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期招募丨叮当,请查收这份面试心得!(下)
# 深度训练营 #
热情,是十二期深度训练营最靓丽的底色。近3万字的面试故事投稿,为ta们今后的深度营生活奠定了基础。走进十二期同学的故事,ta在面试中有哪些思考?ta对面试中哪些问题印象深刻?ta面试深度营的一天是怎样的?下面是ta们的回答。
在前期的推送中,十二期营员们分享了他们的【面试经历】和【面试经验】
本期推送,是十二期营员的【个人感受】,ta们将毫无保留地分享自身面试深度营总体的感受、一些发散的思考和收获。
以下是十二期入选者的面试故事:
因为表姐是往期深度营的学员,我在她的朋友圈里了解到了深度训练营。里面的文章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晚自习的时候我经常会拿本子记下我认为很有用的东西,同时也看过往期的招募人员名单以及院校,当时我的感受就是渴望和仰望。双非商科类院校,没有接受系统的写稿训练,实践经历太少……这些“标签”让我面对招募时有了迟疑。但好在,我决定去试一试。写笔试题之前,我把公众号内的不同类的文章看了很多,边看边做笔记,把其中我认为的优缺点整理在了一个文档里,所以这也对我写“分析系列的优缺点”的笔试题很有帮助。而在准备面试过程中,我看了往期的面试故事和面面俱到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简历和笔试题,提前预想过面试官会问些什么问题。在面试过程中也确实问到了我提前预想过的问题,让我不至于太过慌乱。调整完大家时间顺序后,我突然成为了第一个面试的人,刚进入面试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开了摄像头,所以很慌乱地去确认,这也对我后面的心态有一点点影响。所以我学到的新经验就是:下次面试前要调试好设备,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面试首先是自我介绍,因为一般的自我介绍简历里基本都有,所以这次自我介绍,我选择讲述我和新闻的小故事。之后是专业的操作题,操作题过后便是面试官根据简历笔试题所做的一些提问。面试的整体过程我还是比较放松的,但对于是否能通过面试,心里还是没有底。最后手抖地打开入选名单推文,找到自己名字时,我长呼了一口气。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一次尝试,用自己稚嫩的勇气打败了曾经畏畏缩缩的自己,也期待在深度训练营里更勇敢的自己。
面试前一天,我忐忑的地点开邮箱,看到“很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简历未能从竞争激烈的深度组中脱颖而出”时,我的心情一瞬跌入谷底,“但是在认真查阅了你的简历和笔试题后,我们觉得你更适合参加运营组,想请问你是否能接受调剂?”在得知深度营大家庭里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后,我无暇为短暂的落选感到悲伤,也无暇为第二次机会感到惊喜,满心扑向了运营组的怀抱。面试前的那个下午,我仍在为自己的采访工作奔波,只能用片刻间隙来构思自我介绍的内容。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我需要着重体现自己能够与深度营相匹配的能力,才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被选择的机会。但是直觉压倒了这种“理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选择更多地去阐释自己对新闻的热爱,选择展示自我观点的交锋,选择以真情实感去碰撞。我莫名相信,这些才是深度营多年来传承的支撑。或许在每个新闻学子走上新闻道路的背后,都有一本《看见》功不可没。于是我面试中回答道:对于我来说,首要的是去做一个记者,去看见不同的灵魂,去输出深度的观点......面试结束后,作为面试官之一的温泓烨姐姐跟我说,“听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我突然发觉,也许冥冥中我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也许这才是我与深度营双向奔赴的真正原因。真诚自有万钧之力。面试前一个小时,本着“一切经验即是体验本身而已”的原则,我告诉自己,“努力就好,一切随缘”,将自己层层剖析开来。在抽签选问题的部分,我也认识到了许多知识储备与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也为我下一步的规划指明了方向。跳脱出来俯瞰面试时的自己,一切的模样都会更加清晰。
王苇凌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今年即将升大三的我,是第二次面试深度营,而这一次我很幸运地入选运营组。与大多数小伙伴不太相同的是,我是一名专科生,第一次面试时我正处在一个极度不自信,疯狂想要通过实习经历来弥补自己学历短板的心境。那时候我参加了许多面试,或许有一些所谓的“经验”,但是我很清楚地明白,我不够真诚。在许多实践中我都缺乏一定的沉淀,总是匆匆忙忙地奔赴下一站。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次面试时,深度营的面试官问我:“你很早就投了简历,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因为你是从深度组调剂到运营组的,你能否接受运营组的一些固定的工作。”我当时很排斥一些排版的坐班工作,所以我说:“我觉得自己可能对于太格式化的规定会有些排斥。我很难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对于我热爱的东西,我一定会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现在看来,无论是对于面试官而言,还是于我自己而言都是一种不尊重与不真诚的态度。我总是急于去积累经验,去寻求一个结果,却忘了消化路途的风景。最后果然没有入选,当时的我却将这一切归咎于学历的问题。于是当我再次看到深度营的招新推文时,我鉴于第一次的失败经历,犹豫了好几天,也在想是不是我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格。最后两天,我眼看着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我还是舍不得放弃这个机会,哪怕可能还是会失败,还是决定投了简历。等待初筛结果的这几天很快就过去了,得知可以参加面试时,我开始焦虑了。我希望能展示出跟去年不一样的自己,我也希望我能更自信地应对各种随机问题,我希望我是从容的、有底气的面试者。在准备面试的这几天里,有一件事让我坚定了要来深度营的想法。我之前所在的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即将结束实习,大家的心态或多或少都有些浮躁,工作或许也有些怠慢,我也没有了刚开始的斗志。在一次周一例会上,老师告诉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有多艰辛,‘不忘初心’这四个字真的要仔细想想。”我一下子就想起今年年初时公众号的层层筛选,从面试到笔试淘汰了一大半的人。最后我很幸运地入选,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有多兴奋,好像命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现在,命运之神它再次来到了我身边,这一次,我希望我能做一个真诚的面试者。我仔细翻阅了过往收藏的所有深度营的文章,也回忆了第一次面试的问题,这次幸运的是,抽到的问题是关于排版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我拿自己在共青团的例子,用最真实的案例,尽可能真诚地去给出答案。那天我是最后一个面试的,但幸运的是我没有成为第二次失败的面试者。面试结束以后,我再次回忆起我曾经旁听过的一次讲座,关于南方人物周刊韩茹雪老师的访谈,她说:“我们所能尽力抵达的新闻事实,也只是客观事实的冰山一角。”这句话让我记在心里很久,好像已经有些熄灭的新闻理想又闪闪发光起来。所以我又再次来到了深度营,去擦拭一下内心深处装着梦想的罐子。
龙盼
十二期深度组成员
在面试的前一天晚上,我请教了11期的学员。他告诉我说,可以按照简历和报名的方向,做一些针对性的准备。末了他还安慰我说:“别慌,聊聊天而已。”
我大概快两年没有经历过面试了。面试经历不足,加上口头表达一直不太好,所以我心里多少有点发怵。我的面试时间是下午2:30,这平时是我的午睡时间,但那天我没有睡,很早就端坐在电脑屏幕面前。心跳的速度,就像两年前的保研面试一样快。
上午,我重新阅读了自己的简历,设想面试官会对哪段经历感兴趣,在心里先默默练习一遍(后来在面试环节还真被问到了)。我还重点准备了笔试题,除了重新回顾一遍自己的回答外,还做了一些延伸性的思考,比如如何真正将拟操作的选题落实下来。这其实是对笔试题的补充回答。此外,我还特意找到平时看的财经类公号,翻阅上面的报道,对近期的热点新闻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些准备工作,在面试时也发挥了作用。
深度营的面试,从形式结构到内容,都给我一种很专业的感觉,比较考验面试者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积累。当时,我抽到的题目完全在我的准备范围之外,给我的反应时间没有太多,我需要及时地调动起相关知识积累,并且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回答。
这要求面试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才行。所以,直到自由提问环节时,我才稍微放松一点,分享了自己以前的故事。
虽然看不到面试官的表情,但我都把他们当作认真的倾听者,揣度他们可能关心的重点,而非“对空言说”。略微遗憾的是,我讲的时间太长了,不知道面试官们印象如何。
卫元祺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面试过程中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虽然是我第二次参加深度营的面试了,还是有点紧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准备面试期间的故事。面试在期末周期间,犹豫了很久要不要参加,最终在小屠学姐的鼓励下还是来了。写自我审视的时候又一次确定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不是所有理想都会被现实打败。但日常繁琐,理想容易被掩埋,我们总需要一些东西来提醒自己始终保有最初的热忱和真挚。深度训练营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存在。我在准备面试的同时也在收拾整理自己,把心中存放理想的一隅擦拭干净。除此之外,还想讲讲我所在的学生报社《东师青年》和深度营的面试故事。从21届开始,报社中担任副主编的同学都会报名参加深度训练营面试。从周婕妤学姐、冯平学姐、屠杭莹学姐到我自己,这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传承。从前辈那里了解深度训练营并产生向往,到如今我自己经过面试成为深度训练营的一员,总算是没有辜负学姐们的引导和推荐。或许下一届副主编也会报名参加面试,把我们的故事继续下去。
刘瑞琦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我的深度面试之旅: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①深度训练营的面试,是“真诚的人”的双向奔赴。
②作为研0“老油条”,我有过几段媒体实习的经历,从事的是编辑工作和运营工作。这些经历让我迅速熟悉了新闻生产环节,也让我产生了想要纵深了解并参与新闻采写想法,这也是我进入新闻专业之初对“记者”职业的想象。因此,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探寻新闻的另一面,是我加入深度训练营的最初动力。
③在简历投递环节中,我就已经感受到招募组小伙伴们认真负责的态度。
④在回复的邮件中,招募组建议我参与运营组的面试,因为我的实习经历以及掌握的相关技能与运营组的要求高度吻合。我知道,招募组一定是仔细审阅了我的简历才给出这个建议,这点让我有点感动。邮件最后写道:“深度训练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无论是运营组还是深度组,都有同等的实践机会。”这句话打消了我最后的顾虑,也希望自己能够发挥所长为深度训练营做贡献,切实把握好每一次实践机会。
⑤面试中,我能够觉察到有些面试官的年龄比我的还要小,十分惊讶于他们的逻辑能力以及对简历的“深挖”能力。
⑥我提到,在大一入学时就关注了深度训练营的公众号,那时就想要加入这个有爱的团队。面试官很快就抓到了这句话里的“提问点”,询问我没有报名的原因,以及以前的顾虑会不会出现在我今后深度训练营的实践中。面试官清晰的提问引导着我深入思考自己的入营动机与学业规划,反复思考后我告诉了面试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感受到自己加入深度训练营的强烈愿望。
⑦最初提交的答题,是深度组的题目,面试官认真看了我的作业,在面试中询问我写作的细节。除此之外,面试还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这也是深度训练营最吸引我的地方——专业与务实。同时,在深度营的我们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可以纵情投身想要做的事情,不被设限,不被定义,这也是深度训练营最吸引我的地方。
⑧面试最后,有位面试官问我:“你觉得你能为深度训练营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我在其他的面试中遇到过,但在那一刻,所有套路化的面试说辞被我抛之脑后,我的回答现在看来有点“蠢”——“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完成各项实践任务,除此之外,我能带给深度训练营的,只有一颗最真诚的心。”
⑨这句话也作为我深度训练营的起点,希望我牢记这一刻炽热的初心,与团队的小伙伴们一起踏上新闻的探索之旅,共同成长。
陈彬祺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面试对我来说是为数不多的锻炼经历。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是,我在进入大学后没有参加太多社团组织,接触面试的机会少之又少。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我对“面试”竟然有一种不易发觉的抵触,总是会下意识地回想起曾经令人窒息的提问和沉默、发软的手脚、混乱的语序……
在收到深度营的面试邀请后,我的内心激起幸福的浪花,然而很快就变成担忧和丝丝焦虑,一下一下拍击心灵和脑海,让我无法沉静。面试前,我非常不好意思地要求了调整面试时间,而由于工作和其他琐碎的杂事,我也没有完美地进行面试准备。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但安静有序的氛围下进行。我把门关好,打开电脑,正襟危坐等待属于我的时间到来。但有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意外会先来。因为我的疏忽,进错了会议,让面试官一阵好等。我怀着非常尴尬以及抱歉的心情开始了面试。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次面试体验感竟然如此之好!如果可以给面试打分,那这次我一定会给五星好评。最让我喜欢的是面试官如沐春风的提问方式,让我面对镜头也不会觉得尴尬,温润如玉的交流对谈让我无比放松,好像一面未见却已经是朋友,问答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像涓涓溪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我想深度营的这次面试会给我带来非常持久的影响,至少我发现我对面试不再畏惧抵触了。感谢深度营。陈子桐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挫败感。 这是深度营面试结束后我的第一感受。上大学以来,我曾多次尝试迈出校园,去面试各种各样的岗位,可结果不尽人意。就像一颗石子抛入水中,卷起几层涟漪,便没入水底渺无音讯。接连几次面试的失败,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在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通过深度营的面试,一种无名的紧张笼罩着我。11:45,我准时进入面试间。可自我介绍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哪怕我已经在前一天做了准备,可因为太紧张了,在自我介绍环节我就出现了卡顿。在问答环节,最开始的几个问题是与简历的经历相关的,它们虽然在我准备的射程范围之内,但我也因为紧张回答得不算特别好。此时我还没想到,我完全没有准备过的一个问题在等着我。“请问能够具体解释一下简历中的具有用户思维是什么意思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当时写简历时觉得自己比较能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写上去了,实际上我没有深入思考这项能力背后所附带的运用实例是什么。后来在珊珊姐所分享的经验里,她也强调了简历其实是自己的第一张名片,要对自己的简历足够熟悉。同时,在自己飞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简历。通过这个问题。我对简历的思考也更深入了。面试结束了十分钟,我仿佛还在梦里,为自己的紧张而懊悔不已。而这次,我想我不能再沉浸在自己的挫败感中了,我选择找面试官复盘我这次面试中存在的问题,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拿到令人心动的offer。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某一个绚烂的黄昏和学姐在深圳湾的漫步闲聊。她说,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其实能够让自己走的更远。因为远方不只是眼前的小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比起要求自己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并且做一些切实有用的提高。所以,放轻松。拥抱失败,拥抱不圆满,拥抱生命中的黄昏时刻。陈雨亭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
与深度训练营的相识出于偶然,它只是评论区的零星字眼,出于自身好奇就进行了搜索,后来持续关注。“反复训练,方可致远”是深度训练营的简介,“致远”即致力于远大理想,当一群在新媒体浪潮席卷下的学子因为新闻理想而聚集在一起,这里便熠熠生辉。7月14日23:00深度训练营截止第12期招募,距离ddl的半小时我提交了深度组的笔试题目。在此之前会有犹豫,来自于二本学校的我真的有资格进入深度训练营吗?会不会因为学历在简历筛选之初就被淘汰。“不会!”这是深度营告诉我的答案。当接到深度营招募组发来的关于否愿意接受调剂并准备面试的邮件时,我毫无疑问选择了接受,这是深度营给我的第二次机会,也是可能是最适合我的决定。面试,对于表达能力欠缺的我而言是一大难关。如何将问题答案迅速理清,逻辑重点兼备,不要太多重复,这是还在等待进入面试会议时的我最为担心的事情。面试于下午进行,我早早坐在电脑前,一边又一遍顺着1分钟的自我介绍稿,想着如何让它听起来没那么无趣,却又能提供些实质性的信息。我选择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着手,聊了一些简历上没有的东西,但因为紧张,200多字的自我介绍在有限的时间里出现了语速过快、表达模糊、吞字漏字的情况。在结束自我介绍时,“大家真的听清我在说什么了吗?”这样的念头猛地出现在了脑海中,我开始对面试结果感到惴惴不安。深度营的面试一共分为三个环节,自我介绍、专业问题回答、其它问题回答。第二个环节——专业问题回答,在准备了一系列关于深度营往期发文与栏目定位及资料时,我抽到了一个关于社群运营的问题,一开始是有些惊讶,但仔细想想又有逻辑可循。总之遇事不要慌,放平心态,可以先思考几秒,然后再输出自己的内容。抛去结果,我觉得面试更像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一遍遍的复盘,一次次的总结经验。学习道路还很遥远,感谢深度营可以接纳一个还在摇摇晃晃成长的我!未来,我们同行!
每一场大大小小面试都是一次对自我经历的向内探索与复盘,对我来说深度营的面试更是如此。在面试正式开始之前,作为一个已不是第一次参加深度营面试的申请者,在对这里的面试风格已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我依然被一种极强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冲撞着神经。
面试前的准备是短暂的,但也是漫长的。对于我申请的深度组财经方向面试,我只花了很短的时间准备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但对于“为什么加入深度营”“为什么进入深度组”“为什么选择财经方向”这些问题,从我提交报名简历的那一刻起,我便一直在反复地追问和回答。我希望我能够通过短暂的面试来告诉面试官这些我一直以来的思考,但其实更希望我自己能够真正想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较于以往面试自我介绍环节中对于个人经历或成绩的单调输出,这次的自我介绍我更多参考了往期深度营招募笔记中的部分建议,比如简历中已呈现过的内容可以简略带过,更多地介绍了我对于申请方向的匹配度与热爱,这也是我认为在面试中最重要的两点。首先是匹配度,“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简短阐述了我选择财经新闻的原因以及我在非财经专业基础上为财经新闻学习做的准备,比如财经类实习作品、专业选修课、数据分析能力、量化研究成果等,展示了我为了踏入这一领域所做的努力;其次是对于申请方向的热爱,我表示了自己反复参与申请的坚持以及“这一次不要再互相错过”的期望,希望我的坚定和期待能够在短短一分钟内被面试官感受。
问答环节和笔试题目都给我一种奇妙而惊喜的感觉。无论是在笔试题目中思考“我还想要采访哪位记者”,还是面试自由提问环节中回忆“印象最深的一篇财经报道”,这个短暂的过程仿佛是对我三年新闻专业学习的回溯。在被提问的瞬间,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许多的画面,有第一次关注“财经十一人”等财经类媒体的好奇心、做社会新闻记者时因过度情感卷入而痛苦的眼泪、阅读深度营关于财经记者的记者手记时“仿佛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冲击感、一遍遍肯定我的选择并告诉我“你可以去试试”的一些人。我回答着招募者的问题,更是回答着自己一直以来的疑问。
初识、欣喜、迷茫、质疑、转折、选择。我和许多新闻专业学生或是新闻爱好者一样,曾经一头闯入了这座“迷雾森林”,经历过陡然的心态起伏与漫长的自我拉扯。但所幸还有这么一群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方向,但都同样带着一些独特的锐气、定力,以及忽闪着的不灭的星火。
再次感谢显玲姐、十二期招募组以及所有共同撑起“深度营”这个“复数名词”的往期营员。或许有些问题始终难以回答,但因为一些人和事的存在,我依然还能有毅力和勇气去继续寻找答案。
王天越
十二期运营组成员与深度营的初相遇是一个平常的午后,我照例走访朋友圈,发现了前几期学姐转载的招募信息,我心动不已。然而作为一名刚刚结束了大一生涯的学生,我不禁自我怀疑,自己是否够格加入这样难能可贵的平台,但我还是想试一试,万幸我迈出了这一步。在前期准备中,我首次制作了一份正式简历,精心复盘我过往阅读的公众号文章,悉心梳理深度营板块架构,慎之又慎地交上了一份不算完美但真诚的答卷。在等待回复的短短几天内,焦虑、失落、自我安慰,甚至向为我写推荐信的学姐道歉,表示我可能浪费了学姐珍贵的免简历筛选特权。面对我这样丧气的预告,学姐云淡风轻道:“做你想做的就好。”倏忽雾散云开,恍觉清风拂面,也许我们在等待生命中的重要结果时都会有这样患得患失的纠结心态,此刻不妨回首想想当初为什么出发。捧一颗真诚心来,若能双向奔赴自是欢喜,若失之交臂亦默默沉淀,平常心就好。-END-
十二期招募组 | 梁 栋 温泓烨 宋佳旻 吴浩旖
整理 | 刘柏轩 陈思宇编辑丨温泓烨值班编辑 | 李欣怡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