,老唐的反问让我呆住了好久。然后才开始真正反过来想,如果我满足了别人的需求,那么就会产生价值,而价值,就会有回报。真正决定价值的是需求,而非盲目供给。

盲目供给满足的是自己“你看,我做了那么多”,而满足需求,一定要有细心观察,勤奋思考来做前提。

看似挣钱有捷径,其实是深渊。所以,一定有堂堂正正的大路,正当体面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可以挣到钱!实现“双赢”!

Christie 推手:今天的帖子解我多日的困惑。

通过多学科广泛深入的学习,形成思维格栅,一个学科一层格栅。

学科越多,格栅越密,能过滤掉的东西越多,比如错误的概念、一知半解等等。越能使自己的思考缜密周全、思维模式趋向理性,越能接近事物的本源真理。

实际上不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就是明白了自己哪一个知识领域需要补修,需要增加哪一层格栅。

思维定式其实就是知识结构和领域的局限导致的结果和思维表象。让自己不断精进的唯一法门就是日拱一卒,坚持不懈地阅读学习思考交流。

JOVE:恭喜老唐和芒神多方位共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做好人好事不图回报。

以前真的没有觉得有啥大问题,只是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真正贯彻执行这个信条的,恐怕不是傻子就是有病』,只能自私的“但求问心无愧”。

自从进入唐书房,才被唐师点醒,做好人好事就能顺便赚到能满足家人需求的财富,这才是做好人好事这件事能够持续的真正逻辑。否则不过是空喊口号,总是落不了地的。再次感谢唐师的布道!

张真人:思维格栅这个比喻形象,我记得乔布斯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概意思就是平时的学习积累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用到。

唐朝:你说的应该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里的这一段:

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相信这些点迟早会连接到一起(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鱼风暴:以前看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短片,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与身边现实脱节。是老唐帮助我梳理清楚了逻辑,还原了事情的真实面貌,厘清了一条可持续进行的正向反馈之路。

不及格小啰啰末将:为价值付费,对别人产生了价值就应该收获财富,这是个简单的价值观。

主流媒体渲染的观念,像极了“赖人优先”,把优秀的善良的人本该拥有的租值,强力干涉强行洗脑后,重新再分配,鼓励愚蠢懒惰,掠夺忽悠有价值的老实人。恶心。

XXXLLL:老唐对格栅思维的解读,让我想起了芒格提到的检查清单。

在穷查理宝典中,检查清单提炼为风险、独立、准备、明智的谦逊、严格分析、配置、耐心、果断、改变和专注等十条。

芒格也提到,聪明的飞行员不会忘了使用他的检查清单,无论他拥有何等突出的天赋或者丰富的经历。

请问老唐,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检查清单是格栅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

唐朝:是。

乐畅缘:学习建立格栅理论,是不是只有尽自己所能阅读一切才可以吗?

唐朝:是的。

土龙木:这次终于明白了芒格说的“思维格栅”模型,是多层过滤系统,而不是一张很大很大的网。

它是通过整合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投资标的(或者选择)进行多角度的排除,排除掉会导致错误的因素,留下来的胜率就更高些。

你提出对模范直接发100万的金钱奖励,真是天才般的点子。最容易说服别人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利益。

门前一棵大杨树:摘录一段老唐以前发过的文章:

『其实巴芒二老的样板,带给我最大的思想洗礼,还不是投资理念。而是做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可以发财,甚至是发更大的财。

过去我们受到的教育,或多或少的总是说强调或暗示''做好人是会吃亏的,但吃的高尚,吃的有骨气''。这确实也可以引导去做好人,做好事,但内心深处其实总有一种不甘,以为自己是抗拒利益诱惑后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深研二老的理念和经历,发现哪里是什么牺牲和奉献嘛,明明是最大的自私,做好人就是最可靠的通向酒池肉林、天上人间、纸醉金迷的大路。

''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伟大,值得尊敬'',这话听着舒服,但远不如''不断为他人创造价值,是自己持续赚大钱的捷径''来的有效。我们以前所受教育是前者,从巴芒二老那学到的是后者。』

儒书屋:以前看芒神这段还有点茫然。有老唐这一大段的解释就清晰多了。芒神的多学科思维方式(思维格栅)原来是多维度、多层级筛选模型。

总是反过来想会死在哪里。这样的找错思维方式需要一生不断学习,就像输送大量的多元数据训练AI学习一样。多学科知识掌握的越全面判断就越准确。

广泛交流一问一答之间是思维的调度。调度越频繁思维越清晰。不仅教会别人也内化于己,妙。巴神年轻时遇人就谈股票,还到奥马哈大学开坛授课,以及唐师通过网络传播教授也是异曲同工啊。

NY7:老唐虽然在前几天还谦虚过自己对思维格栅如何搭建有些懵,但其实思想中蛮多地方都有体现的。下面是我能想到的老唐的一些思维模型:

股模式(股权思维)

知识的岛屿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边界思维)

任何一个负面观点,如果自己不能有逻辑的反驳掉它,那么这笔投资决策就不应该做出(大脑的系统一和二思维或左右脑思维)

内心的记分牌(聚光灯效应)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逆向思维模型)

年化26%,3年翻倍;年化19%,4年翻倍;年化15%,5年翻倍(复利思维)

投资最怕的,也是我们终生需要克服的,就是先有结论(或行为),然后选择性地给自己找证据。(认知失调&确认偏误)

做正确的事,顺便赚钱;做正确的事,但只求付出不求回报,最终一贫如洗。(动力 - 阻力模型)

投资是比较(机会成本模型)

最后是就喜欢待在书房和后院挖宝,听老唐嘚吧嘚吧嘚吧,主动选择的(巴普洛夫效应)。

2023年6月20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唐书房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