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躺平学大师”和他的国

麻薯 Epoch故事小馆 2021-05-12

如果说去年的年度词汇是「内卷」,那么今年,卷累了的年轻人们,纷纷开始追求「躺平」:



前有清华大学学生开设《摸鱼学导论》课程,后有《内卷学导论》的上线,「躺平学」俨然已经成了全社会的新课题。


躺平,意味着主动退出内卷、放弃竞争。怎么躺、用什么姿势躺、躺平以后的生活状态如何,都是一门学问。


近来火起来的一位「躺平学大师」,出身于百度贴吧的「中国人口吧」。骆华忠(更多人会叫他「忠哥」)以@好心的旅行家 的id开贴展示了自己的生活:不上班、不劳动,一天只吃两顿饭,每月的花销只需要两百+。


他的日常就是「躺平」,每年有一两个月,他去横店当群演。他晒出自己扮演死尸的照片——在片场,他仍然是「躺平」的:



他的发言颇具哲思,说自己「可以像第欧根尼只睡在自己的木桶里晒太阳,也可以像赫拉克利特住在山洞里思考逻各斯」,又说「躺平是我的智者运动」。看到一只悠闲的猫,他说:「猫的主体性如此,可人呢?」



贴吧已经式微,但是他的「躺平哲学」被传播到了其他平台并迅速出圈。在微博上,这位「大师」的事迹很快就获得了一万多的转发量。评论区有人质疑,更多的是艳羡,也有「躺友」们现身说法:躺平的日子,真的香。


对厌恶内卷、想躺却又难平的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极致的躺平,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远方」。


馆长找到了躺平学大师「忠哥」,想要了解,「躺平」这个动作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在「躺平」背后,「忠哥」究竟在思考些什么。


以下是「忠哥」的口述——



我是90年生的,17岁职高肄业,就进入社会了。学过喷漆、在工厂做过质检员、待过流水线,几年里混来混去,换过不少行当,长时间泡在网吧,家里资助开店未果,最终又回到工厂。2016年,我从干了两年的化工厂辞职,骑车去了西藏。 我骑的是川藏线,从成都一路骑到了拉萨,骑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这一次骑行改变了我很多。一路上虽然花很少的钱,条件也比较辛苦,但是看到了很好的风景。我当时就对自己在做的事情产生了一些怀疑。 我想,明明有这么多大好河山值得一看,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遵从别人给你的定位,或者世俗的一些标准呢? 「怀疑」基本上就是我一切思考的基调,我也觉得我们就应该这样。我们可以对生活里所有的事情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怀疑工作的意义,怀疑既有的秩序,当然也可以怀疑我的「躺平」。网上有很多人质疑我,这是非常合理的事,我很理解他们。
躺平的“忠哥” 这几年,看到家里有亲戚生病过世,我都觉得虚无。人活一辈子,努力赚钱、消费、花钱治病,做了这么多努力,最后却还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结局。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我从小就不太合群。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依然很难融入其他人当中。身边人谈论的大多数东西都引不起我的兴趣。什么婚嫁啊、明星八卦啊、买什么车啊,我会觉得很无趣,在工作上也找不到什么意义。我经常在想,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方式?难道非得和大多数人一样,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方式生活吗? 科恩兄弟有部电影,叫《缺席的人》,内容和我关系不大。我只是觉得,我自己的状态,好像就一直是一个「缺席的人」。 从拉萨回来之后,我零零碎碎做过一些营生。开过淘宝零食店,也和朋友合开过移动的营业厅。营业厅是2016年开的,主要是朋友在负责,我偶尔协助一下,一天上不了几个小时的班。那两年,我基本上就已经处于一个「半躺」的状态了。 那是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2009年,我在一家酒吧当保安,他当服务员。我们两个年纪相仿,总在一起上班,彼此之间也聊得来,很快成了好朋友。即使是现在,他可能并不理解我的生活状态,但这也不会太影响我们的感情。 营业厅开了一年以后,我的朋友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觉得到了他需要全盘经营这个店面的时候,于是我主动提出了撤资离开,把店面完全交给了朋友。这不是什么需要协商的事情,他当然也不会明说,但我感觉得到。我过去有很多朋友,都是上了结婚、买房、买车这样的轨道以后渐行渐远的。 我自己应该不会结婚,也不会有自己的家庭。我没有谈过恋爱,但是觉得人很难在真正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还能互相喜欢,爱情可能更像是一种自己想象的投影。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即使开始,也往往很快就会结束吧。 我经常举我表哥的例子:他和表嫂结婚几年以后,女方出轨,男方心灰意冷出去赌,欠了一大笔高利贷,并且从此消失了。目前,还是老两口在帮忙还债。 结婚,真的就是悲剧的开始吧? 我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深圳。2018年,我在深圳的一家首饰店又当了两个月的保安。工时很长,每天需要守十四五个小时,一天到头都没有什么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无所事事地虚耗时间,但又必须「出席」。我这样一个「缺席的人」已经自由闲散了很久,哪儿受得了这个,干了两个月以后,我又辞职回家了。 这几年断断续续的,我攒了一些钱,不多,五万左右吧,我觉得其实够我生活很久了。我从深圳回家过了个年,然后就决定了,要换一种方式生活。从此,我就「躺平」了。 其实我说的「躺平」并不是说我就每天躺着,什么都不干。「躺平」是一种心态,就是觉得很多事情,不值得我为此付出那么多的心神和精力。 现代人,很多都已经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操控了。资本、科技,这些都在异化人类。我比较认同「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人本主义的思想,让人回归生活的本质,回到最基本的生存的状态。我可以怀疑一切,但不会去质疑「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韦伯也提出过「除魅」的概念嘛,就是要重新审视这些物质、技术之类的东西,去想想,我们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我现在躺平了,有时间阅读,也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和搜寻这些我感兴趣的知识。比如,我最近就在读孙隆基的《杀母的文化》,关于美国文化与美国人心理状态的社会学著作。 这些年,全球集体右倾,年轻人都被意识形态裹挟得厉害。但我只是想去了解一下,另一个大国的人到底在思考些什么。我更关注他们「人」的状态。 除了读书之外,现在我每天的生活节奏大概是:早上睡到自然醒,开始打《传奇》。我不上瘾,游戏里的装备交易算是我的经济来源之一。这笔收入不固定,每个月几百一千的,也就够我花了。 中午吃过饭以后,我会运动。我家在杭州下辖的建德市的农村里,是浙江省的一个水源地,新安江就在我们这一带,所以爬山涉水一类的运动都非常方便。我喜欢游泳,可以一整个夏天都泡在湖里。我的房间里还有哑铃,有时候会自己做俯卧撑、做一些锻炼。

我从小就胖,成年以后一度胖到了240斤。2013年的时候,突然觉得肥胖真的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开始运动减肥,减到了140斤,运动的习惯也随之保留了下来。躺平的这些年好像确实有变得稍微懒惰一些,也胖回来一些,但始终没有真的放弃运动。在我看来,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是很重要的。 我每个月花销极小,网上说两百多,可能偶尔会超过一些,但确实大致就是这么多。因为不用劳动,消耗较少,我每天大概只吃两顿饭。早上是面条鸡蛋,晚上是米饭蔬菜。家里有菜地,也养了鸡,鸡蛋蔬菜都不用花钱,我所有的开销也就是买些大米面粉。其他的生活用品,比如洗发水啊、牙刷啊,我都只买最基本的,又都可以用很久。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东西,我的衣服鞋子都穿旧的,也几乎感觉不到什么物欲。最近唯一一次网购,是买了个泳镜,也只要三十多块。
我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们在农村的家是三层小楼,我住楼上他们住楼下,很少有机会能说话。他们偶尔劝我,去找个工作之类的,我就只当没听到。 父母当然不会对我现在的状态满意,在我们农村,我这样一个游手好闲的儿子肯定会让他们觉得没有面子吧。但我之所以选择躺平,不是本来就为了从别人的价值观和标准里走出来吗?我都走出来了,怎么还会在意他们有没有面子呢? 很多人问我,父母老了怎么办?这个我也想明白了,他们老了,自然都有养老金来保障他们的生活。从经济上,他们不需要我来资助;从文化上情感上,我仍然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新文化运动里,鲁迅就在《狂人日记》里面提出了「吃人的礼教」,我觉得对于一些习俗和成规,或许可以提炼出一些好的东西,但也当然不必完全遵守。亲情应当是一种天然的情感,而不是彼此的道德负担。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父母年老之后不需要我来为他们负责,我只要对我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好。我对自己负责的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很少的钱和物质,回归生活的本质就行了。 我的另一个收入来源是去横店当群演。横店离我家很近,只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我每年大概会去待上一两个月。剧组管盒饭不管住,工资很低(每天一两百),房租不便宜,所以去一趟也攒不了多少钱。我也不完全是为了赚钱,更像是一种体验。
 现在横店有16个群头,每个群头有一个群,每天晚上十点左右,群头会发招群演的信息。这是要抢的,手慢了第二天就没工可开。不过我反应快,一般都抢得到。我演过躺着的尸体,也演过鬼子八路军,人在戏里还挺好玩的。一个月下来,我能「参演」个十几部电视剧。 横店的生活很自由,你如果不想去,那就可以不去,和上班不一样。这种形式我比较喜欢。不过这一旦成为一种日常,必然也会变得枯燥,所以我也待不了太久。横店有很多群演,为了赚钱、为了演员梦留在那里,他们的状态和我不太一样。 我还喜欢旅行,我在贴吧的id(好心的旅行家)也是这么来的。差不多每年我都会出去长途旅行两趟。最近又走了一次川藏线,坐的是最便宜的绿皮火车,票价只要200多块,床位这些也可以和人「拼单」,所以即使有这个爱好,我还是花不了多少钱。 我是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的。我们从康定出发,到了新都桥,出现了很严重的高反,也没有强迫自己,就直接回来了。坐在火车上我会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场旅行吧?时候到了,则变成了另一趟旅行。 同游的朋友是网络上认识的。这几年我一直在玩贴吧,陆陆续续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比如躺平啦、在横店当群演啦、出去徒步啦,都是我在贴吧记录过的。我有一根自拍杆,你们看到的那些照片也都是自己给自己拍的。  
我觉得现代人太封闭了,有机会就应该尝试表达自己,而且很多抽象的思考,真是需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才能表达,光聊天是聊不出什么结果的。 我表达得多了,会有各式各样的人来搭讪我。我也喜欢交朋友,所以拉了个网友群,现在里面已经有四百多个人了。这是一个贴吧移过来的圈子。我们当年混的那些贴吧都被关了,大家就在群里交流。 那个群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什么阶层什么行业的都有。大家平时聊的也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股票、房子、女人。这也是意料之中,这个群并不是围绕着我存在的。当许多人形成群体,聊天的内容到了最后自然而然就会变成那样。 其实算是我们的国民性格吧?比较务实、比较专注于制造更多的财富,把自己眼前的物质生活过好。但不太会去想更远的东西。 前一阵子,群里有个退伍老兵参与了网络刷单,反而被人诈骗了三万多块钱——我会觉得有些难以理解,怎么会相信这世上还有「刷单赚钱」的好事?但可能就是物质欲望的冲击之下,他偏偏就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真的离我非常遥远。 我并没有远离尘世之类的,我生活也挺丰富多彩的。我也会去逛街,不过我不太买东西,我只是会观察身边所有的一切,而且经常会因此开始产生一些思考。

比如在河边走着,我看到河对岸的新楼盘,几百万一套的房子,我就会想,到底谁在购买这些房子呢?人炒作房产,不断地买入卖出,都想着从中赚一笔,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比如我前几年看到一则新闻,富士康的两个工人发生了口角,其中一个捅死了另一个。我就想,其实现在工厂里那些工人,过得很辛苦,戾气也都很重。他们每天按时上班、定期拿工资就叫稳定了吗?他们的内心可能是非常动荡不安的;我现在的生活,在世俗的标准里,当然是非常「不稳定」的:没有车房、没有家庭、没有社保和医保。但是这两年,我的内心非常平静,我很少会被外界的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 不过这种冲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只有我这样的人和外面996的狼性文化同时存在,这个社会才不会僵化吧。 我突然「火」了也并不令我意外,我知道肯定很多年轻人有共鸣,又有很多东西难以舍弃。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来过我这样的生活,都这样的话,也没有人建设这个社会了。但我觉得社会应该是可上可下的,也就是说,人可以选择过我这样的生活,也可以去奋斗去上班。如果去上班的话,就保证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能得到自己应得的酬劳就好了。 我也不提供什么生活的模板,但如果我要是能启发到他们一点,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多一些选择,那就很好了。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过这样的生活,明天我可能会质疑自己现在的生活,但是我现在感觉非常平静非常快乐。即使有一天我回去上班了,我还是会坚持「人本」的思想,我不会让外界的价值观重新支配我。 后记: 电话打到「忠哥」那的时候,他正在爬山。「我这里会有一些鸟叫,你不介意吧?」他说。 他把我拉进了那个四百多名网友的群,群里的信息不多一会儿就会刷屏。群友们互黑互嘲,黑话和粗口满天飞,但「忠哥」完全不为所动,只是偶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 把他的故事记录下来以后,突然发现他把自己的贴吧签名改成了「不接受采访啦」。他说,自从「走红」以后,已经有好几家大大小小的媒体找上门来,大家对于「躺平」这件事有着同样强烈的好奇心。「其实我是很平凡的人。」他这样说,「今天以后,我就不再接受采访了,我有自己的生活要过。这几天为了和你们聊,游泳技术都快退步了。」





作  者 | 麻  薯编  辑 | 麻  薯设计、排版 | 排  骨配  图 | 受访者提供


Epoch意为“新时代、新纪元”,也有“历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时刻”的意思。不论这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这都是一个有故事的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