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 2050 志愿者,你不懂我的傻

徐莉俐 天下U 2021-04-22


2018年4月25日,

杭州云栖小镇博悟馆内,

王坚博士发起

“2050 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

大会的第四次筹备会,

这次主要邀请了媒体伙伴参加。



  “媒体也是志愿者。”

王坚博士一如既往比常人快半拍的语速,

在关键节点上却没有半点含糊。

“关于志愿者我想了很久。

志愿者最大的义务就是可以志愿参加;

志愿者最大的权力就是可以志愿不参加。

只要是志愿的,

做一分钟和100分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最怕的就是你不志愿的做了200分钟。”

台下一片笑声。

80、90后的记者,

大会志愿机构的负责人,

个人志愿者,开始意识到

2050可能是一个需要踮起脚尖来思考的地方。

摄影来自冯其器, CCTV

云栖小镇有这个传统。

我跟之前来过小镇的省长也说过,

一个省长也是一个开发者(a developer)。”

博士继续,

“我们一开始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至此时,这个包裹在

格子衬衫和球鞋里的高个子“大男孩”

已经滔滔不绝的讲了近一个小时。

我惊讶于他的精力,

因为一早我就来到了办公室,

他的会议一直没有停过,

逐日晨跑、足球篮球、候鸟计划、小镇领导…

连午饭也是在会议中顺便解决的。

秘书 Elaine 笑侃说,

我跟着他九年多了,

博士每天都是这样,

不怎么锻炼,也不特别养生,

我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视觉记录来自Jayce Lee, u.lab


我看着眼前这个在阿里巴巴

做过CTO的心理学博士,

心里暗忖,是什么让一个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而又乐此不疲?

自从3月份第一次参与了线下筹备会,

我就被这股力量深深的抓住了,

卷到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

但又不得不参与其中的漩涡里。

两万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

因为还没有一个真正

为普通的“年青人”开的科技大会。

不是交钱来购买什么,而是一个团聚,

因为科技而团聚,看看彼此的笑脸。


博士曾说,

“这个大会开成开不成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开的。”

于是就有了各种

放着资源不动用而一定要挖坑跳进去的动作。

从选址、到如何划分探索展区的展位

(没有大小展位之分,就像奥运会入场仪式中

所有国家的时间相同一样)、

到定义新生论坛出品人

(普通人可以和“大咖”一样出品论坛)、

到召集“团聚

(让年青人聚到一起,事情就发生了),

到安排星空露营

(年青人享受不确定性),

每一个版块都暂悬了常规,

而偏执的从根目录上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让很多本来很聪明的科技公司创始人

和机构负责人跟着跳了进去,

特赞、极客邦、动点科技、数空科技、央视…

一群本已分身乏术的人,

神奇的为2050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

长出了之前不可能存在的空间和时间。

“我们为什么安排音乐会和马拉松、

足球篮球比赛,

我跟中迹体育的同学说,

这并不是附加的活动,

而是科技要像音乐和体育一样,

把人团聚起来。

而关于大会门票这件事,我也想了很久。”

 

“我想了很久”

似乎是王坚博士最常见的口头语之一。

每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

不经意间都演化成了一个哲学思考的小宇宙。



“不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

是没有存在的意义的。”

 

“我们想请什么样的人来,

门票就是一个最好的滤波器。

当然我们也想到了小朋友们可能要筹钱来参会,

但是我们想保持滤波器的简单。

他们也会向外传播这样的信息。

相对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他指了一下坐在墙边的一位

正在电脑上飞速敲打键盘的人,

“当锦木告诉我

她给女儿买了一张大会门票的时候,

我是很感动的。”



锦木是2050创作营的一员,大会总统筹,

一位像陀螺一样没日没夜的旋转在一百多个群和

杭州、北京、上海、苏州等不同的容器里的人。

她为自己和家人买了大会的门票。


忽然之间,这个

“掏钱才能干活”的逻辑,

在这个场中一下子再合理不过。


我坐在一群嗅觉灵敏的媒体人中间,

感知到有一丝略带挣扎的确定

在人群中流过。

是的,你的媒体功能是排在

你对大会精神的认同之后的,

而你的认同会被一个几百块钱的滤波器筛过。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

论坛出品人和团聚召集人身上。

不但没有所谓的“出场费”和“车马费”,

并且你可以选择帮助大会卖票,

来强化这个滤波器的信号。


一群在这个讲求效益的时代中

不合时宜的“傻子”,

想要促成更多的“傻子”来一起参与

一个社会实验:

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


什么是一个科技“大会”?

你需要有多纯粹才能成为一个“志愿者”?

隐隐感觉到有些东西正在瓦解,

而有些尚不明晰的东西正在生成。

2050 在结晶一个新的命名空间。

 

“这个世界是不需要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

直到它被写出来的时候。”

 

“我们会安排天壤围棋人机大战,

是想让年青人看见

并不是只有大公司才有资源创新。

这次的天壤AI团队就是几个年青人组成的,

他们的技术也用在了杭州的城市大脑。

我们邀请韩国的世界冠军来和孩子们见面,”

说到这里,博士眼中闪烁着一丝狡黠,

当Alphago打败柯洁之后,

中国学围棋的孩子反而增多了,

因为之前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对弈一个九段棋手。”

 

科技到底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让强者更强,弱者成尘,

还是可以疏通社会生命体,

让人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博士邀请了被誉为“小卫星摇篮”的

微纳卫星研究所所长陈宏宇来出品一个论坛,

沟通一番之后,

这个平均年龄仅为31岁的团队才明白

这不是一次惯常的成果展示,

而是一场面向年青人的告白:

“我们想让人们知道,

并不是只有做App团队的平均年龄31岁,

课研卫星团队也平均31岁。

作为年青人,你不一定只写App,

你也可以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我们一开始就和别人不太一样。

这句话不只是说说而已。

一个挖了坑自己跳下去的人,

带动了一群 crazy ones。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可能一不小心,我们就改变了世界


“那天ta说ta要来,于是我就来啦,

那天我说我要来,于是你就来啦…”

在杨赛为2050原创的歌声中,

我听见万物生长的声音


徐莉俐, u.lab China partner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640dd2gmb&width=500&height=375&auto=0


极客邦杨赛为2050的原创


/ u.lab china 作为志愿机构支持此次大会 /



大会链接:https://www.yunqi2050.com/#/index

如想购票请扫以下海报中的二维码:



 u.lab中国

u.lab源自MIT,是一个基于觉察的行动研究平台,致力于创立社会技术(Social Technology),培养能力和培养深刻社会跨界创新的土壤。在当代经济从自我到生态的转型,以及服务于社会福祉和共享价值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在波士顿、柏林、杭州具有分支机构。www.presencing.org 

联系方式: info.china@presenc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