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写进诗文画是什么样子?
1月31日除夕给枇杷们起名
前几天发现楼下超市前有几棵小枇杷树,应该是刚栽下不久,“支架还在”,有两棵树叶还耷拉干枯,貌似在顽强地与生命抗争。这是我能找到的第四处枇杷观测点,兴许之后还能找到其他的枇杷观测点。
跟孩子讲了枇杷树的树皮和叶子特征,拉他去寻找我的枇杷树,找到了奖励玩具。猜错了2棵之后,找到了真正的枇杷,他也因此获得一把玩具枪。
返回的路上,他给很多枇杷树起了名字。
大毛、小毛:枇杷树都是毛毛
NO1 :最外边第一棵
大黑、小黑:在林子里藏着树皮比较黑+本身就黑,更黑的叫大黑
大路、小马:临近马路的两棵
大滑、小滑:树皮很光滑
拐到丹尼斯日日鲜超市,收银柜台有卖枇杷,一盒六个,反正挺贵。想着现在的枇杷不好吃没有买。
今天的收获,童趣的枇杷树名。
2月1日初一枇杷在心里
大年初一睡了懒觉。不过很开心除夕看到大群的消息,说本周作业是关于枇杷树的自然游戏,也感谢组长同步。
虽然没有想到如何玩关于枇杷的自然游戏,但之前搜集枇杷资料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写枇杷的诗,还有枇杷画。我想本周框定枇杷与艺术,应该不跑题。
心里有稿,不慌,今天没有动笔(以上是初一的心理活动)
2月2日初二整理枇诗
会写的大家们(作家诗人)情感丰富,观察细微,文字表达让人羡慕!
1. 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亡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 唐代宋之问: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
3. 齐民要术: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杏,味甘酢。四月熟。出南安、犍为、宜都。
4. 苏轼《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5. 柳宗元: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
6. 杜甫: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
7. 吴昌硕: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庐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饿空向林间飞。
8. 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里说:枇杷还有一个特点,是花期极长的。枇杷头年的冬天就开始著花。花冠淡黄白色,外披锈色的长毛,远看只是毛乎乎的一个疙瘩,极不起眼,甚至根本不像是花,不注意是不会发现的,不像桃花李花喊着叫着要人来瞧。结果也很慢。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的花落了,结了纽子大的绿色的果粒。你就等吧,要到端午节前它才成熟,变成一串一串淡黄色的圆球。枇杷呀,你结这么点果子,可真是费劲呀!
(汪曾祺)把近几年陆续写出的谈文学的短文编为一集,取个什么书名呢?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晚翠文谈》。这也像《千字文》一样,只是取其字面上有点诗意。这是“夫子自道”么?也可以说有那么一点。我自二十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东西比较多,则在六十岁以后,真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
昆明云南大学的教授宿舍区有一处叫“晚翠园”,园里种了二三十棵大枇杷树。
9. 《画外乾坤:明清以来书画鉴藏琐记》中写:在《花鸟册页》(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中,有一开《枇杷图》,只以淡赭色写三只枇杷,花青与淡墨交融之色写柄与蒂,画面并无特别之处,作者却题上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枇杷诗:“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沁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
10. 丰子恺: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塘栖枇杷是有名的。我买些白沙枇杷,回到船里,分些给船娘,然后自吃。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船里吃枇杷就没有这种麻烦。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
午后天下雨。我暂不上岸,靠在船窗上吃枇杷。假如我平生也有四恨,枇杷有核该是我的四恨之一。我说水果中枇杷顶好吃。可惜吃的手续麻烦。堆了半桌子的皮和核,弄脏了两手。同吃蟹相似,善后甚是吃力。但靠在船窗上吃,省力得多。皮和核可随时抛在水里,绝没有卫生警察来干涉。即使来干涉,我可想出理由来辩解:枇杷叶是药,枇杷核和皮或者也有药力。近来水面上浮着死猪,死羊,死狗,死猫很多,加了这药力或者可以消毒,有益于公众卫生。这般说过之后,卫生警察一定“马马虎虎”。
11. 《江苏绘画史》里写道:枇杷是在沈周(明朝)作品中另一类频繁出现的花果,设色与水墨皆有。这一题材前人鲜有尝试者,而沈氏对此题材执着追求的原因,亦可从其题诗中推而求之。浏览其作后笔者发现,沈氏在吟诵枇杷之可爱时每每用到“黄金”一词,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枇杷图中,他引宋祁诗题称:“有果产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 又如《卧游图》枇杷一帧称:“弹赞固充饤,蜜津凉沁唇。黄金作眼食,天亦寿吴人。”
(上两图来自书籍《沈周六记》及截图)
另故宫博物院藏《枇杷图》亦称:“爱此晚翠物,结实一可玩。山禽不敢啄,畏此黄金弹。”
(此图来自书籍《美术鉴赏十二讲》)
2月3日初三枇杷画
1. 北宋崔白:
《枇杷孔雀图》
(此图来自书籍《志怪于常:山海经博物漫笔》)
2. 北宋宋徽宗:
《枇杷山鸟图》
《祥龙石图》局部
(以上两幅图来自书籍《古画新品录:一部眼睛的历史》)
3. 南宋林椿:
《枇杷山鸟图》
(此图来自书籍《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颜色里的中国画•黄》里边有此图)
4. 宋吴炳:
《枇杷绣羽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此图来自书籍《原来宋朝这么有趣-日常不寻常》)
5. 清朝虚谷:
《枇杷》
(此图来自书籍《走进孙佩苍》)
《枇杷图》
(此图来自书籍《中国色彩简史》
《午瑞图》
(此图来自书籍《拈花意》)
6. 近代吴昌硕:
《枇杷》
(此图来自书籍《回忆吴昌硕先生》)
《枇杷压枝图》
(图来自书籍《海派花鸟团扇)
《枇杷》
(此图来自书籍《盛世典藏:改革开放年代上海收藏业集萃》,成交价27.57万元)
《枇杷菖蒲》
(此图来自书籍《我有蒲草》)
7. 齐白石:
《枇杷》
(以上两幅图来自书籍《齐白石蔬果册》
2月3日初四画家为什么画枇杷?
1. 北宋崔白,浙江人,老的时候修复开封相国寺的壁画,被宋神宗赏识,选入宫廷画院。
2. 宋徽宗北宋皇帝,都城在汴梁如今的开封,开封跟郑州气候一样,枇杷树可以种,枇杷果是不好吃的。宋徽宗的艮岳园(皇家园林)里有很多名贵树种,包括枇杷树。枇杷果南方好吃,在都城,枇杷果成为名贵的宫廷水果,是可以理解的。宋徽宗本就喜欢画花鸟,画园子里的枇杷树和名贵的枇杷果是很正常的。
3. 南宋林椿,浙江杭州人
4. 南宋吴炳,浙江人
5. 清朝虚谷,安徽人
6. 吴昌硕,浙江人
7.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擅长花鸟虫鱼。
搜罗到的这些画家都在南方,枇杷是南方水果,常见,画家观察力好,有的还专攻花鸟虫鱼,画枇杷就很正常,不足为奇。
写作可能也是如此,身边的熟悉的更容易入笔,但是前提依然是认真观察,有感才能发。文字功底强,就简洁明义。
但不管怎样,都是认真生活为前提,才能认真观察,才能对身边的事物熟悉,才能掌握事物的特征或气质,才能有情感联结,才能写出来,才能画出来。
这个搜罗的过程,有个问题,为什么宋朝以后枇杷画比较多?
为了得到答案,听了两本关于绘画的书《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讲座》。中国美术史的脉络就是到了宋朝花鸟画达到了鼎盛,那么之前都画什么呢?最古老的绘画是文字,当文字足够多的时候,画就从字分离出来作为装饰了,一开始人们画身边的动物,像陶器上的鱼等,表达现实生活,后来画身边的人,仍然是现实生活,再后来用毛笔作画,开始写意,开始画山水画,有一段时间画家就像记者一样,画宫廷的各种活动,国事衰弱外交活动减少,画家就画仕女图,国家分裂,文人通过画抒情,画山水画自然花草虫鱼,到了明清画家深入市井生活,画的内容更是深入生活。齐白石小时候放牛长大,放牛的时候还玩青蛙,他画的牛和青蛙是深入骨髓的童年情节,根本不用毕加索的立体研究过程就能画出简洁的牛和蛙。画的对象越来越人性化生活化,大家买枇杷吃枇杷,自然可以画枇杷写枇杷。
好好生活,向内观。
凡人身边的事物也可以写出故事,画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