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的人会再相遇 | 对话深度营统筹总监
我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朋友之一,小贝,来聊聊天吧。
一年以来,你所组建和带领的团队运转起整个深度营。从学员到统筹,你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接任后你又做了些什么?飘着雪的南京,蹲在马路边改稿的时刻,和我们相处到无话不谈的夜晚,你在想什么?
你的故事是深度营的“特产”,其他地方再难看到。我们一致认同,这段珍贵的回忆只能用友谊命名,其中浸润的爱、平等、理想主义,是这个神奇的地方赋予我们共同的底色。
相遇的人会再相遇,我的朋友。
Q:当初为什么想加入深度营?
A:当时是学长在朋友圈转发了深度营七期的招募信息,挺心动的,想着可以有一个校外实习机会锻炼自己。但因为我那时才大一,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私信问学长“深度营会考虑大一的吗?”学长说他就是大一加入的,并鼓励我投个简历试试。心里暗戳戳自信起来,先投了再说,大不了就一轮游,明年再来。
其实当时我更想进原创组,碍于自己没什么比较好的采写作品,“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编辑组,当时觉得更容易进。后来才发现,其实编辑组的考核难度也很大,笔试基本2进1。
复试是笔试,要求和八期、九期运营组的题目相似,考察内容有编辑稿件、写半命题作文等。交完笔试后,我就没再关注这件事了,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在期末周,我还在准备考试;另一方面是没什么信心吧,我在招募群里看到了其他人提交的作品,当时就觉得他们真的好厉害。
那天下午,我刚考完一门试,在宿舍“摆烂”。我的朋友转了我深度营七期组队的消息,我当时都不敢打开看。后来点开推文,慢慢地向下滑动界面的时候,我内心很紧张,是半眯着眼看的。当我刷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真的是非常激动,有种开心到“起飞”的感觉。这是我的第一份实习,谢谢深度营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深度营七期组队名单中的小贝和他的调侃
进入深度营的第一个任务是自我介绍和互采,很多同学在群里非常活跃,用“五花八门”的方式介绍自己。兴奋之余,又陷入自卑,一开始都不敢在群里多说话,感觉自己也没有什么特长,也没什么存在感,但还是想着更快融入大家。
Q:你的第一篇稿子是如何诞生的?
A:我参与的第一篇稿子是和豪宝他们一起做的,主题是高考志愿填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确实非常稚嫩,也不会采访,拿着提纲逐条问采访对象问题,并把回答逐个记录下来。不过在这篇稿子完成的过程中,我确实在其中学到了很多技能,也收获了友谊,它算是我在深度营迈出的第一步吧。
印象中我的第二篇稿子是自己主笔的,那个时候原创组每天都在群里报选题,做稿子,平均每周出三、四篇稿的样子。我也很想发稿,但是没有契机,也不知道怎么去主动争取机会。当时是六期的星萌姐在带我们编辑组,经常会和我聊很多东西,她教我该如何去报选题,如何找编辑,如何写稿等等,我在深度营学会了很多,有1/3都是星萌姐教的。一篇稿子没发的时候,会有一些自我怀疑,但是只要发了一篇之后,你就会有动力想要去写第二篇,然后越写越多。在深度营做系列项目也是如此,无非是没开始和有进展了,据我观察,很多系列活动只有第一篇内容出来了,大家才有动力去做下一篇。如果一直没有进度,那可能过段时间项目自己就没了。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想去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也一样,我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七期编辑组平常有固定的任务,比如排版、编稿、策划活动等。只要星萌姐安排任务,我都会主动去争取。做得多了,自然在下一次有一些机会的时候,别人还会第一个想到你。
印象深刻的是和朋友出去吃饭,回来的路上发现推送有一个错误要尽快修改,我就在学校对面大马路的红绿灯下,拿出电脑来改,当时南京还飘着雪,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还有一次是在地铁里,因为到了一篇文章的推送时间,只有我这边可以扫码,我就从背包里拿出电脑开始改推送了。在编辑组的工作都比较“琐碎”,但做多了,也会有一种“大家看到我了”的感觉。
最初做选题时,也会担心自己做不好而不敢去做。记者老师在群里派了一个题,让想做的同学举手,在我还在犹豫时,大家就已经把名额“抢”完了。后来发现,千万不要犹豫,先去争取这个机会,自己是有这个能力的,要相信自己!
Q:你如何理解“深度营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地方”?
A:深度营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在这里,你有任何想要实践的想法都可以去尝试。但反过来说,你想获得的也都需要靠自己去主动争取。
大三上学期,我在上一门叫社交媒体运营的课,老师要求我们去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正好我在深度训练营刚做了统筹总监,就和两个也在深度营的同学一起做了起来,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如何去把这个公众号做得更好。我们对公众号的定位、特点、用户数据、运营模式、优势劣势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并做了一些改变和尝试。
比如说我对公众号栏目的菜单栏做了改版优化,改版后的菜单栏将深度营的诸多系列和活动以更清晰和有条理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另外排版也做出了一些调整,更新并统一了风格,实行了一套标准化的排版细则。最后将这些整理出来交付了一份45页的分析报告,后来这些工作也得到学校老师和深度营的认可。
深度训练营公众号粉丝破万时小贝的朋友圈
深度营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施展自己的机会。其实这句话也是我反复和八期、九期同学说的。我为什么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我真的因它受益良多。当然,现在九期很多同学可能还是很迷茫,可能也会有我上面提到的一些困惑,但是我想说,不要害怕,在这里大胆尝试,凡事做了,有了结果再去反思有什么做的不好,而不是畏手畏脚,那在这里真的收获不到什么。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的人在一年毕业之后,成长了很多,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有的人在一年毕业之后,还是在原地踏步,我觉得会很可惜。要想的是,你已经从几百个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庭的一员,那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机会,真的愧对于深度营当时选择了你。
Q:在你接任统筹总监后,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A:还是感谢大家对我信任吧,让我有机会来做这个工作,是压力也是动力,我想把它做好。在其位而谋其职,我首先需要知道,这个角色是作用是什么?帮助公众号及内容社群更好地运营下去。
我联系了八期运营组的同学,并进行了第一次交流。因为公众号的正常运营,一定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大家的力量才能够让它更好地维系。
我以过来人的经验来分享应该如何去做一个策划;怎么统筹能把项目执行下去; 怎么招募合作的伙伴;还有怎么去排版和处理运营组织上的工作等。
因为八期运营组有24位同学,比我们那年直接翻了一倍,我可能不太能够独自一个和24位同学对接,于是我就让他们自行选出四个组长来负责统筹管理整个运营部,相当于是1个小组长负责6个人,虽然最后还是她们四个一起来讨论各项活动,但至少这样子我可以“轻松”很多。我只需要对接这四位同学,这样不仅效率高很多,他们也更有自驱力。我将七期的编辑组的日常要求沿用了过来,也让组长们重新制定了八期的运营守则。
八期深度营的同学做了很多优秀的活动,我在其中的作用更多是给予思路和鼓励他们推进工作,像是穿针引线。像“记者手记“系列,这是他们一开始在群里提出的想法,我会促使他们把这个项目落实下去。当有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时,我也会给一些建议。从陌生到熟悉,我也是这么过来的,需要做的就是帮他们熟悉操作流程,把经验传递下去。
为了提高大家的执行能力和编辑能力,我也会有意地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比如一篇稿子排完之后,我会把链接发到群里让他们来检查语病和排版问题。看起来这是一个我的“偷懒”行为,其实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十几双眼睛比起一双会看到更多问题;另一方面在编辑组不知道做什么时,给他们一些小任务能锻炼他们的编辑能力,更好地适应这个过程。
统筹总监起到的作用一定是让大家去更好地把这些任务完成,而不是自己去做。
Q:你在深度营里流传着一个“老扒”的称号,这有什么由来?
A:比起老扒,我更喜欢大家叫我小贝。老扒显得我好像真的不近人情,但我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虽然这么评价自己不是很好。我不喜欢拖延,如果去做一件事情,我不会踩deadline,我会把这件事分成很多个小任务,然后逐天逐个完成。那对应到深度营的统筹过程中,大家经常会遇到拖稿问题,如何解决呢?其实很简单,我只需要每天早晚去问一次他们的进度,倒不是说需要他们立刻交稿,因为只要你问一次,相当于提醒他一下,至少他心里是装着这件事的,不至于忘的一干二净。当然,催多了就会惹人“烦”,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想,我这样会不会让别人讨厌我?我其实完全不会,我只会“厚着脸皮”继续去催。
有时候还开玩笑地说:“如果深度营发工资,很多人的工资已经被扣完了。”所以,他们觉得我每天push进度,像“周扒皮”一样,所以叫我“老扒”。当我们进行一个系列活动的时候,我会希望大家制定清晰的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大框架的思路是清晰的:讨论并制定策划案、招募参与者、共同完成它,在这个过程中,我只需要给出策划案的建议,并落实,大家写稿过程中,每篇稿子的进度我也会在Excel表里标记好。
补充一下,也不是我真的什么都不干,每一篇稿子在发出前都是需要我这边再全文看一遍是否还有问题,是否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去年做“专业开箱”的时候,我和两个姐姐一起当编辑,我们仨经常半夜两点还在改稿,那段时间虽然很“痛苦”,但是很美好,我们也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现在每天都会在群里聊天。
Q:在深度营完全是为爱发电,为什么做这么久呢?付出值得吗?
A:别人常常会问我,深度营给你发多少工资啊?我说深度营不给钱啊!但为什么会坚持做这么久呢?来到深度营的每一个同学大家都不是因为这个目的,而是被深度营独特的存在而吸引。
因为我热爱深度营,所以我为它做多少事,我不会去计算成本,我在这里付出了多少,我在这里得到了多少。这些付出与收获是无法量化的,我也不想要去量化我对深度营的爱。别人问我在这里值得吗?当然是值得的。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我在课堂上、在其他地方都学不到东西,不局限于采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我认识到一群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处在“同温层”,我们互相探讨社会现象,互相倾诉人生理想,还每天一起单词打卡,在这里真的有很强烈的归属感。
Q:你觉得深度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A:它是一个让我有机会能够近距离触碰到新闻的地方。可能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的新闻实践,也没有去媒体平台实习的机会,深度营给了我这个机会。
深度营其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在国内可能少有像深度营一样的“组织”。最早几期的同学,现在都已经是业界比较知名的记者了,他们会回来给我们分享经验,分享当记者的体验,深度营就有这样一种“代代相传”的价值。在这里,有经验的记者们把他们自己的所学传递给我们,新一辈在这里成长和学习。这是深度营所特有的,也是我希望能够一直传递下去的东西。
深度营是一个没有任何人“投资”的自媒体组织社群,在这里,真的靠大家的情谊、关系连接,大家都在“为爱发电”。(也欢迎各位金主爸爸看看深度营)
Q:加入深度营后,你对新闻专业或新闻行业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改变?
A:其实我一开始对于新闻的理解比较浅显,来到深度营后,看到一群来自不同学校、专业,真正热爱新闻的同学,大家渴望未来做记者。我们在这里做各种各样的稿件,一起交流碰撞,真的很喜欢这个集体、喜欢这里的氛围。我曾经会觉得,新闻就是报纸、电视上报道的那些内容,后来才发现,原来,新闻是可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新闻是可以帮助弱者,新闻是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新闻报道从来不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数字背后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热爱生活,期待明天会更好,他们是你我。
深度训练营还会请很多记者、编辑老师来讲课,这也使我在学习新闻过程中获益很多。我发现学新闻不仅学的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更多元看待世界的视角、一种面对事情时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就算未来我不会从事新闻相关的工作,深度训练营给我带来思考和感悟也都是我终生受益的。
我也不清楚自己将来会做什么,但我确信我所学的专业对社会是有用的,对自己也是有益的。深度营带给我很多,包括遇到一个大姐姐——她会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为我考虑到很多事情,关心我的实习和升学。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Q:看到八期、九期一批批新的热爱新闻的小伙伴加入和接替,有何感想?你觉得深度营的哪些特质和价值需要继续传递下去?
A:希望深度营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它是一个完全靠热爱新闻的同学自主运营的平台,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原意加入我们。希望他们在这里“玩”的开心,可以收获很多,也希望他们可以产出很多优秀的稿件,让更多的人看到深度营。
踏实靠谱,心怀理想,始终热爱。
八期结营会上,小贝获得“年度杰出管理者”
Q:即将卸任统筹总监,有什么感受?
A:也不算卸任,等我过段时间还是会再回到深度营的,只要它需要,我随时在。
客观来讲,自己在做统筹总监这段时间,还挺有成就感的。深度营在我接任统筹总监之前,粉丝有7000多,但在我即将卸任时,已经将近14000了,直接翻了一倍,很多公众号到后台留言转载我们的内容。记得深度营粉丝破万时,我还发了条朋友圈庆祝。有时会被说我是个很“物质”的人,只会看这些流量、数据。但某种程度上,流量、数据背后反映的是读者对大家产出优质内容的肯定,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深度营。
我们能够去采访到业界很多优秀的记者、编辑,一方面是记者、编辑老师们对我们的信任;另一方面说明深度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记得清楚的是,我在两次采访记者的时候,他们会说“我知道深度训练营”。你知道吗?每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特别开心。
在深度营,我还认识了一群好朋友,我们一起成立了“煎饼社”,一群想靠摊煎饼想赚大钱的新闻人!
小贝与深度营朋友们的通话截图
其实还挺舍不得深度营的,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但不会是结束的地方。深度营给了我一个能够去发现自己潜能,并不断突破自己的平台,它于我而言不单单是校外的实践平台,更像是我的“家”。在这个家里,有我们的大家长给我们做后盾,有一群和我们一样有新闻热情、三观一致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们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因为现在要去准备升学的事,所以暂时离开一段时间,等我有学上了,再回来。我还答应要让深度营被更多的人看到。深度营给我带来了很多,我也希望能把这些意义和价值一直传递下去。
-END-
作者 | 徐紫洋 任华娇
编辑 | 杜锐峰
值班编辑 | 申珺
统筹总监 | 许愿
推荐阅读
[2]在陪伴抗癌的路上,她不止多走了“一里路”| 对话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