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节访谈:选择看见,我们共奔走着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2-04-30



11月8日是第21个记者节,同时也是深度营开营四周年的纪念日。


在这个记者节前后,作为新闻学子大本营,深度训练营对话多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访谈记录。


这是记者节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篇文章,在这里,深度营的实习生将会分享他们在访谈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

—————————————

文 | 周子豪   值班编辑 | 丁卉


大学读新闻的日子里,每当和身边一些同学聊起未来是否想去当记者时,大家大多会顾虑地谈及到一代媒体人的离去及许多新闻学生共通的疑虑:在这以“技术”为致富手段,崇尚“致富”为唯一生存准则的时代,那些仍恪守专业主义,希冀用理性的声音,事实的报道来对抗这流量为王时代的记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支撑着他们前行?


我们同样好奇,从事新闻行业真的无需门槛吗?如果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除了一腔热血的宣言外,我们还需要具备哪些新闻人必备的技能与形象特质?


借此,在这第21个记者节,我们有幸与数位记者前辈深度对谈,在展开他们与新闻的故事的同时,也记录下那些比表面更辽阔且激动人心的细节瞬间,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记者前辈都会警惕陷入“理想情怀”的道德幻觉中,而真正支撑着他们前行的,还是源于这份职业最初所带来的价值,以及对它原始的热爱。


善易者不卜。


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时,结果,就已不重要。人们会越来越明白,一件事的价值不在乎最后它会带来何样的命运,而在于其自身。


选择「看见」,是记者们的天性。我们渴望成为这个社会的观察家,记录者,尽可能地描绘事件的全知轮廓,倾听世界上各种声音:无论是书本里的声音,还是天上导弹的声音;并随时准备着抛弃已有的稳定生活,投身于另一场或许会付出代价却有未知吸引的新世界,继续记录,继续为有诉求的群体发声。


于广阔的视野里,前辈与我们,共奔走着。



对谈之后:实习生的一些感受


周子豪

采访颖迪姐是我一直就有的小心愿。无论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校园记者还是一名人物报道记者,非虚构写作者,颖迪姐走过的路也都是我在努力追寻的。

写稿过程中,尽管这更像是一篇有关复盘的文章,但在前言部分我还是被难住了:我该怎么向大家述说我心目中的记者李颖迪呢?不可避免地,文字中会隐约有种故作姿态的“高大”描绘;每当采访一位自己非常欣赏的人物对象时,我知道那会是我的真实情感,但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平衡它。

后来颖迪姐和我说:“没关系,新记者确实是这样的,你首先得平视你的采访对象。”

后来在采访与写稿中我时常都会用这句话提醒自己,效果也是明显的:在沟通中我与受访对象也轻松,更自然了。自己也似乎更成熟些。

和颖迪姐聊天真的很快乐。对话中我也更加确信自己现在做的,就是我喜欢的。阶级,性别等问题仍然存在;媒体在提出新问题的同时,还需要促进这个社会有效沟通,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梁睿昕

采访最开始觉得陈冲师兄应该是个很内敛的人,但是聊到武汉的报道经历时,可以感受到师兄越说越激动。武汉,大概就是新闻采访老师曾经说过的“新闻人的集体记忆”吧。

自己感触很深的地方是师兄说到报社的伙伴们如何全员配合的部分,让我想到显玲姐在第一次见面会时曾经提到过的,深度训练营的小伙伴以团队形式报道突发事件的故事。小时候觉得战地记者很酷,现在意识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记者,报道的时候其实都是“身在战场”。

但更让我触动的是,正当我热血沸腾之时,我收到了陈冲师兄在微信上发来的一段话:“像武汉这种故事是记者的高光时刻,平时更多的是在自己的一小块区域耕耘。”确实,做记者,大概不能只爱它的热烈,还要爱它的偶尔的孤独。


胡世鑫


如何做好专业领域报道,需新闻记者认真思考。

采写经验尚且不足、专业知识尚未精通,这确实是一位初出茅庐的记者会遇到的问题。八点健闻记者吴靖刚做医疗报道时对其一无所知,但她花大量时间阅读专业资料,同时对行业话题加以深度思考,最终写出了一篇篇10万+的优秀医疗报道。

当然,还需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和编辑的配合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除了感人或悲伤的故事,更需要理性分析的核心报道。”疫情期间辗转多个疫区,从她身上,我看到的是理性、专业和责任。


刘一霖

这次记者节很幸运地采访到了两位记者老师:隗延章老师(《中国新闻周刊》)和唐郡老师(《财经杂志》),两位老师的采访时间都是3个多小时,几万字的录音稿件,他们毫无保留地真诚地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工作历程,对于采写上的方法论问题也给予了专业的建议。

我记得当时隗延章老师给我的稿件反馈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的,从语句不通顺到错别字,非常细心和耐心,这更是一种以身作则的体现——严谨的新闻态度是记者不可或缺的职业品质。

隗延章老师以记者的身份让自己对社会、人性的理解和判断更准确,唐郡老师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开拓更多的可能性,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发。

我一直会觉得自己是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跟老师们交流也会补充我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对于我来说,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走、应该走的路,然后知道我可以顺着这条他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吧。


再次,表达一下感激与激动的心情!

今年记者节系列讲座与访谈从11月1日启动,1个月零28天,于今天正式拉下帷幕。在本次记者节中,我们邀请了5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其中有从深度营走出去的学长学姐,也有资深的记者,他们为我们分享了从丰富个人经历,到深度稿件写作等等一系列的经验,干货满满,同学们还整理了2篇讲座学习记录发表。除此之外,深度营的营员们还寻找到自己关注的记者进行对话,与偶像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的分享,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悟写成了共5篇访谈笔记,供小伙伴们一起学习。


今年的记者节,我们抓住了与业界互动的最佳时机,满载而归,当我们在沉淀积累后再次起航,将会装载着更丰富的知识,有更足的底气。


最后,由衷地感谢各位老师们的分享!



- END -

策划统筹谢婵、陈星萌
视觉设计周泓、黎子榕、骆晓晴、阮庭萱、郭正一、何泳琪、王梓龙参与人员
胡世鑫、张冰洁、梁睿昕、刘一霖、陈保维、周子豪
推荐阅读

对话记者李颖迪:媒体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提出新问题 | 记者节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隗延章:我不太喜欢“坚守”这个词,感觉是很苦的事情 | 记者节专访

界面文化林子人:用学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 记者节专访


 记者节系列推送已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