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和小米”孙旭阳: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 媒笔记
孙旭阳
历任《东方今报》编辑、记者、评论员;
《新京报》及《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记者,腾讯大家专栏作家
现任大米和小米新媒体总监
大家都知道罗曼·罗兰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句话经常被抖音、快手的“鸡汤”视频引用,他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你认清了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但是还选择爱这个世界。但是罗曼·罗兰有一个非常不光彩的点,当年他受苏俄政府的邀请,到苏联之后写了一本书,披露了苏联不少阴暗面,在他活着的时候却不出版这本书,而且帮着苏联说了很多好听的场面话,为什么?因为苏联非常尊敬他,他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放弃了作为写作者的良知。
我推荐大家去阅读乔治·奥威尔的一篇随笔《我为什么写作?》。写作本身是一个忠实于自我的行为,我们没有权利或者暴力强行执行自己的意志,但是我们有一定的渠道保留自己的意志和思考,就是写作的意义。
中式教育的写作大部分是不方便阅读的,非常简洁的,没有完美地把题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高考后,请忘记以前的作文课。
我高考作文得了五十八分,满分是六十分,但其实在我们的作文写作教育下,想拿到高分其实非常容易,不需要动用智商,只是讲究套路。我们要抛弃一种观念:高中老师、同学、辅导员、校报的总编辑觉得我很能写,然后我觉得自己很能写——这是个错觉,我们要有自己的评判体系。
别人告诉我们的好写作,不一定真好。
好文字必须能穿透时代,判断文字比较好的指标是思维、立场、人文关怀,甚至包括这些文字能不能放到五十年之后再看。比如张爱玲,她的语调、节奏、词汇、汉语语音语义的搭配,她在1940年代写的文字放到现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毫不过时。写作需要我们锻炼语言,锻炼我们对时代的穿透能力。我个人的写作中不太愿意用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这不是简单的洁癖,而是对汉语基本的尊重。
写作不能过于依赖时间轴,要重视逻辑结构。
很多人写随笔,写人生经历,写最简单的新闻稿,最大问题是过于依赖时间轴。写任何文字,无论长短,哪怕只是一个八百字的消息,都不要依赖于时间轴。写作素材、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当于“项链上的宝石”,我们要写作的不是从工匠串的第一颗珠子开始,而是直接把它的“吊坠”,最大的、最好看的那一部分先拿起来,然后再顺一遍。我经常很痛苦于年轻编辑们对素材缺乏剪裁和整理,过于依赖时间轴,其实也是一种偷懒——你不想去理顺这个故事,找到故事素材中最像“吊坠”的、最好看的、冲突最激烈的那一部分。
写作不可缺少精神的内省,文字只见孝子贤孙、暖男慈母。
人物往往过于好或过于坏,特别是写起自己的故事和周围人的故事时,缺乏坦诚。老鬼在《母亲杨沫》中写了他母亲的很多阴暗面,很多人可能会骂老鬼把这些内容出版,但一个女性的贪婪、空虚、恐惧,在儿子的笔下全面地展现,才让人有更深的理解。很多地方的文学爱好者非常喜欢写自己的家族历史,但是没有几个能流传的,是因为缺少精神的内涵,他们只觉得要把一家人的艰难创业写出来,但是没有基本的工具来分析为什么会这样,上升不到另外的高度。要拿手术刀去解剖整个文化和家族,如果分析工具或精神层次达不到一定境界,想写得优秀非常难。
切忌刻意迎合或敌视大众情绪。
这是流量时代和自媒体时代的原罪。如果迎合大众情绪,或者故意挑衅大众情绪,稿子的流量迅速上升,但写得其实非常不好。我并不反对大家去制造所谓的爆文和热文,但是在制造的同时要清晰地认识到,这并不是我们认为好的写作。我们自己应该知道核心的写作能力、更好的文章、更多的追求在哪里,应该往哪些方面用力,不要简单地为了流量。
写作本身很痛苦,但是如果想写作,你必须学会和自己的焦虑拖延打交道。
第一,大量阅读好稿件。学习好稿件的结构、价值观、对人性的自省、对周围平常的人和事的分析工具。我大量阅读从西方引进翻译来的一些非虚构作品,因为我更喜欢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欧美的新闻业、写作技术的研究能够完美地解决很多我们现在遇到的写作上的困难。
第二,靠谱的写作教材,师出名门。你的写作基础逻辑一定要是非常扎实的,最简单的办法是完整深入地读一本比较好的写作教材,并不是采访教材。因为采访的风格与个人的秉性、气质、社交态度和能力有很大关系,但写作是一个最大公约数,不同的采访风格、不同的突破深度、不同的思考方式,终究要归结到写作上。《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教程》对我的影响是非常深的,如果想从事新闻、写作、公关这些行业,把这本书读读或许有非常大的帮助。
第三,从现在就开始写,没有写作账号,别谈新闻理想。开自己的写作账号。这个账号可以是微信公众号,也可以是头条号、网易号、百家号。热爱写作的人不应该一年连五万字都没写到,哪怕是写作天才,开始写作的时候都是多产的,很疯狂地写作。如果想写作,现在就开一个账号,把作品直接拿到整个网络的简体中文市场里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同道,或者去收拢反对意见。写作(特别是新闻写作)是一个公共性的事情,并不是自吹自擂或行业内的自弹自唱。
第四,最快的捷径,直接写评论体。提高写作水平最快的方法就是写评论,能把五六百字的评论写得非常富有逻辑,那么对写消息、写人物特稿、写信、写房地产软文、写公关文,都非常有帮助,因为评论最能考验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的锐度。一些人喜欢写小说,写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觉得自己是在写作,其实不是的。这和从事工作需要的写作能力不是一回事。直接写评论是压榨自己大脑的最快的办法。针对一个事件有不同意见,把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列出来,你会发现很多人发表观点不是出自事实和逻辑,而是直觉。而我从大学一年级就在论坛上跟人辩论,磨练我的语言,一遍遍地写评论,完成了自己写作的原始积累。
第五,区别“题材好”与“写得好”。很多稿子非常有名,但可能因为一些题材谁碰到都可以成为名记者,但不代表写写得好,新闻是诉求的作品,非常依赖于题材。但并不是要把题材和写作对立,公共写作固然要找比较好的题材,但是不能把题材带来的流量视作自己写作能力好,或自己思想带来的影响。不需要急功近利去追求抓住大新闻一夜之间成名,只要保证每篇稿子认认真真写,每个月都在进步就好。
第六,倒金字塔结构对于初学者最具价值。针对一个突发新闻,按照时间顺序或媒体的采访程序去写都非常偷懒,这意味着失去了对一个事件的逻辑架构和文本上的控制。我们首先要分清楚主次,首先写事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而背景信息应该放到最后。掌握了倒金字塔结构,并不是任何稿子都这样写,但至少会养成比较良好的写作习惯,或是比较到位的分析事件、人物、写作要素的重要性的工具,在好多问题中你可能会马上抓住要害。
我从未抱怨过“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舞台,作为一个写作者不存在怀才不遇,如果一直写不出来,说明至少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不要轻易去抱怨整个时代。
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就业,但要选对岗位。
喜欢写作可以去都市报类、公号类,写一些市井人物、小人物,或是写一些案件,慢慢积累对社会的敏锐度,不放弃自己的对社会的观察,甚至可以去一些文化版面、评论版面,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一天半小时的练习就够了。
日常工作学习外读半小时的书,再写半小时的文章,如果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其实差不多了,前提是要勤于思考。
并非所有行业或商业自媒体都很low。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自媒体或商业新媒体可能都是都为了骗流量的。像“大米和小米”,就是针对中国的自闭症或发育障碍儿童的服务平台,做科普、讲故事,尽可能地去帮助困难中的家庭。
Q:在新媒体平台的写作和在传统媒体的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A:第一,在传统媒体,记者本身是有体制保护的,写负面新闻,只要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即便采访和技术层面出现一些问题,都会受到一定保护。对于新媒体来说,现在涉及负面新闻,会更加谨慎,更加小心,不能被对方抓住一丝把柄。
第二,无论是纯内容的公司,还是行业内的公司自己做了自媒体,很多报道都体现了帮公司宣传、给公司引流。在这种公司如何平衡内外的关系,如何平衡公共性和公司先天存在的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自我写作与商业宣传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是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
Q:评论具体要怎么写,有什么好的方法?怎么保证自己写出来的评论是有见地的,而不是肤浅的?
Q: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每天节奏都很紧凑,要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每一篇稿子都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写,这中间怎么平衡?
我要求我们的编辑首先“的”“地”“得”要用对,其次稿子中多用动词,如果一个句子想要非常有力量,要求在文字上有洁癖。每句话每个词用不到位,要逼着自己去想得更到位,或者是找一个写作比自己好很多的人帮忙。
每遇到这样一句话,一个词想不对的地方,就逼着自己去改;一个结构,觉得不够单刀直入、特别有力量,就重新写。写作本身是习惯的养成,灵感的价值非常小。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