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产家庭的教育自救:我的孩子在家上学|故事FM

故事FM 故事FM 2019-12-16


爱哲说,他来自东北的一个小地方,他上学那会儿,学校就像一个集中营,即使他是一个好学生,也是在老师的体罚中长大的。


今天教师节,他想制作一期有关教育的节目,与大家探讨未来教育可能性——在家上学。


另外,祝全天下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故事FM  第 118 期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完整故事 ▼

/讲述者/ 康平、魏佳羽、日日新学堂老师

/主播/ @寇爱哲

/制作人/ @寇爱哲

/声音设计/ @故事FM彭寒


/BGM List/

01. Story FM Main Theme (Air Waltz)(未发布)- 彭寒(片头曲)

02. Jardin - Gustavo Santaolalla(日日新学堂)

03. Life Circle(未发布)- 彭寒(片尾曲)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蜻蜓FM/QQ音乐/懒人听书



—下面是本期故事的文字版—

请配合上方音频食用



一 .


我在北京生活了十年,我想,将来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应该比我小时候好多了。北京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老师素质也应该很高,我的孩子应该会更幸福,体验到更多素质教育。


直到去年,我的朋友忙得脱不开身,请我代他们去参加了一次家长会。


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开会前,校长通过广播对家长讲话,我恰好用手机录下了一段,在音频 1’07” 处。


校长广播:


现在开会。请各位家长关掉手机,有的家长就跟学生一样,总有个别现象,开会低头玩手机或者外出打电话。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手机关掉,然后踏踏实实把家长会开完。


当时坐在那儿,我体验到一种深深的羞辱感,我第一次被以训斥的方式要求关掉手机。然后我往旁边的墙上瞟了一眼,发现一张黑板,上面罗列着班里每个孩子的名字,名字后面是小红花的数量评比。


朋友的孩子排在最后一名,只有四朵小红花。




二 .


我小学毕业已经 20 年,20 年后的今天,我感觉不到现在的学校教育和我小时候有任何区别。应试教育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尝过,无需再多说。


家长想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战备状态,但即使在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旁边的中关村二小,也曾爆出孩子被校园霸凌的事件,高收入和名校也无法保证孩子的顺利成长。


如果在中国搞一个痛苦指数评比,教育问题无疑是中国家庭最头疼的问题。那到底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我们和孩子摆脱这些痛苦?


康平:


我叫康平,河北衡水人。我做的一个特殊的事情,就是带孩子在家上学,现在已经完成了,孩子 24 岁,工作了。


康平的孩子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在家上学。


康平的老家河北衡水,经济在全省排名倒数,但有一项产业全国闻名,那就是教育。最著名的衡水中学,被媒体称为高考工厂,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代表。


康平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高考工厂的一个产品,对学校老师的教育方法,他很难认同。


康平: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我比较鼓励他参加演讲呀、口才班呀等类似训练。有一年,他和一个女同学共同主持了一场晚会,结果被老师批评了。老师说你上次考 12 名,现在考 15 名,成绩退步了还搞这些闲篇儿,把我孩子批评了一通。


我本以为老师会鼓励他,但在我们那的学校,只重视考试,学习之外的事都叫闲篇儿,不止不鼓励还会打压,这是我觉得不能接受的。


那年寒假过后,康平真的就没再让儿子去上学了,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在家上学之路。


在家上学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上个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兴起了。如今,美国在家上学的就学儿童已经接近两百万,占整个学龄儿童的比例高达  3~4% 。


在中国,根据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在家上学研究报告,中国「在家上学」的学生总数大概是 6000 人,增长速度大概是每年 30% 。这些家长绝大多数是出于对学校教育的不满。


而且康平觉得,在家上学,有些优势,是学校难以比拟的。


康平:


随时讨论是在家学习最大的优势,我不必等孩子放学或者时间点过了,我可以即时引发他对这个事情的关注。


现在的讨论基本上是他在教导我,我再请教他,但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是我引发他对问题的关注,比如查阅相关书籍,甚至带他实地去看看。我觉得讨论就是最好的学习,比课堂里老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灌输要好,他找到或者找不到答案,甚至找到一个错误答案,都是好的学习。


比如我骑行车带着他看银行,就可以跟他从贝壳讲起,讲以货易货,讲票号,讲货币,一直讲到银行,这样基本的脉络就在他脑海里了,再通过以后的学习,把细节丰富起来。




三 .


教育界人士,比如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就一直在呼吁尊重和鼓励「在家上学」这种教育尝试。因为教育是非常适合自下而上去探索的领域。不过也有人认为,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还是应该去学校。


魏佳羽:


学校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它在同时面对几十个孩子的时候,可以每个领域都有一个专门的人负责。


每个领域都是非常专业的,很显然,一个专业团队会比一个家长做得更好。


这个是新公民计划的总干事魏佳羽。新公民计划是一个公益机构,专注于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这个是需要另外专门展开讨论的一个话题,所以我这次先按过不表。之所以找到魏佳羽,是因为他是相识多年的朋友,我知道他长期研究教育,有很多独到的看法。


魏佳羽并不是一开始就从事教育,他原本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但就在他研究了十年物理学,眼看就要迈向人生巅峰的时刻,他退学了。


魏佳羽:


因为我学物理,其实对社会的认知相对匮乏,之前社会类读物读得少。后来我往回倒,读了一些书,发现要去理解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这个风险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


就像一辆火车,它往前奔,前面是悬崖,惯性非常大,你想要拉住它是非常难的。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考虑,怎么重建?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去做教育。


做了多年教育之后,魏佳羽认为孩子的早期教育涉及的专业性非常强,所以不赞成过早让孩子在家上学。他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传统的幼儿园。


魏佳羽:


但这个时候,我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太喜欢睡午觉,甚至还会去吵醒别的小朋友。老师很生气,经常给家长打电话,要我把孩子接回去。后来情况更加严重,直接让我先把孩子这个问题处理好,什么时候孩子睡午觉了,什么事回幼儿园。


但孩子不睡午觉是一个正常现象,我也没什么办法,所以后来就退园了,去了日日新。


魏佳羽说的日日新是一个由家长自建的学堂,成立于 2006 年。最初只有 4 个家庭参与。如今已经有 370 个孩子了,覆盖幼儿园、小学,一直到初三。


魏佳羽:


搬到日日新后,这里的老师会一直陪着孩子,就是孩子想玩,就一直有老师陪着玩,玩够为止。当时刚到日日新,就一直有一个老师陪着我家孩子,我觉得这些细节让我确信,这家幼儿园会尊重和爱孩子。


■ 孩子们在日日新学堂(下同)



四 .


其实不光是魏佳羽,包括我的另外几位教育界的朋友,都不约而同的把孩子送到了这个日日新学堂。


我非常好奇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所以我去亲眼看了看。


日日新学堂位于北京沙河的一个果园里,这个校园是学堂自己建起来的,没有楼房,只有几栋平房和院子相互环绕,看上去有点像中式园林。


学校的操场旁边有一大片凹下去的洼地。我到的时候正是午饭后,几个孩子找了块塑料板,在洼地旁边的坡道上玩滑沙。


张冬青:


看起来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孩子特别自在,特别的自然、真实。


这个是张冬青,日日新学堂的校长。2006 年是她的二女儿上幼儿园的年龄,因为大女儿此前在公立学校里上过学,她和丈夫大车老师一直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而苦恼。所以夫妻二人联合几个家长创建了这所学校。魏佳羽的孩子之所以在这里很放松,是因为日日新配置了非常多的老师。对话出现在音频:11’36”


爱哲:

我听说这里的老师配比明显……


张冬青:

1:4 。


爱哲:

这么高!


张冬青:

对,非常高。我提倡关注个体的教育,就是每个孩子都得被关注到。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说起他的班级,不是我们班怎么样,不是以班级为单位管理,而是但凡想起他们班,脑子里全是一个一个孩子。


爱哲:

那不可避免地成本就非常高?


张冬青:

非常高,成本很高。


爱哲:

所以这种模式没办法大规模推广?


张冬青:

对,所以永远都是小型学校。另外学校人员数量也有限制,因为数量一大,就无法进行扁平化管理,无法保证人与人的交流。一旦有层级,就会出现制度,就是人和制度在打交道。我们这都是人跟人打交道。


因为这种民间办学很难获得教育局的承认,所以在日日新就读的孩子都没有学籍。日日新目前最高年级是初三,他们计划将来一直发展到高中。到了高考的年纪,日日新的家长,就得自己考虑怎么给孩子安排出路了。


其实,北京没有学籍的学生挺多的,基本上都是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被迫成为流动儿童。但日日新的孩子有点另类,这里 2/3 的孩子都是有北京户口的。他们的家长主动放弃了在北京公立学校就学的宝贵名额。


张冬青:


这些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首先就是想让孩子全面成长,不要成为一台应试机器。家长不想自己的孩子智商特高,情商特低,他们希望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懂得选择。另外,家长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创造性。


家长们追求的主要是这两点。


其实家长们都想得挺深的,因为咱们这一批家长,都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代,但他们不需要孩子再承担这个责任了,他们想给孩子一个新起点,就是追求幸福。


想成功想赚钱的一代已经过去了,这一代家长自己已经是中产,他们受益于知识改变命运,但在受益的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有很多缺失,主要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


张冬青本来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位大学老师,她辞职出来创办日日新,除了希望给女儿提供一个满意的教育之外,还因为她觉得大学生的状态出了问题。


张冬青:


我是教文学课的,现在的学生,让他分析一个人物,他们根本不会连结自己的感受,全是大话套话,只会用中小学主题提炼的一套去应付。不光是阅读匮乏,还有人生经验缺失,都没有足够的素材去支撑他们理解这种材料。


而且这些缺失的东西,是补不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转而去做基础教育。小孩子还可以改,大孩子很难改了。


张冬青一开始就意识到老师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日日新比较重视老师的培养。




五 .


张冬青:


我们这里老师来了先做两年副班主任,才可以当主班。当然也有成长比较快的老师,这个就要看实际情况。第一学期,老师是不带课的,当助教。每周五下午,是老师们的学习时间。


我去的这一天正好是周五,赶上了下午的教研讨论。张冬青把我托付给大吴老师。大吴老师是日日新学堂的教研主任。他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每天上午挑几位老师的课去旁听、评估。今天下午是他去旁听英语组的教研讨论。


大吴老师:

2013 年的时候,成立了教研中心,就有真正的教研活动,尤其是对老师培养的这块。


爱哲:

您之前是在哪?


大吴老师:

我当时已经从单位出来了,发现北京市还有这么一所学校,教学理念给了我很深的印象。2013 年的时候,我就过来了,当时准备建教研中心,虽说就一个人,但我们带动老师跟教研组,一起进行教学研究。


我觉得最大的区别还是氛围。一个是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另一个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思考问题。这个在公立学校很少看到,不是没有,但它不是一个常态。公立学校是一种由上往下的推动,课程标准落实到课堂,老师是没有弹性的空间的。教改最大的问题不是改教材,而是改老师——人的问题解决不了,其他的问题都没有办法推进。


但这能怪一线老师吗?这其实是体制问题。当然我们不否认传统教育模式下也有优秀老师出来,但这是一种窄径,不是面对所有老师一种公平的机制。


说话间,几位老师到齐了。这几位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音准,这个教研会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前不久,她们发现了一套从美国引进的教材,很适合孩子的发音练习。


日日新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比较灵活,这次几位老师就觉得这套教材对孩子的帮助更大,他们想用它来替换掉以前用的那一套。点开音频:18’52” ,可以听到他们的讨论。


主持这次英语教研会议的是周悬老师。她的课堂上,孩子们非常欢乐。


周悬:


我叫周悬,我在日日新是一名英语老师。


我希望孩子从小接触真实的语言。我们自己长大过程中,学习的英语是以语法为体系编排的。别人说什么,我们听不懂,美剧看不懂,也没法跟人交流,所以我特别希望孩子们从小接触到真正的语言。


可能是因为我对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理解,我想把它们实践出来,日日新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周悬曾经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公立学校里教过五年英语,对于公立学校里的那五年教书经历,周悬有种很复杂的感情。


周悬:


说实话,当时我觉得家长对我也挺认可,两个班的孩子,高考成绩也不错。但我始终觉得,跟孩子之间有层隔膜。我觉得我跟我教的东西,孩子跟他要学的东西,之间没有连结。没有那种我好喜欢,拼命想学的冲动,我觉得很遗憾。


比如我喜欢读英文原著,我就想把这些文学作品带入课堂,我想孩子们肯定也会喜欢。我想这些阅读经验和他们的人生经验,有一个对照,可以帮助他们思索自己的处境。


结果完全不可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的语言教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只能看懂很简单的东西,根本无法触及内心中那些丰富和复杂的事物。


比如 2017 年的教学大纲,高考词汇还是 3500 个词汇,但在本土国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应该达到 1 万词汇。3500 个词汇,所能表达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跟人的思想、情感根本无法连结。


像周悬这样的老师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年轻老师,他们有想法,希望能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教学理念。教书对他们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饭碗,而是一件能获得成就感的事情。可公立学校很难给他们这种满足感。


但是 1:4 的教师配比,这个成本极高,所以日日新小学阶段每年的学费要 7 万 2 。


不过相比国际学校这个数字还是低得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日日新这样的学校有需求。每周五的家长接待日都会有很多家长来咨询校长张冬青,同时,还会表达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张冬青 & 孩子家长:


我不要求孩子有多大成就,只希望他健康、快乐。他的未来什么都不缺。


我们 80 后,父母总要求我们有个好工作,才 30 岁就对生活低头了,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全面的成长。


张冬青劝这两位家长再多看几所学校。因为日日新现在的就学名额有限,今年小学部有 200 个家庭报名,最后只录取了 80 个,其中一半还是从日日新自己的幼儿园升上来的。所以公平起见,日日新每年会在统一的时间面试家长和学生,确保双方价值观一致才会录取。




六 .


但是目前在日日新只能上到初中,将来会不会有高中部还是未知数。对于后面的教育,我的朋友魏佳羽觉得那个时候他完全可以自己教孩子。


魏佳羽:


孩子初中之后,我觉得他的看护需求就没有了,他完全能自己照顾自己。我对未来的判断非常乐观,教育资源会非常丰富,包括线上课程等,他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


高考在未来的重要性会持续降低。


传统教育靠围墙建立共同体,现在可能靠兴趣,靠远程社群来连结一批人。其实这种事情很早就发生了,比如 BBS ,就是在打破传统的边界。


所谓大学,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学习的环境,同学可以督促你一起往前走;一个是所谓大师,好的老师可以在他所在的领域带领你。但实际上这两方面,我们已经可以自己构建。


我自己已经是不准备让孩子参加高考了。考完之后你去哪呢?还是进传统的大学吗?我觉得高考已经不重要了。


这几年,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创新产品出现,教育市场被看作是下一个创业蓝海。魏佳羽觉得,通过拼接现有的这些教育产品,他完全可以给女儿量身定制一套适合她的教育体系。


根据「在家上学」的报告,像魏佳羽这样的家长分布最多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浙江和北京。都是经济发达,观念开放的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家长,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找到同道。


魏佳羽:


其实都是从零开始。我身边有几个朋友,做教育创业者的支持工作,他们发现恰恰是二、三线城市,需求更明显。一线城市的家长,很多都已经想清楚了,也有人在提供这样的服务。二、三线城市跑得慢,反而需要孵化更多的创业机构提供这样的服务,满足这些家庭的需求。


没有哪一个产业像教育的需求这样多元,有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性格和兴趣,也就应该有一百种教育方法。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多元的教育需求了,而如果期待教育体制自身改革,可能要等上几十年的时间。咱们的孩子肯定是等不到了。


如果你不想等的话,也许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动手。




* 如果你对在家上学这种方式有什么想法,欢迎在留言里和大家交流。



* 本期头图 | 日日新学堂



感谢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刘军  运营 | 刘军


/往期故事-老师系列/

老师,把你的手拿开 | 故事FM

小学一年级,老师用圆珠笔在我脸上划出了血痕 | 故事FM

每当有压力,我都会梦到小学老师,她是我的噩梦 | 故事FM


「故事 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蜻蜓 FM | QQ 音乐 | 懒人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