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本期书目:《规训与惩罚》和《疯癫与文明》
本期话题:走近福柯
本期读书会举办时间和地点:
5月26日(周日)晚六点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2室
传说读书会诚挚欢迎您来参加!
规训与惩罚
01
分享书籍
《规训与惩罚》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杨远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07
02
推荐语
监狱,哪怕你没亲身体验过,但一定有所耳闻。从小的刑事拘留,到大的死刑,21世纪中的惩罚都在这隐蔽、不可视的空间内进行。但在人类早期社会中,对犯人的行刑却是作为一种公共表演向公众展示的。
四马分尸、绞刑、柱刑、鞭挞、裂尸刑……血腥残酷的手段层出不穷。而随着人性的觉醒,公开展示犯人的做法被批评为“令人作呕的场面”,惩罚中表演性的因素逐渐消失,惩罚的对象也由犯人的肉体转变为灵魂。但刑罚严峻性的减弱,并不意味着司法权力的式微,而是一种权力运作的自我调整:从肉体征服,到思想掌控。
米歇尔·福柯
在福柯看来,司法、执行判决、监狱监管等整一惩罚程序都被权力支配其中。只是他们相互遮掩,彼此分离,以避免群众因对犯人的同情而对掌权者的迁怒。权力对人民生活的渗透是无处不在且具体而微的,任何稍有不慎的举动(比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都可被视为对权威的挑战,降下惩罚并非有意“驯服”你,而是为了“劝恶从善”。
有人说读这本书像在看《死神来了》:权力如同死神,任一微小的行为都有可能被死神的镰刀收割。我私认为这句话在理,但却并非在于我自身对于权力的畏惧,而在于顿悟自己被规训而不自知的现实。我们在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家庭、学校、医院、兵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监狱等同,这正是“纪律”这种惩戒权力全面渗透的结果,也即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的来临。
古巴一所全景式监狱内景,福柯认为全景监狱将会确保权力的绝对权威以及监视的持续有效
规训与惩罚,放纵与奖赏,到底是互为反义词,还是实为同义词?或许你会和我一样觉得细思极恐,亦或你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本期主讲人
主讲人:林彦俐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生
浪漫主义情怀,颓废主义态度
疯癫与文明
01
分享书籍
《疯癫与文明》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杨远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05
02
推荐语
福柯大概是20世纪最不容易被捉摸透的人物了吧,他被盛赞为“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一生都在研究考察一些社会文明的边缘性问题,疯癫、医学、监狱与性。
《疯癫与文明》的第一版是福柯的博士毕业论文,首次出版于1965年。福柯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疯癫者的历史,主流理性如何对待疯癫者。
疯癫者的历史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麻风病人,那时候麻风病人是神秘、未知的,人们将麻风病人送上“愚人船”,自生自灭。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者被艺术家当作了艺术创作的中心意象,在那个时期,疯癫者是隐喻者的存在。
福柯在书中提到了博斯创作的《治疗疯癫》一画,当时人们认为疯癫产生的原因是“石头”,从人脑中将石头取出来,疯癫就会痊愈
古典时期,人们将疯癫者禁闭,疯癫完全被看作是理性的对立面,完全陷入了没有人类意义的动物性之中,疯癫者被关进了疯人院。到了现代,精神病院建立,疯癫被理性收编,疯癫者必须接受来自于理性权威的道德化治疗。
福柯认为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疯癫对立于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文化所定义的一种“他者语言、他者行为”。福柯在前言里就引用了帕斯卡的警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理性对非理性的征服不存在什么“胜利”,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罢了,
在福柯的年代,他经历了法国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大思想浪潮,每一个阶段他都保留着自己的思想与理念,独立而疏离,埋头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福柯俨然已经是理性社会所定义的“疯癫者”了。所以,在福柯的世界里,如何定义疯癫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疯癫根本就不存在于他的精神世界里。
本期主讲人
主讲人:张灵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7级公共关系学专业本科生
一直在矛盾也一直很理想
上图为传说读书会管理人员微信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添加,并通过邀请方式加入传说读书会微信群
【往期热文推荐】
《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舆论领域的一张地图
文案:林彦俐、张灵萍
排版:李绍宾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