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鸽子哨的人 | 故事FM

故事FM 故事FM 2019-04-29


几个月前,我们制作过一期有关北京拆迁户的故事:100 万拆迁款,拆散了我的家人|故事 FM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期节目的环境音中,我们加入了北京胡同里鸽子哨的声音。 


事实上,在当下的北京,人们已经很少有机会听到鸽子哨了。它淹没在城市的轰鸣声里,只存留在怀旧宣传片、年代题材电影,或是老胡同人的记忆里。 


不只是鸽子哨,有太多带着公共记忆的城市声音已经消失在了滚滚向前的城市变迁中。而在艺术家秦思源的艺术项目「声音博物馆」中,我们又再次听到了那些声音。 


秦思源是七零后,他生在英国,长在北京,常年在欧洲做艺术研究。2013 年,他开始收集那些公共记忆里的老北京声音,试图去复原这座城市的声音历史。 


* 提示一下,这一次我们剪辑了很多有意思的环境音,部分音效由秦思源提供,所以推荐你在安静的地方收听本期故事。


故事FM  第 102 期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完整故事 ▼

/讲述者/ 秦思源  /主播/ @寇爱哲

/制作人/ @梁珂

/声音设计/ @故事FM彭寒


/BGM List/

01. Junkyard Resident (未发布)- 彭寒 / Yangfan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 懒人听书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请配合上方音频食用



1 .「你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可能要先说明一点,很多人以为我做「声音博物馆」这个项目,是因为我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老北京的声音有怀旧情结。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是观念艺术家,我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自己记忆里的声音,而是公共记忆里的声音。 


其实我第一次发现「声音」这个元素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是在 2004 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在北京,给英国大使馆文学教育处策划了一个名叫「都市发声」的艺术项目,邀请了几位国外的实验音乐家来北京,体验这座城市的声音环境,从中进行创作。 


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带着他们一起去了南城,逛了天桥市场,天坛公园之类的地方。那些艺术家都特别兴奋,觉得北京胡同是他们在全世界遇到的最有意思的声音环境。 


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次项目的一个「副产品」。当时,其中有一位艺术家通过北京广播电台向听众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 


我们收到了很多特别有意思的回答。比方说很多观众都提到了鸽子哨的声音,有的人还提出疑问,说为什么我们现在都听不到这个声音了。 


有的听众说他最喜欢打枣落到搪瓷盆里的声音,这也引发了很多人对童年的回忆。 


有的听众提到了电报大楼的喇叭声,是「东方红」的旋律。这个我也记得,因为我九十年代初就住在那附近,民族饭店旁边的一个胡同里。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每隔一个小时都能听到那个旋律。 


这些声音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也让我惊讶地发现,城市的声音竟然能引发出这么多有意思的公共话题。 



2 . 追逐正在消失的声音 


2013 年的时候,我家以前在史家胡同的老宅子被改建成了一座博物馆,当时,东城区要规划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和用途,我作为院落最后主人的后代参与了会议。 


当时,我想起几年前做「都市发声」时的经历,就提出可以做「声音博物馆」这么一个项目,在里面展示北京城的声音历史。几年下来,我们断断续续制作了很多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 


就在两个月前,我自己尝试着录了一段鸽子哨。 


其实这年头,鸽子哨的声音已经越来越难找了。不像八十年代,那会儿刚没了「破四旧」的限制,胡同里好多人养鸽子,玩鸽哨。到了 90 年代,很多住在胡同里玩鸽子的人搬去了楼房,一方面养鸽子的环境没了,一方面限制也越来越多,哪怕是到了二环里,你也很少有机会能听到这个声音。 


所以我那次录音是跑到了很偏远的地方,站在屋顶上,才勉强录到了一段。 


我还录过天坛公园里老人玩鞭子的声音。这个声音特别有意思,像鞭炮一样,啪、啪、啪,震耳欲聋。 


我碰到的那些老人都只是拿这当成一种晨练项目。其实这最早应该算是满族「马文化」的一部分,就跟美国的牛仔文化差不多。但现如今,它在中国已经基本上跟「马文化」脱离开来了。 


但其实,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晨练项目,恐怕再过十年二十年,这种声音也已经快要消失了。市井文化在更迭,下一代老年人也会有新的生活方式,也许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再有人玩鞭子了。 



3 . 用声音复原历史,记录当下 


我最近准备录一段驼铃声。老驼铃已经借到了,就差租几头骆驼,让它们戴上驼铃,走几圈,录下那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其实北京早就没有驼铃声了。这还得追溯到五六十年代,那会儿北京城里满大街都是骆驼。广安门那边,每天清早都会有骆驼队运煤进城,每个驼队有七头骆驼,其中一头会戴着驼铃,沿途留下一串铃声。 


像驼铃这样的声音就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去复原的,因为它已经消失了。我是希望能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复原每个年代的标志性声音,放到声音博物馆里面。 


不只是过去的声音,我还希望这个项目能记录下当代的声音。但在这个领域,我更希望它能发挥声音在公共领域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也就是说,我希望通过社交平台,让网友来向我提出,他们在城市里听到了什么有意思的声音,然后,我们再使用专业的录音手段去记录下来。 


对我来说,这大约才是这个项目最吸引我的地方。它不止是声音艺术,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在艺术领域达成社会互动的可能性。 


你要问我最想记录下北京的什么声音?我不知道,我希望你们来告诉我。 


* 本期头图 | 白羽么么


感谢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梁珂  运营 | 刘军


/往期故事/

跨性别者的母亲 | 故事FM

一个文学青年的至暗时刻 | 故事FM

我爹妈拿命试过的那些「保健品」,了解一下 | 故事FM


「故事 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 懒人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