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跃迁,何以人文?跨学科对谈共话科技与人文的应然张力与平衡之道
“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原理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未来的主要社会矛盾将会是什么?”
“人类真的有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东西吗,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巨大冲击?”
“人工智能的出现会促进人文的发展还是抑制人文的发展?”
……
推陈出新的科技新品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狂飙突进的AI跃迁持续冲击着人们的思维边界,科技与人文的张力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推进或亢奋或深沉或焦虑或懵懂的迷思之中。
4月19日13:30-15:00,校园主题活动日首场校级活动“科技与人文”经典荐读与导读活动在我校闵行校区音乐厅举办,本次活动由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学生(研究生)工作处主办,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传播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等单位联合支持。300多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齐聚一堂,在王峰、吕岳、黄晨熹三位教授的引导下,突破专业阈限,共读前沿专著,共话科技与人文的应然张力与平衡之道。
以书破题
活动伊始,三位嘉宾简明地推荐了几本前沿专著,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科技与人文”这个大问题以助开展务实的学习与思考。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吕岳教授从人工智能逻辑原理科普的角度,推荐图灵奖的获得者杨立昆撰写的《科学之路:人、机器与未来》一书,认为该书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大家关心的人工智能及其背后的原理和逻辑;并且能够借由杨立昆本人的科学探索历程,一方面大致把握人工智能发展,另一方面坚定科研信心,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阅读。
社会发展学院黄晨熹教授从数字伦理的角度,推荐福田雅树、林秀弥、成原慧等学者合著的《AI联结的社会——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的伦理与法律》,回应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挑战及其伦理应对问题。
传播学院、中文系联聘教授王峰老师从人类认知历程发展的角度,推荐卢西亚诺·弗洛里迪撰写的《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一书,引导同学们从认知革命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现实的影响。
对谈明智
在推荐阅读及导读的基础上,三位嘉宾进一步就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发展、技术革新与社会治理这两个关键问题展开对谈交流。
王峰教授作为本场对谈主持,首先提出疑问: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如何,是否会超越人类智能?吕岳教授以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分析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工智能水平已经超越人类智能,但这种超越目前仍然局限于单一场景、既有知识重复/叠加应用层面,复杂场景下人工智能水平与人类智能差距依然巨大。黄晨熹教授表示,如果说超越人脑算质变,当前人工智能还处于量变的初步阶段,它可以给我们帮助,但还不能提供完美的答案。
王峰教授继续指出,chatGPT达成的成就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很关切、甚至恐惧——人工智能现阶段达不到人类水平,不远的将来呢?一旦未来某一天可能失控,我们怎么办?吕岳教授表示,从人类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技术能够超越我们的方面会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科技是造福人类的。与此同时,正如杨立昆书中所言,“我们认可的造福人类的所有技术革命都有其阴暗面”,技术是造福人类的,但技术发展不是无边界的,我们要对技术应用加以一定的限制。
王峰教授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取代很多现有的职业,拥护人工智能时,从社会治理角度如何做一定防范?黄晨熹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治理有很大推进作用,同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对技术的规范特别重要。今天推荐的书中有提到几条原则可启发我们思考,在技术发展到不可控程度之前,如何形成确定且具备限制效力的规范,是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需要开发研究的;在现实层面,黄老师以疫情期间开展的老年人智能设备应用支持项目为例,指出其中所回应的数字鸿沟问题,同时呼吁同学们共同通过实际行动来加以应对。
追问释疑
对谈之后,台下师生意犹未尽,互动环节继续就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国家立场、我国技术发展如何争取领先优势、人工智能版权、人工智能自主意识与情感倾向、人工智能对传播领域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将近半小时的交流,三位教授结合自身专业背景与研究专长耐心分析引导,为同学们廓清迷思,增强拥抱科学技术的信念与共推国家科技领先的信心。
尾声
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也许我们心中还有迷茫和懵懂,但相信已经对科技与人文的应然张力与平衡之道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对脚下的科学道路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未来有更加积极的期待。
图 | 朱鑫宇、马蒙源
文 | 姚燕珊、杨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