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3304字 6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出海——2022年中国医药领域第一热词。
如果我们对2022年新药出海的行业资讯进行一个简单汇总,会发现很多企业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出海,且喜讯频传。这些企业,无论选择技术出海还是产品出海,越来越追求源头创新。在资本持续观望,政策不断调整收紧的情况下,快速跟进、引进、Me too都变成有巨大亏损风险的“生意”,而最花时间,最费心思的源头创新反而成为了出海最可靠的通路、寒冬之下生存下来的有效方式。基于近些年创新药产业改革的良好基础,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首次提出生物经济的概念,继续强化医药产业的经济及社会角色,引导企业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创新上。雨后春笋般生长的国内biotech对尖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据业内专家透露,CMO的岗位的供需比已经达到了1:10,且需求还在持续扩大,其他的高管岗位、研发人才乃至一线技术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口。能否招揽到合适的人才并将其留住,直接决定了一家公司源头创新的软实力。最后,是科研能力。
比人才更稀缺的是好的成药靶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被人类探知并且进入临床开发的靶点约有500个,而在人类基因图谱上有成药潜力的靶点也不过1500个左右。
简言之,好开发的靶点已经被开发完了,剩下的靶点不是成药性不好,就是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而在被资本裹挟的企业里,花3-5年的时间探索靶点,再花上数年时间做转化,进临床等等,可以说是对资本价值观的一种“挑衅”了。
因此,除了极少数“天选之子”,大多数药企都要面临这样一个“创新困境”。
这时,寻求外部助力,合作研发就十分有必要。
改革开放以后,跨国药企进入中国市场,除了带来了成熟产品,也把研发中心开在了中国。最早到来的是诺和诺德,1997年便在北京开设了中国研发中心。随后罗氏、辉瑞、诺华、默沙东、强生、赛诺菲、艾伯维等巨头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态度。最初的目的或许只是为了配合市场战略和节约研发成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独立研发的风险也让巨头们感受到了压力,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迅速崛起、源源不断的新兴药企成立,又让跨国药企看到了合作开发的可能,于是各家的中国研发中心纷纷敞开了大门,调整在华研发策略。其中,有走孵化路线的,如阿斯利康将亚洲研发中心转型成为中国本土的创新药企迪哲医药;也有建立共同研究创新平台,和中国本土创新力量展开广泛合作的,诺和诺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代谢病领域的领军企业,诺和诺德不断同中国的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校保持着密切合作。诺和诺德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设立“诺和诺德—中科院专项研究经费”,用于支持生物制药和糖尿病相关学科领域的技术研究;“诺和诺德中青年专家发展项目(STEP 项目)”为广大中青年医生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立“英才基金”(后更名为“中国内分泌代谢英才研究项目”)持续十年资助内分泌领域基础研究128项,其中发表学术文章85篇,在资助的128项课题中,后续又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重大基金支持41项;与上海转化医学研究合作中心建立“诺和诺德血友病研究基金”,用于血友病在中国的基础研究和探索治疗,总计投资捐赠 245 余万美元。 此外,诺和诺德更是在2007年初,将其历时15年积累的近50万个样品的小分子化合物库无偿捐赠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用于创建中国的国家化合物样品库。这是我国科技界在建国后接受的价值最大的公共资产之一。2019年3月,诺和诺德启动了INNOVO®开放创新平台,将与国内创新力量的合作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这是一项依托于诺和诺德中国研发中心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乃至初创的biotech和孵化器都可以进行合作。在协作模式上,根据项目及需求的不同具有高度灵活性,无论是以科学发现为目的,还是转化成果、共同开发新药,甚至对于某些缺乏内部技术平台支持的资产和机会,如基因治疗、药物化学等,诺和诺德还可以用资金加项目合作管理的模式进行协作。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跨国药企在疾病领域知识、新药研发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中国创新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而为了能更具体的展示合作模式,进一步加速合作转化,降低合作门槛,诺和诺德还推出了两个共享计划:共享化合物计划、开放体外生物实验平台。诺和诺德将这两项计划称为“公益性举措”,其中所表达的诚意类似于程序员群体中的“代码开源”。「共享化合物计划」十分“简单粗暴”:为申请者提供想要的化合物,以供其验证科学假想。整个流程完全免费,不需要提交任何报告,研发成果属于申请者,如果有了突出成果欢迎和公司商讨合作可能。「开放体外生物实验平台」相较于「共享化合物计划」更进一步,公开了其自主研发的多种疾病表型相关的体外实验模型,合作研究的流程和标准简单透明。第一批推出的是与纤维化相关的实验模型,更多模型将陆续推出。外部研究者依然——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不用承担任何义务,研究成果归自己所有,有意向者可探讨深入合作的机会。扫码了解更多详情👇截止目前,INNOVO® 深度评估了将近100个合作机会,针对不同的疾病领域和技术重点选择了 30 余个项目, 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人工智能辅助的新药研发以及创新技术探索, 已经有2个项目经加速转化成熟进入公司研发管线。其中公益性体外生物实验平台已经启动20多个项目,完成将近100多个化合物的检测。高质量的新药研发来自于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与时俱进的技术平台创新。诺和诺德与中国生物物理协会代谢生物学会的代谢鸿论合作推出了转化医学系列讲座,请来自国内外代谢领域的学术大咖、科研新星, 以及诺和诺德的科学家们以公开讲座的形式跟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最新科学研究,对疾病、靶点和技术领域的探索新知,从而共同促进代谢领域的学术交流, 促进科研转化, 加速创新药物和疗法的研发以造福患者。 诺和诺德未来还会在中国开展更多更灵活的外部合作创新项目,越来越多中国本土的创新企业也可以借力于此,缓解“创新困境”。
当创新药出海成为最优解,源头创新成为“生存法则”时,中国医药产业的末位淘汰赛就已经开始。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企业会首当其冲面临危机,紧接着是研发或管理能力不足的企业。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才能完成自我进化,迈上创新的台阶。而中国新药研发环境的变化也催生出了许多跨国药企的外部合作中心,跨国药企有意愿与中国的本土创新力量展开合作,以自己雄厚的研发经验及雄厚的底蕴引领创新,而中国本土的初创企业也需要这样的外部助力,完成自己的原始资产积累。与跨国药企的研发中心建立合作,是做源头创新的一个方法,对于出海也大有裨益。当我们面对的是「生存考验」时,应当不顾一切的寻找成功的机会。拥抱合作,合力创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仅供感兴趣的个人谨慎参考,非商用,非医用、非投资用。文中图片、视频为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