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五”规划全文公布,这些内容涉及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管理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布《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对“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等提出建议。本文节选了与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的内容,以飨读者。
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布《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建议》提出,到2025年实现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六个明显提升”。 到2035年,北京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建议》提出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落实中央“控增量”“疏存量”政策意见,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保留一定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严格落实人口调控责任制。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动腾笼换鸟,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牢固确立绿色发展定位,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体系,建设潮白河生态绿带,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动和天津、河北通航。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行绿色建筑,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谋划建设二三期。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精彩亮相。围绕“3+1”主导功能谋发展,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台马科技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片区,办好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央企、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推动老城双修,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抓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推动一体化发展。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打通道路堵点,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居住、养老等配套布局。
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作用,带动环京重点地区发展。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建成“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融合。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京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铁路客运和货运外环线建设,推动过境货运功能外移,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加快京滨城际、京唐城际、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区域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津冀布局,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就业、养老、社保等政策衔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建议》提出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建设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房山北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提升南中轴发展环境,缩小南北发展落差。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北京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承接适宜的功能和产业,布局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平原区和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村地区管”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发农村“三块地”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行动计划,强化产业提升和环境整治。推广王四营乡减量发展试点,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制定“二绿”地区规划,探索实施路径,推动大尺度绿化。健全农民增收机制,加强低收入农户脱低后的常态化帮扶。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助力河北、内蒙古等受援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议》强调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首都城市治理水平。
持续推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重点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与街区控规有机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严格落实减量发展任务,强化全域空间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战略留白空间。全面实施增减挂钩,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严格控制建筑规模,统筹刚性约束与弹性供给。注重城市设计,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第五立面、城市色彩等管控,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坚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深入抓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健全分级分责不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体检评估,落实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政策机制。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实施模式,推动平安大街、鼓楼大街、观音寺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积极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危旧楼房、棚户区改造,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种形式推进老城平房区申请式腾退和改善。推动老旧厂房、老旧商场、老旧商务楼宇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领域相关立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织密城市路网,推进平谷线等线路建设,建成丰台站、霍营(黄土店)等大型交通枢纽。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通密线,推进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建设京门—门大线。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及城市功能一体规划。加快货运结构调整,推进“公转铁”和多式联运。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机制,优化能源结构。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一体化建设。增强能源、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快天津南港和唐山LNG储备设施建设,推动南水北调中线扩能、东线进京工程市内配套项目,建设西郊、密怀顺等地下蓄水区,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大幅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主城区积水点动态清零,建设海绵城市。加强人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军民兼用。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手段等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治理所需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和标准。持续治理交通拥堵,坚持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路,优化拥车、用车管理策略,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建设自行车道网,改善慢行出行环境。构建健康街区评价指标体系,营造人本友好、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
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双报到”常态化。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街道乡镇职责清单和赋权清单制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协管员队伍整合,统筹推动撤村建居、街道和社区规模调整。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持续为社区减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办好社区议事厅等多种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街巷长、社区专员、小巷管家等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施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打造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此外,《建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坚持“一微克”行动,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治理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优化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严控、调整在京石化生产规模。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障。坚持河湖长制,统筹治理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加快补齐城乡水环境治理短板。持续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流域、区域水生态补偿制度,保护好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好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零增长,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建立林长制。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实现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抓好核心区绿化,开展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绿化景观优化,推进“院中一棵树”、口袋公园和道路林荫化建设。推进温榆河公园一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成长型公园建设,推动绿隔地区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建设。推动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建设。深度挖掘传承世园会遗产,办好园艺小镇。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并落实最严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确权登记制度,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执法司法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深化生态环保督察。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图片来源: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12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布《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对“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等提出建议。本文节选了与空间规划、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的内容,以飨读者。
《建议》提出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落实中央“控增量”“疏存量”政策意见,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保留一定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严格落实人口调控责任制。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动腾笼换鸟,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牢固确立绿色发展定位,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体系,建设潮白河生态绿带,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动和天津、河北通航。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行绿色建筑,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谋划建设二三期。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精彩亮相。围绕“3+1”主导功能谋发展,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台马科技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片区,办好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央企、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推动老城双修,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抓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推动一体化发展。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打通道路堵点,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居住、养老等配套布局。
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作用,带动环京重点地区发展。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建成“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融合。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京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铁路客运和货运外环线建设,推动过境货运功能外移,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加快京滨城际、京唐城际、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区域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津冀布局,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就业、养老、社保等政策衔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建议》提出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建设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房山北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提升南中轴发展环境,缩小南北发展落差。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北京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承接适宜的功能和产业,布局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平原区和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村地区管”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发农村“三块地”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行动计划,强化产业提升和环境整治。推广王四营乡减量发展试点,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制定“二绿”地区规划,探索实施路径,推动大尺度绿化。健全农民增收机制,加强低收入农户脱低后的常态化帮扶。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助力河北、内蒙古等受援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议》强调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首都城市治理水平。
持续推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重点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与街区控规有机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严格落实减量发展任务,强化全域空间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战略留白空间。全面实施增减挂钩,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严格控制建筑规模,统筹刚性约束与弹性供给。注重城市设计,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第五立面、城市色彩等管控,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坚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深入抓好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健全分级分责不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体检评估,落实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政策机制。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实施模式,推动平安大街、鼓楼大街、观音寺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积极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危旧楼房、棚户区改造,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种形式推进老城平房区申请式腾退和改善。推动老旧厂房、老旧商场、老旧商务楼宇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领域相关立法。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织密城市路网,推进平谷线等线路建设,建成丰台站、霍营(黄土店)等大型交通枢纽。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通密线,推进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建设京门—门大线。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及城市功能一体规划。加快货运结构调整,推进“公转铁”和多式联运。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机制,优化能源结构。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一体化建设。增强能源、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快天津南港和唐山LNG储备设施建设,推动南水北调中线扩能、东线进京工程市内配套项目,建设西郊、密怀顺等地下蓄水区,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大幅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主城区积水点动态清零,建设海绵城市。加强人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军民兼用。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手段等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治理所需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度和标准。持续治理交通拥堵,坚持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路,优化拥车、用车管理策略,加强停车综合治理。建设自行车道网,改善慢行出行环境。构建健康街区评价指标体系,营造人本友好、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
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推动“双报到”常态化。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街道乡镇职责清单和赋权清单制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协管员队伍整合,统筹推动撤村建居、街道和社区规模调整。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持续为社区减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办好社区议事厅等多种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街巷长、社区专员、小巷管家等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施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打造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此外,《建议》提出要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坚持“一微克”行动,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治理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优化调整交通运输能源结构。严控、调整在京石化生产规模。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障。坚持河湖长制,统筹治理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加快补齐城乡水环境治理短板。持续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流域、区域水生态补偿制度,保护好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好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零增长,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建立林长制。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实现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抓好核心区绿化,开展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绿化景观优化,推进“院中一棵树”、口袋公园和道路林荫化建设。推进温榆河公园一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成长型公园建设,推动绿隔地区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建设。推动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建设。深度挖掘传承世园会遗产,办好园艺小镇。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并落实最严格的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确权登记制度,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和执法司法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深化生态环保督察。
文章来源:内容整合
图片来源: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