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何以成为返璞归真之所?
黔东南,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2020年最佳旅行清单”中,它被称为“时间不曾触碰的角落”。
即使现代文明已经急速裹挟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黔东南仍保有一种质朴和纯真。
城市化和工业化被按下了暂停键,行走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属于自然的旺盛生命力:
黑瓦的屋顶被埋没在云雾里,人们穿着五彩的衣裳,赤脚踩在温润的土地上;靛蓝色的粗布随着风的节奏荡漾;远处的山林葱葱郁郁,如同一幅浓厚的泼墨画卷。
青山、黛水、芳草,黔东南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穿越重峦叠嶂,才惊觉我们走到了一“豁然开朗”之处。
在这里,我们试图重新与自然相连,同山水相遇。
01
不是江南,却有水乡
黔东南位于贵州中部,在多山的贵州,这里已是难得的平坦。饶是如此,延绵的山峦、重叠的高峰以及环抱的河流,仍是更为常见的景致。
黔东南地形图
黔东南的南部是巍峨的苗岭,它的主峰雷公山覆盖着黔东南的核心区域。北边则是相对平坦的腹地,高耸的山脉劈出了三条磅礴的大河:北部的舞阳河、中间的清水江、南部的都柳江。
其中,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又是贵州最大的非喀斯特地貌。也是由此,黔东南也是贵州地区为数不多的,适合种植水稻的“鱼米之乡”。
图源/摄图网
以山为骨,化水为架。“山”和“水”,绵延出黔东南的基本地貌,同时,也成为我们解读黔东南的两个关键词。
山,是黔东南壮丽的所在:云台山“四面削成,独出于云霄之半”,宛若一根根通天柱。
雷公山,高大雄伟,而云起于丛林之上,水坠入深崖之中。
万峰林,连绵起伏的山峰磅礴数千里,无垠的绿色如水波般荡漾。
荔波小七孔,图源/摄图网
水,则象征着黔东南更为柔美的一面:被称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的荔波小七孔,浅蓝与湛碧汇聚,仿佛是地球幽深的瞳孔,向我们投来了它多情的一眼。
卧龙潭瀑布,是谁在这里垂挂了一幅晶莹的珠帘?
鸳鸯湖上,有人大手一挥,将七色调色盘倒入了潺潺流水中。
图源/摄图网
山水之间,是极致的美。山水之外,则是多彩的文化。
黔东南完整的名字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是贵州三大民族自治州之一。历史上,56个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如今,滇东南仍旧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苗族和侗族为多。
山峦之间的阻隔,创造出与世隔绝的环境,这也使得那些渐渐消失的民俗,还可以在这里找到它最初的踪迹。
山与水,为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延续提供了天然的屏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山与水,也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苗族靠山而居,侗族依水而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更为轻巧的木材,用以搭建自己居住的家园。
摄/胜小迷
层层叠叠的堂安梯田,为人们提供了吃食。
而在稻田当中,这里的人们又创造着“农耕永续”的奇迹:水中养鱼,土里种稻。鱼既可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又能提供充分的养料。待水稻成熟时,也正好是大口吃鱼的季节。
在苗侗先民的古老哲学里,人与自然总应被看做一体,长时间居住在此,你不得不将自己交还于天地。
02
侗寨:诗意的栖息之所
在黔东南,最常见的建筑,是各式各样的侗寨。
每走进一个侗寨,你首先便会看到他们的鼓楼。鼓楼高耸,是一座侗寨里最为显眼的标志。
对于侗族人来说,鼓楼是一座侗寨的灵魂所在,它象征着古老的信仰,同时,也是一种凝聚的力量。在侗族历史上,凡需商议重大事,起款定约,或是抵御外来骚扰,均要击鼓以号召群众。
此时,便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待鼓声响彻整个村寨山谷,所有人便会集中于鼓楼前。由此,侗族人无事不登鼓楼。
而根据侗族的传说,鼓楼是仿杉树而造,因而上窄下宽,下面四四方方,高头却攒成一个宝塔尖顶。细密层叠,拔地凌空。建好的鼓楼,无须一钉一铆,单纯依靠复杂的榫卯变换而支撑起上下中空的结构。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正是侗族先人智慧的体现。
如今的鼓楼已失去它原本的功能,所以更像是一颗“遮阴树”,用以庇佑整个村寨的平安 摄/ 刘聪lclclc
关于鼓楼建造,目前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说明。人们只知道,每当一座侗寨被建造起来的时候,一座巍然挺立的鼓楼就已经站立在这里。
鼓楼飞阁垂檐,而层层往上,常常还彩绘有山水、花卉、龙凤、飞鸟等各式图案,云腾雾绕,五彩缤纷,将侗族艺术中的精华尽情地展示于此。
侗族爱水,建寨选址,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缓慢流淌的河水,既是他们生活的必需,也是一种天然的保护,更是他们生活的一种信仰。
侗族人会专门为水修筑水井,而每一座水井又配备了专门的“井亭”,所谓“三里一井,五里一亭”。水井和鼓楼一样,代表着一个村寨作为共同体的守望与互助,是承载着精神意义的特殊建筑。
风雨桥 图虫/yaolingtao
有了水,便就有了桥。一座座风雨桥横跨于河流之上,标识出进入一所侗寨的起点。
侗族人闲来无事,便爱聚集在风雨桥下,于是这里既是迎客点,也是侗族人的公共客厅。桥通百年,又多了一层聚财和安居乐业的含义,于是风雨桥成了风水桥,肩负着镇邪和聚财的作用。
鼓楼、水井和风雨桥,代表着侗族文化中诗性的一面。而他们亦有随兴的一面。
侗族人是以爱唱大歌闻名的,在肇兴侗寨,人们兴致所起,便要将这歌声送入空荡的山谷。高高低低的歌声回转悠扬,无须伴奏,只由纯粹的人声就组建出清泉般闪光的旋律。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虫/悠扬cy
大多数侗族人不识汉字,因此,他们爱用歌声传达情谊:风雨桥上,大家唱歌迎客,碰上男女对歌,诉说的则是绵绵情意。
无论你行走在侗寨的何处,歌声总是此起彼伏,大歌是他们的心灵之歌,也同样是生命之歌。
03
苗乡:浪漫之地
和侗族人相比,在苗族人身上更为显要的一种特质是浪漫。
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轻盈而古朴,飞扬的翘脚如同鸟儿张开的翅膀。解决了肉身的居所,苗族人便不再修筑任何庙宇和祠堂。在他们看来,更重要的所在,藏在一针一线里。
西江千户苗寨 摄/Asronautlan
华服和银饰,是每一个苗族人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制成一件苗服的步骤是繁琐的:
先是织就,再是刺绣,缝制出各色的纹样后,还要悉心挑染。夺目的色彩往往来自多彩的植物,是将天地的颜色披戴于身。各式的纹样,常常是花团锦簇,而又流光溢彩。不仅仅是好看,更是承载着苗人古老的信仰。
制作苗服的重要一环:蜡染 摄/小谭子茶艺师
苗族相信万物有灵,天地有着自己的大道。因而苗服上的纹样,全都有着独特的内涵:
苗绣中的卷曲状纹样,象征着他们对宇宙起源于“一片混沌”的认知;
常见的蝴蝶形象,则是被苗族奉为一切生灵之祖的“蝴蝶妈妈”;蝴蝶爱栖息的枫树,便成了具备神力的神树;
鸟屋的纹样则是象征着古老的祖屋,那是苗族人心中为祖先保留的纯净之所。
苗服上复杂的纹样,图源/摄图网
穿针引线间,织就一个完整的宇宙。古老的信仰、深厚的文化、动人的传说,统统藏纳于绵密的针脚当中。
而繁复漂亮的苗银,则是今天为苗族人所自豪的象征。同苗服一样,苗银是苗族文化里最为显要的特色,正是“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
在苗族人的生活里,苗银会被做成首饰、指环、发簪、头饰、餐具等多种形式。不过,最为瞩目的,还是佩戴在姑娘们身上的头饰和首饰。
苗银是越大越美、越重越美、越多越美,所以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个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那么大。
在清水江流域流行的银衣,组合部件甚至多达有数百件,其重叠繁复,显出一种繁缚之美。
头戴大银角的姑娘 摄/穆彪
苗银的纹样也是有讲究的。蜿蜒的稻田、飞扬的小楼、灵动的花鸟,这些都是银匠灵感的来源。一片片银叶历经画图,铸银,裁剪,焊接的过程后,变幻新生,组建出各色生动的图案。
当我们将黔东南看作一个整体时,飞扬的吊脚楼与五彩的华服显示出它柔情浪漫的一面:人依恋这山水,于是它们又赋予人以纯真。
在山水的另一面,黔东南所展现的,却是它的坚韧与狂野。
04
岜沙部落:从山林中来,到山林中去
喀斯特地貌是贵州最为显要的地貌特征,浑然天成的“八山一水一分田”,锻造出它千沟万壑,崎岖不平的表面。风景的极致之美,同样也意味着严重的荒漠化。
贵州是不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省份,多山的环境又使得这里的交通运输极为不便。
直至1927年,贵州才有了第一条正式修建的近代公路。等到1939年,才有了第一条贯通南北的现代化铁路。
图源/另一半星球
在古代,贵州常常被作为流放之地,闭塞的道路,使得这里“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长久以来,运送物资的不方便,造成了百物昂贵。贵州之“贵”,便是如此得来。
浪漫之外,人们首先是要向这山水讨生活。因此,当我们走进岜沙部落,你仍旧能看到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互相搏力。
岜沙部落
岜沙部落坐落于黔东南的边陲,属于苗族的一个分支。苗族人将自己看作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便率领部落长途跋涉,抵达了西南。其中先行抵达的九黎部落,便是如今岜沙人的先祖。
正在进行枪火表演的岜沙男子 摄/无敌小白兔
九黎部落以勇武闻名,他们能够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如今的岜沙部落,仍旧延续着这一习俗,在这里生活的,是中国唯一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男人至今保持着随身佩戴火枪的习惯,枪既作为他们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他们打猎捕鱼的好帮手。
他们代代传递着对于现代人来说早已陌生的捕猎技术,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这些仍旧是一名岜沙人从小就要熟悉的技能。
除去枪,岜沙男人还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要剃掉,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着这种发式。
镰刀剃头。如今,我们还能在日本武士的形象中看到岜沙男人的这种发饰,曾有学者推测,有一部分岜沙人东渡到了日本,并成了他们的先祖
高高盘起的“户棍”,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而岜沙男人身上穿的青布衣,则象征着大树的树皮。
将自己打扮的形似一颗树,这也体现出岜沙人对于自然的独特感情。岜沙部落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人的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因而对于自然,他们更多是崇敬。
岜沙树葬
其中,他们又尤为敬重树木。岜沙人的一生都与树为伴,出生时,父母便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待人死后,便要砍下出生时种下的那棵树,为其做成棺木。岜沙人不留坟墓也不立墓碑,仅仅只是在墓穴上再种上一棵树,以此表示人与树的同在。
看完侗寨,走完苗乡,黔东南以其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
图源/摄图网
山水构建了黔东南的肌理,大自然横刀阔斧,在这里雄势的铺陈惊人之美。山水当中,是多彩的人们,带着从山水中承接着诗意、浪漫与坚韧,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构造了古朴的精神文化。
而当所有这些汇集在这里,便铸就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黔东南:一个传奇之地,一个返璞归真之所。
📖
延 伸 阅 读
近期贵州游学(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全文):
10/28-31|黔东南游学|艺旅文化x中国丝绸博物馆丨走进原生态民族村寨,侗族/苗族非遗手工艺考察
11/13-20|黔东南游学|走进深秋的苗、侗、瑶寨之间,赴一场遗忘时光的山中盛宴
-END-
招聘、投稿、合作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刻获取
撰文|艺旅文化 荷包蛋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近期精彩合辑,和艺旅畅游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