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重温②|极端天气多发,澎湃新闻刘栋“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好气候报道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追溯真实,重温深度!“深度重温”精选往期干货,再现往期经典。记者们匠心独运的见解、实用的行业洞见与操作技巧、新闻背后的故事和力量……深度训练营想和大家一起,重新探索其中的深度和价值,共同拓宽思维,唤起思考的激情。


/ 媒笔记 /

📚刘栋:气候变化与我们的距离

✍🏻整理:马博文


刘栋

刘栋,澎湃新闻首席记者,关注领域为气候变化、全球传染病等方面,2010年进入新闻行业,2014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

代表作品:

[1]《极值之下|江西大旱气候警示》
[2]《极值之下|燃烧的“重庆森林”
[3]《“气候危机纪元”已至?一位气象学者的示警》

[4]《特稿|气候变化如何“创造”新的传染病危险时代


以下是刘栋的自述:

我偶然一天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哈佛大学下属的新闻机构创立的尼曼奖学金的首页,上面有这么一句话,“现在人人都是气候记者”。当时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从那之后我奠定了对于全球性话题领域的兴趣。

之后,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也间接促进了我进入气候变化领域,当时的新冠肺炎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很多记者都投入到了这个领域中,我也一样。在这段经历中,我感觉自己之前从地方到国内再到国际的新闻采写经历,仿佛都是为了疫情所准备的,因为疫情所涉及到的报道涵盖了许多领域,像科学、经济、政治,甚至包括气候变化。

在对疫情进行报道时,我发现了一篇论文,主题是揭示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之间的关系,当时我就想根据那篇论文介绍的内容去做一篇报道,我采访了一些新加坡的登革热患者。也验证了论文中所说的,气候变化对流行病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

在此之后,我就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有新冠疫情出现,我们如何防治下一次大流行病出现?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思考气候变化,开始从事气候领域相关的报道。

2021年的郑州极端降雨事件是很大的悲剧,很多媒体在第一时间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大家都报道了很多不幸的个体故事,比如救灾、灾后重建,当时我是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写的。

在我的采访中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我采访了一个来自北京的志愿者,他本身是从事一些环境相关的工作,在他的救援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极端的降水。听到这里,我便意识到,气候变化在今天国内的认知中是非常薄弱的,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一场百年一遇的天灾,但其实,从气候角度,我们可以反思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灾害是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吗?目前,我们还没有办法直接下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气候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而非一个具体的天气事件。

但我们可以说,像郑州暴雨这样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变得越来越多,极端性也会越来越强,这是现在科学可以得出的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因此,在我做的一系列报道中,我都想探知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2021年11月,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中,缔约国会在大会商议应对气候变化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借着这次机会,澎湃新闻国际部对大会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报道,这是我们进行的一次有深度的尝试。气候大会一般都会持续两周,有上万人参加,其中包括近两百个国家的政府高级官员以及知名企业家和社会人士。

在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中,我们将大会的重要的动态节点展示给大家,并对一些气候学、经济学专家进行专访,并且,我们还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把不同国家的观点按照“微信群聊”的方式呈现,降低读者接触气候变化相关新闻的门槛。

除了对气候变化大会的报道,我们报社也针对气候变化做了年终报道的策划。相信通过过去的一年大家可以发现,气候变化已经显著到了我们无法忽视的地步,但是在国内,从气候角度来反思这些问题出现的媒体仍然较少,我们组的报道就是想要填补这个空白,从视频、图文、H5等多个角度来让人们直观了解气候变化。比如“极值之下”专题封面的鄱阳湖进来了经历了从极涝到极旱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地的生态也遭到了破坏,候鸟的栖息之地遭到了剥夺。我们将这些变化和影响呈现出来,引发大家的呼吁。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点,不同年纪的人群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比例也不同。从我们发布问卷的反馈能够看到,18岁及以下人群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要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这说明很多年轻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比较少。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或者日常科普,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气候变化知识。

也会有很多人质疑气候变化的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者我们是否有能力改变气候变化,在我们发布的报道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体现。这是对我们的提醒,在未来,我们的报道有许多改进的方向,来向人们科普这些问题。

气候变化在中国媒体中的被关注程度比较低,这可能与整个社会对于气候变化话题的关注度有关,以前我们开玩笑说,“气候变化”四个字是流量杀手,只要你在标题中加上这四个字,基本上没人去点击。这两年间,这种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被真实地看到,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对于气候变化科学的正确认知,不仅是科学方面,还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不是每个记者都会说我想成为专门的气候记者,但是我们会发现,报道的每个领域都可能与气候变化产生关联。

我们还需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关注更多的本地化、人性化故事,这些故事与读者更加有相关性。比如很多人会关注夏天的高温,因为他们会思考,一旦停电,社会该怎么运转?这就是寻找选题的一种思路。我们可以报道在气候变化下,弱势群体的生活会受到什么威胁,这些个体下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经历。我们还要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不能只告诉大家情况有多么糟糕,还要告诉大家,我们将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我最近还参与了一个播客节目,在里面讲述了一些气候变化的问题,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听一听。

《播客|2023年不看轻自己,直面疫情背后的气候危机》


本期互动:与大家分享让你印象深刻的气候报道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受访记者


-END-

值班编辑丨卫元祺
运营统筹丨梁   栋 温泓烨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何珊珊:什么年代了,谁还在做传统记者媒笔记
[2]记者罗兰:在36岁决定成为媒体新人|记者手记
[3]天天泛读第六期|洪水来袭、县中考生崛起……希望在苦难中破土重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