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究竟做几次会有效果?

冰千里 冰千里 2022-11-03

做几次会有效果,你一定关心

 

文|冰千里

 

01

 

我知道,当你看到这个题目并打开它的心情,满怀欣喜,充满好奇,好像终于要知道困惑要结束了,也许我会说:“大概10次吧,你就会好了”。


事实上,这个题目本身就有治疗意义,因为它会给你希望。

 

这和我写下这个题目心情相似,我以为终于可以告诉你,问题会在一个期限消除,然后你就可以寻找咨询师,对面前这个人充满期待,对困扰自己的问题甚至有些轻视。

 

可是,我并不能告诉你答案,我不敢说:“你的问题,我想,可能十几次就会解决了”,此刻,我充满焦虑,怕会让你失望,也怕让自己失望。

 

于是,我停下来了,为缓解焦虑,让你不白白翻开这篇文章,我花了整整一天,查阅各种资料,所以此时,已经是第二天了。

 

02

 

今天的心情有两种,第一,有些沮丧,遗憾的告诉你,我没找到答案,即使在弗洛伊德文献里,第二,我多了些底气。

 

尽管没找到直接答案,但可以提供些思路,让你得到些比这个问题本身更有价值的收获。

 

这个问题本身牵扯了很多东西,包括诊断、评估、治疗技术、治疗目标等。

 

以下我说的,只是小部分精神动力学观点,准确的说是关系角度的动力取向。

 

“心理咨询,做几次会有效果”,是所有来访最关心的问题,无论他是否说出来,对所有咨询师而言,也是最难回答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想,一个人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似乎包含了这样的信息:

 

第一,我受够了苦恼,尽管很努力了,依然收效甚微。第二,你能帮到我,这几乎是最后救命草了。第三,也许我并不相信谈话会帮到我。第四,你就给我点希望吧,哪怕安慰一下。第五,我准备好了,你呢?

 

咨询师没回答,他或许在这样想:

 

第一,你确定知道自己问题吗?第二,我并不了解你,我们才只是刚认识啊。第三,我需要时间评估才能回答。第四,你太焦虑了,我不能被传染,此时,所有回答都很冒失,第五,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03

 

经历了这个问题带来的风波,必须要说一下求助者的条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心理咨询的,特别是精神分析取向。

 

Usher于1993年曾提出以下特征的人更适合精神分析:

 

1、至少具中等智力水平,目前没有幻想或者偏执想法。2、能够压制冲动,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情感状态。3、具备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而且过去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亲密关系。4、愿意配合治疗。5、目前没有酗酒或服用毒品。

 

虽并不是唯一条件,但我很认同,我的理解是:你的自我比较统一,有较好社会功能,有反思、交际、推理、联想、沟通能力。

 

我接触过少数严重人格障碍朋友,他们无法耐受焦虑,无法感受关系与情感,我不得不完全以教育为主,会告诉他怎么说,怎么走路,如何感受。

 

我会直接用对待3岁孩童的方法,甚至我会用游戏来配合语言描述,他们对语言并不敏感,这样对他们很有帮助,他们更能接受,你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动力取向。

 

我在想,之所以心理咨询有条件,并不是歧视,而是更加匹配,你是什么人就吸引什么人,心理咨询也有点这种感觉,所以我吸引的都是神经症级别以内的(

 

只有来访人格、咨询师人格、流派取向,三者越匹配,效果越好,这很大程度取决于感受一致性。

 

这也和安全相关,你知道,没了安全,就没了关系基础,这里的安全更多是指情感层面的。

 

比如你坐在他身边,内心很害怕、恐慌,就不安全,相反,你和他谈话舒服、有情感,并非机械和冰冷,这就是安全。

 

弗洛伊德1923年给精神分析下了这样的定义:

 

“精神分析是对心理过程尤其是无意识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一种基于这种过程的治疗方法,而且将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的一系列观察和收集到的材料结合起来,就可以提炼出关于人类行为的核心理论”。

 

南希博士是这样理解的:

 

“精神分析式心理咨询师是一种限期不定的、努力去理解一个人所有核心的潜意识想法、愿望、担忧、冲突、防御和认同的方式,人们寻求精神分析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获得个人成长,或者是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自己一直为之挣扎的各种问题”

 

好吧,如果你能大概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能够适合心理分析的,通俗来来说我的理解是:一种体验式领悟的方法。

 

体验加领悟,需要的条件就是上面那五条,否则你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心理咨询最终是为了加强自我功能,让你具备爱的能力,热爱生活和恢复工作的能力,就像1906年弗洛伊德写给荣格的一封信中提到的:

 

“分析性治疗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爱而治愈的方法”。 

04

 

爱的发生必须要通过关系,如果你们之间只是“请教问题和回答问题”效果就像听课和看书,故此要产生某种关系,无论是移情还是投射(其实,你说了并不算)。

 

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是从生物进化角度就可以说明:

 

第一,为了繁殖必须和配偶交配,第二,孩子幼小而脆弱,必须和配偶合作进行抚育,第三,抚育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情感、资源,第四,为了生存,不得不和社会其他人进行接触。

 

以上四条任何冲突和缺失都无法良性生存,我们就会说:“关系出了问题”。

 

你和你的咨询师也是,作为同一物种,把握关系的敏感性导致了咨询效果的好坏,这又牵扯到咨询技术,不在讨论范围。

 

时间长短对关系有直接影响,曾经的精神分析,是以年为单位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如此浓度不可能不产生情感,有了情感,才“真正有了关系”,无论是喜欢的还是厌恶的。

 

速食年代的今天,心理咨询不得不压缩,所以才有了单次咨询、短程咨询。

 

05

 

其实,咨询时间越短,要求越高,双方需要更聚焦目标、更多假设、更加主动。

 

很多来访来求助目标并不明确,这就产生了矛盾,同时这也变成了咨询目标之一。

 

慢慢地,咨询师会协助来访明白:“奥,原来我是在为此苦恼啊”,或“我真的都一直这样呢”,一旦领悟,效果就已经产生。

 

更多来访只能表达现实问题,比如婚变、失业、休学、失眠,有的确已形成症状:怕蛇、强迫关门、抑郁无力,这就是最初的原因。

 

随后你却发现,目标不仅限于此,比如:

 

你本是为改善婚姻而来,婚外情、虐待、自卑却变成了新问题,后来发现分离、依赖、不值得被爱又成了新问题,再后来发现其实你对男性有很强攻击性,同时对自己身为女人而厌恶,这又变成了更加原始问题。

 

你也不要害怕,一个问题怎么变成了多个问题,简单问题怎么变成了复杂问题,事实上,他们互为因果,不能分割,只不过从表面走向了更深的领域。

 

这些领悟和觉知,大大拓展了你的意识,你本为咳嗽而来,却发现了病原体,杀死病原体,你不但不咳嗽了,也不再失眠、虚汗、发烧、头晕了。

 

短期咨询会要求更加主动,不需要等待关系自然呈现,适当限定移情,明确双方义务和责任,聚焦某个核心问题,这种方法需要双方集中探讨并认可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

 

其他问题因为相对不重要,会搁置一旁,注意,只是相对不重要,这个核心问题需要双方都认可,较为结构化,但会有效果,只是基本不会触及人格层面。

 

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同时,每个人又不同,目标只能因人而异、量身定做。

 

06

 

以上我说了三点,第一,什么人适合做精神分析式心理咨询,第二,效果更多是依靠关系,第三,咨询的目标。

 

到这里,我可以试着回答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了:

 

第一,你若想一吐为快,找个安全的人拉拉呱,一次就可以有效果,并不需要考虑咨询师是哪个流派,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宣泄”。

 

把负面情绪扔说给他听,这个人还努力的试图理解你,这就分担了你的苦闷,进行了释放,这就是宣泄作用。

 

第二,若目标十分具体,清晰、属实,短期即可,我指的短期大概在8-25次之间。比如你害怕人多,人一多就紧张,说不出话,其他问题都没有,也不期望会知道。

 

第三,你关注的层面相对较深,想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为何会如此,对亲密关系和工作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它们。

 

那么,你需要长期,因为你问题的本质在于爱的能力,无论是爱自己、爱别人、还是被人爱,都要在关系中被看见、在爱中被疗愈。

 

这是自然的被看见,并体验不同的感受,比如无论怎么解释靠近对方都别害怕,你都不信,只有真的靠近发现不但没伤害,还会被滋养,才会有效。

 

那么长期有多长,效果又如何呢?

 

我的建议,长到你愿意结束和有能力离开为止,效果问自己感受,一切还是你说了算,心理咨询师只是从你生命中走过的人,离开时你得到了爱、包容和力量,而不是伤害和沮丧。

 

而人生,又有谁不是你生命过客呢。 


你可能喜欢:

对不起,我给了你太多“解释”

 


冰千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一个除名字外,都很温暖的老男人,研究成人亲密关系、儿童游戏心理治疗,接受视频咨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