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山大学龚彦方:讲真,做新闻还真需要点理想!| 学媒跨界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当记者转型学者,他们从“局内人”变成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和旁观者。在这过程中,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身份的转变,又如何理解业界与学界的关系——协同抑或冲突,合作还是对立?在做新闻与做研究之间,两者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
深度训练营发起了「记者节·学媒跨界」系列,尝试与从记者转型的学者对话,理解他们所经历和所见证的,聆听学者们关于学界与业界的深刻见解,为学子们了解记者职业给予更具深度的阐述。
新闻学专业还真要感谢“张雪峰”!

前段时间,网络上某教培老师张雪峰劝一学生不要报考新闻学专业的言论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将新闻学与新闻业推向风口浪尖,也引起了不少新闻教师的公开批驳。从新闻业的黄金年代走来,带着曾经15年媒体生涯的“余晖”走向高校讲台——现任职于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龚彦方副教授却说:新闻学专业还真要谢谢张雪峰!因为他使新闻学以及新闻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思考!

2010年9月,有着多年媒体从业经历的龚彦方来到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担任新闻学专业教师。在过去15年的工作中,她先后从事新闻记者、编辑以及新闻策划和新闻品牌管理工作,曾在湖南有线电视台新闻部(现湖南卫视)、广东《黄金时代》杂志社和广东《羊城晚报》工作,报道领域包括“社会新闻”“政法新闻”“教育和文化新闻”“财经新闻”。她曾历任羊城晚报“羊城晚报财富沙龙”主持人/策划人,羊城晚报《e财富》杂志执行主编,广东羊城晚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如今,龚彦方在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新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讲《融合新闻编辑》《专业财经新闻报道》《经济学基础》等本硕课程。在多年从业及教学经历下,她将其对于财经新闻、新闻编辑、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整理成书,出版的《财经新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当代新闻编辑》《开放式创新:数字化转型的媒体组织与市场》等专著已成为广受当下新闻学子欢迎的“必读书目”,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年轻新闻学子。

从财经新闻的教与学,到当下新闻业的变革与创新,她以深入行业的观察,在学界勾勒出财经记者的“方法论”,以自身的从业经验,牵引着新闻学子们做一个“以社会使命感为底色”的新闻人。

龚彦方在学术会议中发言

本期“学媒跨界”,「深度训练营」与龚彦方老师进行了一次对话,以下为对话整理。

Q:您从事新闻相关工作15年,算是经历过了媒体的“黄金年代”,后来为何选择加入中山大学,从记者转为学者呢?

A:这和我在国外的留学经历相关。本世纪初,我在美国攻读大众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这个专业需要我们研究新闻报道、新闻机构,以及新闻报道和机构如何与社会进行互动。

我发现,当时国外媒体已经处在一种数字化转型初期,正从传统的大众媒体走向互联网媒体,传统媒体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这种转型对我的冲击挺大的,同时也让我对新闻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困惑。回国之后,我的职业兴趣点便发生了转移:从关注如何做好一篇新闻报道转向新闻机构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里生存与发展。

恰逢那时,我有机会来到中山大学。最初的想法是:我已经做了十几年记者,转行做学者,工作领域并没有发生变化,更何况高校的研究工作或可为我的职业困惑带来一些答案。

总之,一方面是基于我在国外对于媒体行业发展的直观认知;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想象。

Q:对您而言,从事教学、研究型工作与此前做记者有什么不同?

首先,记者是一类拥有“完全内部视角”的行动者,思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从微观角度完成对新闻事实的采访、写作、发布与传播等大众传播过程;而作为学者,一位“旁观者”,思考的对象是新闻业与新闻生产行动,从中观的行业发展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去思索,更加客观与审慎。研究者需要有批判性,这种批评并非反对,而是去思考,媒体为什么是这样?它为什么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它为什么持续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内部出现了问题,还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说实话,学者的客体视角,让初入高校的我感受到很大的挑战,要从记者和从业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需要经历主体认知“客体化”的过程。

其次,学者还需要把经验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个需要不断学习,阅读大量文献。我虽然读了经济学的博士,经济学也带给我很多好用的工具。但把这些变成具有学理性的知识体系,还是很有挑战的。

最后,是表达。当你有了知识体系之后,需要把它们表达出来。我以前做记者时也给学生上课,但那是讲座,讲的是专题性内容。但作为学者和老师是不一样的,他们实际上是客体知识体系的一个反馈。不仅
要将直接经验转为间接经验,还要运用理论工具,让你的知识体系变丰你需要告诉学生现实是这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学生才听懂

总之,从记者到学者,再到将媒体经验和学者研究工作相结合,这个转型比我想象中要漫长许多。这也是很多媒体从业者转入高校之后必须面临的一个职业门槛。

Q:您的媒体从业经历对做新闻业相关研究有什么帮助?

可能与大多数学者的经历不同,我是带着诸多新闻业的现实问题进入学术界的——这种“内部人”的视角可能成为学术路上的某种缺陷,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可能成就研究上的独特性。

Q:从记者到学者,您的转型经历可谓成功。现在很多年轻记者对于自己未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您有什么转型建议吗?

我的转型还算不上成功,因为还在进行之中。一个职业从事一段时间后就会遇到瓶颈期,有些人从内部进行自我转型或提升,有些人则选择跳槽去另外的机构。

从职业角度来讲,相比其他行业,“记者”这个行当既能在很短时间内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同时也会带来众多的社会资源、积累大量的社会资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脉。这些社会资本也会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许多机遇。还有,记者这个职业非常能训练一个人的行动力和学习力,换句话说,他如果能做好记者的话,基本上去往其他行业都能做得好。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加入了新闻业者这个行业,不妨沉下心来多干几年,既能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也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寻找更合适的平台与机遇。

Q:您有多年从业经验,在您看来,做好一个财经记者,需要哪些条件?

我曾经做过总结,财经记者是要做到“二心三性”的。二心是“好奇心”和“探究心”;三性是“耐性”“理性”和“专业性”

好奇心:对普通事件能产生不同寻常的好奇心;

探究心:对各种不同事件的关联性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

耐性:日积月累各种数据、信息,特别是重要公司、重要人物、重要领域的数据与信息,尽管它们当时看似没有新闻性、新奇性,毫无价值;

理性:坚守新闻的中立与客观性,以事实和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分析的唯一工具,尽量摒弃主观判断——即使有,也只能作为假设,必须以事实和数据证明之或证伪之;

专业性:新闻专业性之外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的专业性常识,解释新闻现象,必须以此种专业性常识作为理论依据。

龚彦方和她的学生们

Q:您教授多门财经类、实务类课程,结合您的教学经验,做财经新闻需要学习什么方法论?

我经常讲,要带着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论去做财经新闻报道。首先,做财经新闻的人需要有点经济学基础;其次,记者需要学会运用理论工具去分析财经现象。如果没有方法论的训练,记者也可以做财经分析,但会浮于表面。

我课堂上会系统地讲授财经新闻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些内容也是《财经新闻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章节,比如像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数据分析,它是利用了截面研究和历时研究。截面研究是对同一发生时间节点上的不同面进行比较。如那么多新能源企业,他们在同一时期各自的优势是什么?什么是历时研究?例如在报道阿里巴巴企业的一个新趋势时,在分析为什么能做成现在这样的规模?记者也许要对阿里近20年的创新发展做一个研究。

Q:您提到做财经报道需研究视角,对于一个初学者来比较困难如何将这些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

我在教学生看财报时,不会让他们像会计师一样去看,而是教他们看懂几个有问题指示性的关键数据。换句话说,财经记者要审计思维,像审计一样看财报如资产负债率、计提成本、速动比例、流动比例以及股权变化,通过看这些数据就能发现公司的一些问题。

其次,财经新闻的事实价值判断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判断有些不同。比如社会事件中的劳动纠纷问题,从社会视角来看,它可能是负面的。但从财经视角分析,会更加客观。面对富士康欠薪问题,财经记者不会去骂它是“血汗工厂”,而是去分析富士康为什么少给大家钱,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愿意来富士康?

Q:最近在网络上某培训老师张雪峰关于报考新闻的言论曾引起新闻学子们的担忧,加之如今媒体环境更加艰难,很多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动摇,对这个职业产生迷茫。您作为有过丰富媒体经验的老师,会建议这些学生未来从事媒体行业吗?

我从不会鼓动学生从事媒体行业,但学生去当记者,我打心底里会很开心。因为知道从事媒体并非易事,如果你想要赚大钱,这份工作可能无法实现你的愿望。但新闻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当,因为它是建构和维护社会理性的“必需品”,也因此,需要从业者有比较强烈的社会使命感。

前不久张雪峰告诫学生不要报考新闻业,因为赚不到大钱、学新闻的人还得有理想……他还真说到点子了!讲真,做记者还真需要点理想主义!只不过,现在谈理想的人越来越少了,谈理想似乎也变得傻了!我有好几位学生,毕业后去了房地产或互联网企业,但过了几年还是跳槽到媒体当记者。所以,也可以不谈理想那么高深的东西,只要心里喜欢,想去做记者,那任何时候都不晚!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做记者,新闻机构可能对记者的要求也提升了,需要更有学习能力的人去做新闻。我们现在培养的,其实也是一种应对互联网需求,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

Q:您的研究领域一直在关注新闻行业,包括新闻业的转型变革及创新,想了解您最近在关注的话题是什么?

我一直关注媒体创新。国内媒体从业者所受到的外部影响是比较多的,但从内部视角看,还有很多机构想通过拥抱互联网创新。过去是微观创新,现在我更关注中观创新,比如说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国际传播、对外传播方面,在舆论场上竞争更加激烈的时候,新闻机构从里到外该如何应对?面对这种挑战的话,我认为这是第三次转型的来临。以往第一次是市场化转型,第二次是数字化转型,第三次是舆论转型。面对这三种转型,媒体创新都有不同的模式与挑战。每次转型都挺难的,但是许多媒体都在积极应对,他们都挺有危机感的,同时也在运用各种技术和社会资源进行各种创新的尝试。

Q:做好新闻记者,也需要很多沉淀,老师可以给同学们推荐一些学习书单吗?

我拟得这份书单,主要是认为做好财经新闻报道理应建构由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础认知框架,这些多元学科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与传播社会学等,我推荐的书单也大多来自这些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籍,这些书需要常读、常思!

1、J.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邓正来编译.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托马斯·斯坎伦.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中信集团出版社2019.

4、D.诺斯等. 暴力的阴影——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中信出版社2018.

5、A.森. 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 东方出版社2008.

6、汪丁丁.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7、R.阿隆. 论自由+知识分子的鸦片. 上海译文出版社1954.

8、H.西蒙.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H.阿伦特.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译林出版社1963.

10、H.阿伦特. 反抗平庸之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1、爱德华·W.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12、斯各特·拉什. 信息批判.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詹姆斯·柯兰等. 互联网的误读.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4、赫伯特·甘斯. 什么在决定新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5、李普曼. 公众舆论. 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16、李普曼. 幻影公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记者节统筹 | 温泓烨 周智珊 梁   栋
系列统筹 | 梁键强 龙   盼 王蓼汀
采访 | 胡世鑫

写作 | 胡世鑫 华苒君 邓蔚楠
   编辑 | 梁键强
值班编辑 | 赵秋伊
运营统筹 | 梁   栋 温泓烨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南京大学教授徐慨:“要过值得度过的人生”|学媒跨界
 [2]浙江大学周睿鸣:穿梭于新闻之间 | 学媒跨界 
 [3]复旦大学陶建杰:新闻教育需要理想与激情|学媒跨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