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纸飞机飞上了歌唱才艺大赛的舞台,紧接着是第二架,第三架。纸飞机在聚光灯下划出好看的弧度,散落在风格各异的演唱者身边。这是左晴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传统之一,她笑着称之为“哄台”:“不用在意那些,无论你唱得好或者不好,我们都会往你身上扔纸飞机,算得上是一种风格。”“纸飞机传统”在校内已经传承多年,回旋的飞机承载着一份祝福,象征着一种包容。从观众手中抛出,在天空中飘舞, 到舞台上谢幕。以人为本是传媒的脉搏,也感染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
制图:胡世鑫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艺术、设计、色彩、立体、软件等相关知识,用以平面、广告、包装、海报、展示、标志设计等应用。街头巷尾的霓虹白炽、图片影像的酷炫迷离,把生活中鲜有关注的事物可视化、把简单的事物深层化,仿佛是设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个专业小到你明天穿什么衣服,怎么搭配颜色出门,大到你怎么去给别人完整地表达你想要的东西,用视觉化的方式告诉别人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都能学到。”中国传媒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大二学生阿曼达笑着说。她坦言大一大二时对自己的专业还有所迷茫,直到大三的专业课多了之后,对专业的认识才渐渐变得明朗。她说:“这个专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就看你想不想去做。有一种你干到80岁,也有机会成为大牛的感觉。”
越到高年级,左晴觉得同学们越忙碌——忙着实习,忙着作品,忙着为人生铺好下一条路。沈月眼中的视觉传达是一个贯穿多学科的专业,她的毕业设计就融合了设计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学科的理念。她认为跨界研究是这个学科快速发展的表现,但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对设计师能力的要求,是一份不小的压力。但沈月对设计的前景非常乐观。她在研究生面试时讨论过一个学术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她认为今天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达到了60%,人们们对生活的便利,对审美的需求一定是日益增高的需求。“我们都说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美好是无止境的,一定是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她认为做社会创新设计,做人本设计,是一个未来趋势。社会一直在前进,政策之下一定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即使设计系的内卷已成为公开话题,她也觉得没有关系,更多跨界的学习与市场的需求并肩而行,视觉传达会以自信的姿态面对着社会。“设计的需求一直都在,这个社会总归是需要设计的。”设计思维是沈月觉得最有意思的一门课。第一节课上,老师希望同学们都拥有发现身边社会问题的眼光,于是他让同学们把问题都写下来,贴在黑板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选,选出大家认为最有价值、被解决可能性最大、执行可行性最高的问题,再一步一步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最后用设计的方式去解决它——根据实际问题选择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是做一个产品,还是落到一些便民的服务上等。“我觉得设计思维的这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沈月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似乎一直贯穿在视觉传达的课程设置中。
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是思韵和小组成员在广告设计课上尝试做的事。她们需要阅读大量资料以学习其他品牌的成功经验,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品牌上,建设品牌文化。产品成型之后,他们要构思如何宣传推广,最后可能还需要设计一些衍生品。从无到有,这个小组作业需要用一整个学期去完成。最后,思韵和小组成员开发了一个线上软件,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缓解疫情期间的心理压力。她们希望疫情期间有心理压力的人不用特地跑到医院,走复杂的流程预约心理医生,而是通过软件,实现与各大平台的心理医生的线上交流。思韵和小组成员还将关照心理的思路顺延到了线下。疫情期间,她们注意到学校食堂为了防疫在桌面上设置了隔板,有形之中增加了同学们吃饭时的距离感,“所以,我们就思考如何让人吃饭的时候心情更舒缓,同时还能宣传我们的心理软件。”最后,思韵和小组成员把软件设计的颜色和图像元素提炼出来,形成一面橙绿互融的意向海报,将它贴到食堂的隔板上,让设计和生活无缝连接。
除了对心理健康的关照,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也是设计的主题之一。其中,有过丰富实习经历的阿曼达认为目前中国的互联网文化存在很多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的凿井天花板上乐伎飞天的图案,外面的乐伎围绕着一个莲花纹的一个轮子转动。她想,那些乐伎在弹琴跳舞,应该是很快乐的。她觉得这特别像人们生活中围绕着工作24小时转的状态:人好像变成了一个齿轮,变成了这个公司的一小个零件,你必须得24小时的转动,才能让这个公司赢过另外一个公司。阿曼达想让人们思考:“当我们从很快乐地为了生活而工作的状态,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状态,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什么?”除了问题意识的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同样重视提升设计的“温度”。沈月第一次感觉到瓷器的温度,是在一次学习陶瓷的烧制工艺的暑期旅学中。此行的目的地是江西婺源的景德镇,沈月记得刚开始时,自己对陶瓷的手工艺技能都还比较陌生。但在几天的参观和学习之后,她突然有些开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的大环境会对当地的制作工艺、工具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山清水秀的环境里,泥土烧制出来真的是有温度的。”沈月感慨道。这次旅学之后,沈月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陶瓷作品。纯手工制作的陶器很珍贵,沈月的老师制作的的釉里红,需要使用原生的绿色颜料作画,烧制出来后会却会变红,而这个变化存是随机性的,所以每个作品都是孤品,能否成为精品一定程度上也由天注定。和沈月一起参加这次旅学的一位同学,最后选择将一人食的陶瓷餐具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在沈月看来,一人食餐具的设计看似简单,却含有许多哲学思想:“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杯盏大多是机器制作而非手工烧制,可能就缺失了这么一点温度。”
阿曼达在仔细观察了2020年国内美术学院的海报、视觉相关的宣传视频之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无一不采用3D手法,各种玻璃材质搁那转,一看就好牛。”她笑着说。但今年,阿曼达发现美院变换了风格,极简的平面化代替了之前的3D。从极繁变得极简,把复杂、不重要的东西去掉之后,才能回归本质,而本真的东西带着原始的热气。“大家终于不是往效果那方面表达,而是开始思考视觉传达的实质是什么了。它是以传达为主,而不是以你这个东西做得多么牛,用了什么设计的手法。”阿曼达说。随机、灵感、朴实、真诚,有温度的设计是学生们追求的,这让他们觉得“传达”是有意义的。情感是思韵创作的主导物。她认为作品是一个容器,装着没有办法表达的情感。而她认为能够弥合表达和收敛之间的矛盾的,是关注自己与关注社会的视角的转换。这种转换天然地带着一种社会责任感。思韵觉得自己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创作的底层逻辑,做更多和社会、心理、人群有关的事情,打开视野,而不是只专注自己。耶鲁大学的希拉•布雷特维尔教授(Sheila Levrant de Bretteville)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了很多参与式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思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女权运动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希拉在那时创作了作品《pink》:她邀请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在粉色纸张上写下对粉色词汇的联想,再贴到墙上,最后形成了一整面张贴满粉色纸张的墙。
思韵很钦佩希拉,认为《pink》是设计参与社会,并推动社会进程的一个范例。她也很想成为希拉一样的人,“我觉得我会去做一些能够有利于他人、能够推动社会某些层面的发展的事情。”从更深刻的角度出发,思韵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于世界,是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爱和痛。“这是两个极端,这是世界的核心。”艺术需要去刺痛人,也要让人能够从中提取到爱,这是她希望去努力的方向。 “人这一生,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沈月和自己的导师都很喜欢《一代宗师》中宫二说的这句话。导师提醒她,“研究”要突破对“自我”的表达,关注到更大的社会意义的层面。“不是往低走,而是往更高走。”沈月认为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思维深度需要一个跨越,“不是在创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而是回归到设计学的本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探索、表达再到回归的过程,沈月称之为“010”法则,这来自于老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和《一代宗师》中的三家相见也有一定的连接。书法课刚开始时,老师会鼓励学生要勇敢去写,不管写成什么样都没有关系,放开自己;到中间阶段,便开始有一些技巧和规则约束学生,不能太过放肆;到所有的技巧法则都掌握之后,学生再回归到本质,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虽然老师是从学术层面讲具体问题,但也带给了沈月有关人生的修行的更多启发:“其实80%的事情都是这样,必须经过一个约束的阶段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更加自主的状态。”“艺术它可以把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通过通过艺术的形式,唱歌也好,跳舞也好,画画也好,给表达出来。”阿曼达认为艺术是一个表达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手段。“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事情。”设计师坚持问题、温度与思考同在,但艺术和商业需要平衡,自我表达和市场需求总会存在妥协。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是“用不上”,而是看“怎么用”。这是目前在某知名媒体旗下视频APP担任美术编辑的桃子,对“平衡”艺术和商业最大的感悟。毕业一年后,桃子仍然保留着阅读设计理论的习惯,她时常阅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诺曼《设计心理学》等书目。其中部分原因是和客户对接方案时,如果能用理论总结客户的感观上表达的话,双方可以更快达成共识。这是桃子用专业面对职场的方式。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的郭师傅,工作已有十一年,他先后从事过杂志社图片编辑与报社插画设计工作,前者只有一年时间。郭师傅获得过2013年年度设计师的荣誉,同年获得中国报纸设计大赛优秀作品类金奖,尽管已经位居媒体设计总监,但他更希望被称呼为“一名设计师或插画师”。“我就是为了进行插画创作和平面设计,才跳槽到了当年全国最厉害的报社”,他对于工作和爱好的感情是纠葛的。当爱好成为专业,到继而成为工作,排斥是必不可少的——不是每一份任务都出自“喜欢做”,更多的是“不得不做”;工作中也能碰到符合兴趣点的事情,会点燃爱好。但如果没有将爱好转化为事业,这份喜欢也许到不了宽广地域;将爱好等同于事业后,经年累月,发现自己只擅长和只能做这件事,想太多也只是平添烦恼。他坦然:“我现在对二者的态度是分裂的,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自己。”烦躁的时候,他会做点其他事情,换换空气,“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设计师这个身份,他将保有一辈子。 当被问及“对将要学习设计的孩子的忠告”时,桃子和郭师傅的答案是一致的,“如果热爱,去做就好了”。为热爱奔赴下一站是值得的,这个答案放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皆如是。不过郭师傅观察到了设计专业类学生近年来的变化: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较早接触了商业项目,有自己的想法。郭师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对于眼界和实践的过分追求,可能会大大压缩基本功的练习时间。没有长时间钻研绘画、结构、色彩等基础,导致有了理想化概念时无法具象化表达……他发现部分设计专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对此,郭师傅认为校园是一个学习成长的好环境,学生时代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更好地把握住学习的机会。
当代设计脱胎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设计”,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蒸汽时代人们美学感知的脆弱。世界上第一所现代设计教育学校“包豪斯”秉持着“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的理论。一般而言,设计美学的审美对象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形态审美、功能审美、工艺技术审美和文化审美。而近年来,随着设计文化和理念的深化,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社会文化等有关人类终极关怀的要素显得愈发重要,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师出卖的是脑力和精力,在单位时间他们只能做一件事情,择一,而忠之。视觉传达给灵魂的冲击是震撼的,它给予我们感知生灵的能力,将冷冽与炽热,疯狂与痛苦解码成像。我们在眼睛里找到天空,找到日月,找到期盼,找到执拗。每个参与设计的人都试图挖掘世界上不为人知的颤动,将它们明晰开来或是抽象化去。选择视觉传达设计,选择的是与美好交卧,与人性对话,与未知博弈。本期分享者:
沈月
中国传媒大学 视觉传达专业 18级研究生
左晴
中国传媒大学 视觉传达专业 17级本科生
思韵
中国传媒大学 视觉传达专业(ICUC) 17级本科生
阿曼达
中国传媒大学 视觉传达专业(ICUC) 17级本科生
郭师傅
媒体设计师 从业经历十年
2013年年度设计师(是位故意低调的设计师)
桃子
某知名媒体旗下视频APP美术编辑 从业经历一年
本期作者:王瑞雪
暨南大学,深度营八期成员
王映涵
天津师范大学,深度营八期成员
专业开箱统筹组:陈冬艳、张蔚婷、施嘉翔、胡世鑫、许愿、施展、唐雨筠、江欣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