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前10%数据收集者获取99%权限数据,数据垄断已形成

钱柳君 网络法实务圈
2024-08-25

文章来源:隐私护卫队


3月2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简称CCF YOCSEF)在京举办论坛“人工智能时代,隐私和效率一定是不可调和的吗?”。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孟小峰在会上表示,如今人们隐私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同时也意识解决大数据隐私问题需依赖于技术,而不是政策。


 建立数据透明治理体系是解决人工智能时代效率与隐私问题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但是,数据的聚集涉及到用户的隐私,比如消费习惯数据、出行数据、医疗数据等都涉及到大量的个人隐私,而这些数据不可避免地被智能设备所采集。促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人群已经非常担忧隐私问题。


孟小峰指出,隐私问题已经是当下的热点话题。近几年来,隐私和数据已经关联起来。何为数据呢?孟小峰认为,数据既不是自然物,也不是精神财富,数据应该是第三物,是物质和精神的延伸物。“我们一定要抛弃物权的方法,抛弃知识产权理解问题的看法,去看待数据”,孟小峰强调。


据孟小峰介绍,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基于3000万移动设备的App数据,构建了隐私风险量化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算出每个用户流出数据的流速,或者每个收集者收集数据的直径大小,从而了解到收集者获取数据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前10%数据收集者获取了99%的权限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据的垄断已经形成”,孟小峰强调,现实世界中常见的“二八定律”反映在虚拟世界中更为残酷,数据收集的垄断现象极为严重。


如今,不少人提出可以通过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环节去解决数据的相关问题,但孟小峰并不认同,“数据的产生与物质精神产品的产生并不一样,必须放在数据生态的范畴加以治理”,孟小峰强调,“我们对数据的治理不是为了扼杀大数据形成的机制,而是要促使它进一步健康发展”。


关于解决数据垄断的问题,孟小峰认为,若是不想破坏大数据红利的话,最终需要达到由数据隐私到数据透明的终极目标。“数据透明不等于数据公开,主要解决算法和数据的正确性问题”,孟小峰强调,建立数据透明的治理体系,是解决人工智能时代效率与隐私问题的关键。


 用隐私交换效率时,应以尊重隐私为最优先原则 


会上,与会嘉宾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平衡隐私与效率的解决办法。360行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指出,如何界定隐私和效率,需确定一个问题:谁用谁的隐私,换谁的效率,一种是用隐私提高自己的效率,另一个是用隐私提高别人的效率。裴智勇认为,主要考虑一种情况,即用户自己的隐私提升别人的效率。对于用户而言,用户付出隐私提升效率会出现有益、无害、有害三种可能性。“我们应该防止的是对我们有害的”,裴智勇强调,是否对用户有害,是探讨隐私和效率之间的基本基础。


到底企业获取隐私的边界在哪里?裴智勇提出了三个原则。第一个是最小必要原则,企业获取用户的信息是服务或产品所需的必要数据,应该在最小必要的范围之内;第二个是用户知情原则,保障用户的知情;此外,第三个是必要保护原则,企业收集用户的数据,应保障数据安全,保证数据不被泄露、贩卖和滥用。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韩银和认为,隐私可能是一个超越资产属性,类似于人格权利的东西。隐私应是一种文明或者尊严的表现,需高于一般可交换的商品。当人们需用隐私交换效率时,应以尊重隐私为最优先原则,然后再判定其他的市场价值。“我们要有效率,但更需要隐私,应在隐私的基础上追求效率”,韩银和强调。


 保护用户隐私,需使用者、运营者和所有者三方制衡 


研讨正式开始前,主办方CCF YOCSEF请参会人员填写了调查问卷。在“人工智能时代治理隐私保护,你认为政府立法立规更重要,还是企业隐私治理更高效,又或者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意识更重要”问题上,58%的参会人员选择政府,24%选择企业,17%选择个人。


裴智勇表示,依靠政府立法保护用户隐私,不在于法律不可制定,而在于法律基本不可执行。其原因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保护与跟传统的安全问题不一样,政府缺少足够必要的技术手段。裴智勇建议,需使用者、运营者和所有者三方制衡,将三者的安全分开。裴智勇举例称,以前使用一些企业的云服务时还会提供安全服务,但对用户来说,企业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无法知道其是否存在问题。如今,国家政策已明确要求,在建设云系统时需有安全架构,同时,安全服务商与云服务商必须是不同的企业。


“如果延伸到隐私来说,政府本身不具备技术能力,我们把这种制衡的能力培养成一种商业市场,鼓励能够制衡的一种商业机构快速发展”,裴智勇强调,将能够制衡商业公司数据使用行为的产业扶持起来,也是一种解决办法。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浥东指出,若是纯粹依靠政策立法肯定解决不了隐私保护问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宣传,唤醒大家保护隐私的意识。“就像我们在公交车排队,原来大家没有意识去排队,但是现在都有意识去排队上车”,他说。


李浥东表示,效率和隐私之间的平衡点定义清楚后,才能提供给用户隐私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比如大家之前使用匿名化技术,后来发现匿名化不行,只能针对于几个或者某个数据点进行保护,无法保护整体隐私。后来差分隐私(一种保护隐私的技术)出现,但其效率不高,只能够适用于集中协议,如今大家又开始质疑差分隐私的效果。“我们做技术的人,未来如何从技术上找到这个平衡点,也是需要去思考讨论的问题”,李浥东表示,随着大家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需要明确的界限也会越来越多。


“政策是必要的,但落地肯定是靠技术”,一位与会嘉宾强调。孟小峰也表示,如今人们隐私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同时也意识到必须解决大数据隐私问题,而且最终的解决办法必定依赖于技术,而不是政策。他进一步指出,当下大数据的主要问题是数据大规模收集问题,但过往的隐私技术方法已经不太适用,因此,大家面对新问题,应敢于提出新方法。“从目前来看,市场对隐私技术的呼唤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孟小峰强调。




主编:麻策

责任编辑:Asepirin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网络法实务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