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2年5月30日,由投中网发布的2021年度榜单出炉。投中信息连续16年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发布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暨私募股权投资系列榜单——“投中榜”。依托CVSource投中数据,通过对投资机构广泛调研,覆盖超千家私募股权领域活跃投资机构。该榜单以严格的标准进行榜单划分,以专业、权威和严谨著称,因此又被称为国内股权投资行业的风向标,目前是诸多大型机构LP的重要出资依据。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几大投资人榜单,除此之外,在生物医药领域还有一张单独的榜单——2021年度最佳「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案例。共有10家公司上榜,在这样的资本大环境下,能够获得资本的认可,融到大笔资金并登上榜单,可谓逆势前行,各家公司必有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优势。今天我们对这10家公司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及分析,希望能对从事中国新药研发事业的有所启发。从他们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年轻或是资深,在自己的核心产品或技术平台上都做到了先发优势,并具有相当的原创度,没有一家公司单凭资本力量或快速跟进的模式取得成功。需要说明的是,该榜单是以投资领域为主体,并不代表所有的优势企业,有很多优秀的创新药企或有充足的资金储备,或有自主造血能力,可能并不需要登上这份榜单了。注:因能力、时间有限,如有错漏,欢迎广大朋友指正。艾博生物去年融资超过10亿美金,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全球范围内「生物科技公司融资金额榜」上都获得了年度第一名的成绩,入选这份榜单可谓实至名归。
其能最受投资人喜爱的公司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艾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1月,专注于mRNA的赛道,并拥有业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和纳米递送技术平台,公司的创始人英博曾任职于Moderna公司,拥有丰富的mRNA疫苗开发经验。本来押注mRNA应该是一件“长期工程”,但2020年的疫情让这个赛道突然火热了起来,在辉瑞/BioNTech及Moderna的疫苗展现巨大的潜力后,相信国内的企业及投资机构也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兴趣,艾博生物一跃成为热门的潜力公司。艾博生物与沃森生物、军科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合作研发的mRNA疫苗ARCoVaX是国内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类产品,亦是国内进展最快的mRNA疫苗产品,在去年9月份开展了大型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该疫苗的一个优势于可以在标准冷藏条件(2-8°C)下储存,6个月存储后并未发现免疫原性的显著丧失。对于全球范围内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来说,这可能是比疫苗的预防效果更具吸引力的优势。岸迈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较早的布局双抗技术的公司。继2017年的2500万美元A轮融资、2019年的7400万美元B轮融资后,公司在去年3月份又获得了1.2亿美元的C轮融资,以两年融一轮的频率稳步推进。
据悉,岸迈生物已计划今年在港交所IPO上市,继续募集2亿至3亿美元。岸迈生物的核心技术在于其双特异性抗体平台技术——FIT-Ig®,其也以“平台战略”而著称。常言道“单抗靠靶点,双抗靠平台”,拥有一款独特的,具有差异化的优质平台对于致力于双抗赛道的公司来说是极为关键的。目前FIT-Ig®平台已获全球多项专利,基于该平台,目前岸迈已经有多款产品进入了临床前研究,涉及靶点包括:EGFR/cMET双抗(国内首家)、PD-1/LAG-3双抗、BCMA/CD3双抗、EGFR/PD-L1双抗、RORO1抗体、CD39抗体等。均是具有极佳潜力,且尚未形成充分竞争的领域,只要推进的速度够快,相信无论是在国内发力还是授权出海,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博雅辑因是一家专注于基因编辑技术转化,致力于研发针对难以根治的遗传病和癌症的创新疗法的公司。在去年,博雅辑因完成了4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累计已经完成7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基因编辑技术是有名的“未来科技”,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非常多疾病领域的难题,而博雅辑因正是国内基因编辑领域的佼佼者。旗下拥有四大以基因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分别是:- 造血干细胞平台,针对地中海贫血和其他贫血疾病的体外疗法平台;
- 通用型CAR-T平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开发针对癌症的通用CAR-T疗法;
- RNA碱基编辑平台,研发基于RNA单碱基编辑技术,针对多种单基因遗传病;
高通量基因组编辑筛选:新药研发平台,基于高通量基因组筛选平台,通过独特的生物标记物和合成致死联合用药,研发针对实体瘤的创新靶向药物。
其目前的领先产品,是一款针对输血依赖性β地中海贫血的造血干细胞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已于去年1月份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
地中海贫血是全球分布最广、累计人群最多的单基因遗传病,仅在我国就有3000万地中海贫血症基因携带者。其中,输血依赖型的患者需要终身以来输血才能维维持生命,是极为迫切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劲方医药在2021年获得了两轮融资,分别为数亿元的B+轮融资和近5亿元的C轮融资。成立5年来,劲方医药已经累计获得了5轮、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在劲方医药的理念里,全球化创新一直是核心。5年时间,劲方医药已经建立了涵盖大分子、小分子药物的技术平台,研发体系以及人才队伍。目前,劲方医药的产品管线包含十余个项目,适应证涵盖实体瘤、血液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已有4款进入临床阶段。劲方医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这或许与其创始人吕强的对研发的深度认知有关。在吕强博士看来,国内缺的不是技术优势,而是新药开发系统性的理念和经验。特别是对于靶点的认知和积淀,以及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等。
2022年,劲方医药有7个临床项目,每一个项目有一个甚至多个临床试验平行开展,非常令人期待。礼进生物成立于2016年,一直以来在公众视角上颇为低调,但是却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在去年2月份获得了数亿元的C轮融资,充分印证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
礼进生物在领域上专注于肿瘤免疫,自“O、K”获批以来,免疫疗法快成了“内卷”的代名词。但需要明确的是,目前仅有PD-(L)1、部分靶点的CAR-T疗法呈现极度扎堆的情况,整个免疫疗法的通路上仍有广泛的天地任科学家探索,大有可为。礼进便是如此,其自主研发的4-1BB(又称为CD137)激动剂抗体LVGN6051,与已经进入临临床的第一代CD137激动剂不同,可以有选择性地在肿瘤微环境中局部激活CD137,减少正常组织免疫副反应。2020年6月,礼进生物与默沙东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探索LVGN6051与K药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中的效果。
礼进生物创始人及CEO王结义认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将是从PD-1单药到联合治疗,提高免疫治疗的应答率及解决耐药的问题。免疫激动剂是联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据公司官网显示,目前礼进生物已成功推进3款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创新单抗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期待他们的好消息。普米斯生物技术公司成立于2018年,公司聚焦单抗及双抗赛道,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是一家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技术平台型公司,在去年3月份完成了逾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研发实力强大与否并不是靠嘴上说说,而是要有实战依据。从普米斯生物公开的合作开发案例上来看,都是普米斯生物出技术、平台,合作企业出产品和靶点。不是CRO公司,却能靠技术获得认可,这样的合作模式充分说明了其在技术上的强势。普米斯生物建立了非常高效的抗体发现、CMC及临床研究平台。同时也拥有内部的双抗及多抗技术平台,可以基于靶点的生物学和MOA选择适合的结构进行开发。普米斯的强项在于有效的整合早期生物学、抗体发现及抗体工程,下游的成药性检测及CMC平台,快速高质量推进项目进展。公司目前正在推进超过20个一类生物新药项目,现有多个新药项目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在今年的AACR会议上,普米斯生物公布了6款抗体新药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4款多特异性抗体,可见近年来其研发成果颇丰。在AI制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份榜单上拥有两家AI制药公司并不让人意外,星亢原正是其中一家。在去年,他们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和数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星抗原成立于2018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校友共同创立,是中国第一家将人工智能(AI)、生物物理以及高通量实验有机结合,进行生物大分子和多特异性分子等前沿药物研发的科技公司。在传统视角里,星抗原是一家颇为“奇葩”的公司,既能做PROTAC药物,又能做T细胞疗法,还能做抗体设计。而其核心就在于是否能建立起一个通用的AI计算方法论。创始人陈航曾经谈道,一位投资法人是抱着10年后的预期投资他们的,在这样的前沿交叉学科领域,以往的经验并不能很好的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
目前星抗原已经和几家生物医药企业展开了合作,在几个细分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能否开出绚烂的科技果实,仍要通过时间来检验。2020年成立的宜联生物,在一年后便完成了总计3.5亿元人民币的A轮(包括A1和A2轮)融资,今年3月份更是获得了7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表现十分亮眼,核心或许在于其把握住了ADC这个火热的风口。宜联生物的创始人兼CEO薛彤彤博士介绍,公司从建立之初就开发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最新一代ADC及相应技术平台,试图提高药物治疗窗口,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毒性反应,解决耐药问题,致力于为实体肿瘤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在DS-8201的强势之下,ADC已经肉眼可见的成为新的治疗希望,为众多目前临床上束手无策的癌种或亚型提供更多选择。而中国企业,除了荣昌生物外,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化潜力的ADC产品及公司。宜联生物有希望成为这样的企业,其在靶点的选择上力求差异化,争取做到FIC的速度,同时保证BIC的质量。目前市场上已被高度开发的靶点如HER2、Trop2等不在他们锁定的研发范围内。宜联生物计划在今年3个中美同步的IND,其中第一个项目已于今年3月份向FDA递交正式临床申请,并获得了FDA的临床试验模式许可,预祝宜联生物能取得好的成绩。与星抗原相比,另一家榜上的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的融资声量要大一些。
2021年6月,英矽智能宣布完成2.55亿美元的C轮融资,是AI制药界的超大融资事件,超过了此前另一家知名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企业Exscientia的2.2亿美元D轮投资规模。2021年,英矽智能在半年内,通过AI药物平台发现了两款全新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完成了行业内首次用人工智能贯穿药物发现环节(包括机制发现、靶点发现及找到新化合物)的过程,成功发现发现了一种全新机制的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候选新药,并成功通过多次人类细胞和动物模型实验验证,是为全球首例,且用时仅18个月、投入仅260万美元。英矽智能的成功案例,将AI制药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带进了现实,凭借强大的技术平台,英矽智能已获得和多家巨头药企的合作协议。
作为中国AI制药界的核心力量之一,英矽智能的未来,前途一片光明。2021年4月,中晟全肽宣布已完成2.2亿元A+轮融资,继2019年1亿元的A轮融资后,A+轮的融资金额翻了一倍。不同于其他“未来科技”或正当火热的赛道,中晟全肽布局的领域如他们的名字一般——多肽药物。不同于小分子药物靶点、分子日益枯竭,大分子药物“玩家”众多,多肽药物拥有研发周期短,成本低的独特优势。与之对应的多肽药物巨大的研发难度,开发一款多肽药物不难,开发一款能突破瓶颈的好药便十分不易。中晟全肽拥有自己的多肽库,通过其全球独创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PICT),已成功构建完成包含近五亿种多肽信息的超大型多肽实体库,为多肽新药发现提供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种子库”,解决了全球多肽新药发现端“卡脖子”技术难题。此外,公司已建成高通量新药筛选平台,该平台可利用公司自主构建的超大型多肽库针对已知靶点或新兴靶点进行筛选,将显著加快多肽新药的发现进程,降低多肽新药研发成本。在这个不新的赛道做出新的成绩,是中晟全肽的成功密码。目前中晟全肽已与包括先声药业、丽珠制药、方盛制药、天士力集团、亿帆医药在内的多家国内药企达成战略合作,并和多家国内的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了研发上的项目合作。在多肽药物这个赛道上,中晟全肽是毫无疑问的国内头部企业。参考资料:
投中网
2021年全球「生物制药融资榜」谁主沉浮?两家中国公司“炸榜”!创新路上,各大药企正「快马加鞭」!
双抗时代领军人,岸迈生物CEO吴辰冰的新药梦
岸迈生物,考虑明年香港IPO上市
岸迈生物技术全梳理
博雅辑因荣登“2021年度中国医疗大健康产业投融资荣耀榜”
【后浪】劲方医药:立足差异化发展 追求“全球新”研发
12款1类新药获批临床!来自石药集团、加科思药业、礼进生物、轩竹生物等
【后浪】礼进生物:把控机动性抗体研发先机
星亢原创始人陈航:星星之火,亢起燎原
第四代ADC技术,风口上的宜联生物|江湖
时隔半年,英矽智能AI平台再度发现新药 | 创新事
专访中晟全肽李向群 | 坐拥5亿多肽库,与多家药企签约,自研管线已在临床前阶段
各公司官网、官微
其他公开资料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拥有者。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网络
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
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